APP下载

“十灯互照”的江南之美
——评《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

2019-07-12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性江南文化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作为江南人,何为江南?真正要解说起来绝非简单容易。什么是江南文化?为什么它既可是苏轼惠泉山麓“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清雅柔美、也可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开拓进取?身处江南却不知江南文化有何特殊精神因子的现状呼唤国民阅读经典书系的出现。

作为“吴文化”学院派领军人物的庄若江教授,在其专著《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一书,为我们奉上了一道纯真多元的江南人文风景画。如自序中她所抒发的:“这样一本关于江南的书,不是纯理论,但有研究和思考,有自己的解读和观点;也不是纯粹的散文,又带着些许的诗情和画意。一向认为,江南文化的学术之旅,应该是一场令人愉悦的美的旅行,没有那么多刻板和生硬,没有外来的强迫与压力,也并不虚幻和缥缈,更贴合于任何学术追求真谛的本性。”1作者从“何处江南——江南的地域界定与文化特质”说开去,将烟雨化梦的水文化、水漾古镇的乡村生活、江左风流的文学呈现、诗性智慧的学术精神用以展现江南读书传统与人才成因,在逸趣雅园中品园林意境、在吴韵水袖里赏戏文传奇,而东南财赋中的经济硕果、江南智者敏求先行的科技轨迹也被一一梳理、细致呈现,可说为我们展示了十道属于江南这美好胜地的美味佳肴,或言十方璀璨亮丽的光芒也妥帖合适。

江南之美和江南魅力,不光只有生活在江南的人自己知道。封面上烫金红字所印写的“魂牵梦绕的美丽江南”、开篇自序所引用江南诗歌和几乎任性的话语:“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温润,语言学家界定她的关键词是吴语,气象学家总结她的气候特征叫梅雨,而美学家们对她的评价是诗性。”可想见这样一位在《江南文化播报》等网络公众平台撰文不止、各地江南文化讲演力行不断的作者的率直与热情。告诉读者:衷心的热爱是所有文化传扬与写作的基础,情感的饱满充溢又是这份文化之爱的最佳证明。

作为吴地文化研究专家、江大中文系教授,二十多年来在教学之余,庄老师学术生涯也和江南文化研究划上了等号。她著有《说吴》《城市文化》《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等专著,还主编了《江南学人文丛》《悦读无锡》等丛书并创作了《江南文脉》《江南望族》等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硕果喜人令人敬佩。读罢此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重视并提炼出江南文化内部的丰富性。江南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吸纳融合、取舍扬弃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诗性特色极鲜明的区域文化。作为中国诗性文化的半壁江山,这种诗性的丰富特质亟待归纳和梳理。“人文精神发生得最早、积淀最深的中国文化,正是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实现了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2。无锡作为“江南诗性”原乡地之一,必然地承接其儒雅、精细、内秀的诗性特质,诗性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戏曲文化、人文景观和家族文化、吴地故事传说和戏曲文化、太湖与运河等“水文化”为显现的工商、经济与科技成就等方面可以较清晰梳理和发现其所蕴含的几大诗性构成和人文积淀。在成功策划并主撰了大型纪录片《说吴》于央视获很大社会反响并远播海外多个国家频道后,庄老师又接到了江苏省电视台《江南文脉》系列纪录片的撰稿任务,费尽半年多时间构建了电视片系统、完整、宏大的叙事构架,在浩瀚的资料堆里筛选、淘洗出可用镜头来加以表现的江南文化内容,特别必须准确无误地提炼出江南文化的特质,由此可想其中诸多的研究积淀和心血倾注。

二是对江南文学世界和文化情状的精彩描摹。江南自古人文荟萃文风繁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成就了风雅诗意的江南。数千年间,仅江南腹地无锡一处,泰伯奔吴、寿梦称王、阖闾筑城、夫差开沟、勾践灭吴、黄歇封国等一部部历史大片上演,而由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所形成的文物古迹,可说星罗棋布于江南各处的古城内外、山水田园间,加之吴地淳厚的民风民俗,历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访游历、才子高士驻足玩赏,他们因景生情、诗兴常发,留下名篇佳作。全书在第四章《江左风流——江南诗性文化的文学呈现》中对此多有描述,由一句句“诗”引入藏书楼之“书”至读书人之“人”、再入诗性文化的关键词“水”,以“水润万物”之理的江南历史演绎引读者无限遐思。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通江达海,河道纵横,太湖包孕吴越“充满温情和水”的特质是无数中国人的梦里水乡。江南文化作为“水性”的文化的代表,水的灵动和柔性决定了江南文化的智慧和柔美;水的汪洋恣肆、顺势出路的特性也塑造着江南文化的开放进取、包纳善变与进退自如的特性。生活在灵山秀水、富饶多姿的江南,那些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些历史上结缘江南、邂逅江南的人物等曾常出现在她的散文随笔论文著述中,“吉光片羽、琐琐屑屑、雪泥鸿爪其实一直在我的笔端游走,数十年来已成为一个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结……这让我忽然意识到竟然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里的文化。”在大型文化纪录片《说吴》同版图书现销售佳绩并不断有信息询问购书之读者时,也增加着写作者的文化责任感。纪录片解说词这一特殊文体对文字有着严苛的要求,既要有学术论文般的严谨和思想闪光,也要有鲜活形象可读、甚至可听,更要具镜头可现的视觉内容。庄教授便拿出她忘年“师友”余光中先生所希冀的努力:“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学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3,尽力追求诗人和散文大家余先生那“有声、有色、有光、有木箫的甜味和釜形大鼓骚响”的文字世界。而这一切读者在品读中自有体会。梳理文学时空里的江南之书为我们展现了山温水软、多情浪漫的世界,这是作者多年从事文学教学的专长,也是本书写作中最令人称道之处。读这样的地域文化之书更可去认识:文学应当既是包含着知识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内容,又具有娱乐性、实践性的诸多方面。

若要指出书中缺憾,笔者以为或可增论“诗性的水乡特色饮食文化”一章。如太湖“三白”既是江南水产丰富的象征,也有水文化在百姓生活民间文化中体现,吴歌中有《十二月鱼谚》记江南人食鱼之讲究;宋代诗人在“天下第二泉”边有《惠山寺留题》“吟入惠山山下寺,古泉闲挹味何嘉。好抛此日陶潜米,学煮当年陆羽茶。”江南人煮米、饮茶等生活俱求高古境界亦深蕴诗性意趣,“而似这般以心情、人格比况于饮食者,是在知物知景中得到深化的。故有些诗的景致细腻、优美,其实是在日日月月的目餐口饮、达到对象存在的充分主体化中实现的。”4就像古人在公共宴饮的背后,有曲江宴的歌红酒绿、观采莲泛舟逍遥、赋诗作画极尽浪漫与休闲情感的抒发一样,江南得承长江运河太湖和吴地深厚的大自然山水馈赠与经济富庶的物质基础而形成的富有水乡特色又具情趣的饮食文化,是窥察江南人相对精致生活的独特窗口,更强化了江南诗性的文化因子和美学情思,也是体会其诗性文化不可或缺之章吧。当然庄教授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将自己书稿只定下十篇内容而脱胎自纪录片十五集主题,也就为自己私存的一份垂涎滋味增添了某丝妄想。

此文命名为“十灯互照”,首先启发自《华严经》的千灯互照光光交互,也可理解为不同文化与传统之间互守尊严的重叠共识。《镜与灯》认为一个作品不仅仅是生活与文化的镜像式反映,同时也是作者自身心灵的显现,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用作品与世界、欣赏者和艺术家等要素光亮映照交彻的理论去理解,也是观察者“我”的心灵与以上对象交流的过程。而大乘佛教有“传灯”典故“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5。在当代文化弘扬和传播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需有识之士勇作“传灯录”以唤起同道中人一同探求,一灯点燃才灯灯相传。庄教授对江南文化的研究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以十个侧面之灯,映射十方江南诗性之美,求一书之光放大至百千万份光亮,期冀照亮周边闪烁春秋。也愿有更多的热爱文化之士能投身于此,庚续不绝,并祝福江南文化的诗性之花结出民族文化的繁盛之果。

注释:

1.庄若江.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2.

2.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5.

3.余光中,梁笑梅.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362.

4.赵建军.中国饮食美学史[M].济南:齐鲁出版社,2014:315.

5.冯国超.维摩诘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4.

猜你喜欢

诗性江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谁远谁近?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绣江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