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草房子》中儿童的生存法则

2019-07-12崔欣郑倩倩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6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油麻桑桑草房子

⊙崔欣 郑倩倩[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6]

《草房子》作为曹文轩的一部长篇小说,相比他的短篇小说而言,《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节描写也比较曲折,引人入胜。小说中每一章的命名都有其特点,或以人物命名,或以地点、物件为名,甚至是不按照传统章节的连续性讲述故事,而是以花瓣式展开。作品大体可分为七个故事,有两个故事分开写是因为事情发生了转折——学校老师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曾经代表麻油地富庶人家红门里杜雍和与杜小康的家庭变故,都让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不再平淡,这是人性欲望之间的徘徊,是苦难背后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救赎。

一、秃鹤——自尊背后的坚守

秃鹤本来叫作陆鹤,但因为他是个秃子而被叫作秃鹤。他对自己秃头的认识由开始的荣誉、利益再到耻辱。与此同时,他的情绪经历了起起落落,准确地说是他对自己是秃子的心态变化。

陆鹤第一次对秃头的认识是一种消极情绪,他害怕别人的目光,甚至抵触上学,这都是因为他第一次认识到秃头使得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文中描写到他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迁怒于水面上羽毛丰满的鸭子,并且用瓦片打砸鸭子,这反映了他的心理落差。在这之后,他以为把缺点掩盖住它就不存在。人们对陆鹤再一次的关注是因为他第一回戴着帽子去上学,这使秃鹤徒增了几分俊气与光彩。它带给秃鹤的是自信,虽然这自信的背后实质上是孩童对自我认识的不明确。第二次情绪的低落是因为桑桑的恶作剧导致他的缺陷再一次暴露在伙伴面前,并且是从一种伪自信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桑桑的恶作剧对秃鹤来说是一种嘲弄,这带给他的伤害更大。他人过多的不尊重,使秃鹤在发现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后,他只能不甘心地接受。接着他用大家看重的汇操荣誉报复了所有人的嘲笑——在整齐划一的表演中摘掉帽子,露出他独有的光光的头。汇操中的表现把他再一次带入低谷,如果说前两次的失落是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那在这之后是由他人对自己的忽视带来的另一种伤害。在新学年的重新分组事件中,没有同学愿意和他成为组员,这让他显得孤独,但因为现实如此没办法去改变,他只能消极、自我安慰地劝自己在这样被他人忽视、忽视他人的环境是很不错的。在春节的汇演中,当老师们为了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发愁的时候,秃鹤不计前嫌,弥补之前的错误,主动请缨扮演秃子的角色,在冬天夜晚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使得演出顺利进行。通过这次的汇演,麻油地小学的师生和秃鹤完成了和解。在最后,秃鹤被形容是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这是因为他在他人的嘲笑和冷落中坚守了自己善良的心。

二、细马——孤独过后的温情

细马和油麻地其他孩子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不是邱二爷的亲儿子,而是从江南的邱大家过继来的,这是他和其他孩子产生隔阂的最本质原因。

邱二妈是从心里喜欢孩子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和邱二爷不可能再育有一子时,内心怀有的是悲哀感,所以拒绝与其他村民孩子的接触。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让他们预感到凄凉的老年,也是这种观念得以使细马来到这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可在看到细马的时候,他们原本的希望被打破了,细马只是一个小男孩,并不能给这个二人之家产生即刻的作用,这造成了邱二妈的冷漠。上课听不懂,没有同龄小孩的玩闹,伴随着邱二娘的冷漠,致使细马决定离开麻油地。当暴雨过后,邱家财产受损,以及邱二妈对细马的感情发生变化后,使细马在坐上长途汽车后又决定返回他喜欢的麻油地。这时候的细马不再是孤独的孩童,而是能和桑桑他们痛快地玩,很好地融进了邱二爷一家。这是大部分儿童文学描写的画面——无忧无虑、只有玩是他们的天性。

细马在邱二爷病倒时,撑起了一个家,冬天他在冻硬的泥土里挖柳树根子;邱二爷去世后,自己独自找疯了出走的邱二娘;他卖掉所有的羊,把邱二娘送进医院医治;还用卖掉树的钱买了羊,并且各种转卖,赚钱买了红砖准备盖房子。

生活使细马成长,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会自尊,学会感恩,学会做划算的买卖。细马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小孩,他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因为与邱二妈的隔阂,被邱二妈教训不会干活的时候使他觉得委屈羞愧,而在烈日下赤背背麦芒;自己按照计划为回家做好准备,但又因为邱二爷家人对他的好而留下来,回馈邱家以他所有的一切;邱二爷去世后,他立刻成长为大人,想给家人带来生活的希望。这和曹文轩提倡的“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相契合,他笔下的细马恰恰是经历过各种苦难之后,依然保留了一颗温暖坚韧的心的孩童。从受众方面看,这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义,使受众范围变广。

三、杜小康——苦难之后的成长

杜小康从小时候就与油麻地的其他孩子不同,“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能很清楚地与油麻地的孩子们区别开来,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这都是因为他家开了杂货店,有着厚实的家底。文中列举了几处杜小康与其他孩子生活中的不同之处。在一年级的时候,别人只能用线绳当裤带,而他就有了皮裤带;一年四季,油麻地的小孩只有单衣、棉衣两套衣服,而杜小康却有四季的衣服;冬天,在孩子中只有他戴白口罩;在杜小康四年级的时候,整个油麻地只有杜小康有一辆自行车。

红门里的杂货店让杜小康与众不同,以及他人想做却做不成事的能力。它就像百宝箱一样,可以给予杜小康很多帮助,虽然这些帮助也间接帮助了其他人。文中具体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杂货店对麻油地居民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学校组织拣麦穗,在返回的途中因为板桥的掉落而无法过河。在漫长的等待后,有一条过路的船,这条船没有因为老师的礼貌问候停留,也没有因为桑桑在暮色苍茫中游到河对岸劝说而停留,最后是因为杜小康叫喊他欠了杂货店的钱才去载孩子们到河对岸。第二件事是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杜小康想加入的时候,桑桑拒绝了。但当桑桑藏起来重新再出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到杜小康家里面吃柿饼了。在第一件事中,杜小康利用了毛鸭在杂货店赊账这一弱点,全班同学才顺利坐船过河。这时候体现的不仅仅是杜小康的聪明,更多的是他年少老成的性格。杂货店虽小,但来往的人却很多,在数笔的生意中造就的是聪明机警、会权衡利弊的小大人杜小康。在第二件事中,在游戏刚开始杜小康要求参加的时候,文中写“阿恕们望着桑桑”,这时候形成了隐形的对立关系,即杜小康和桑桑,而其他人则被“阿恕们”一词所代替,侧面反映了麻油地很多孩子在面对世界时,完整的三观其实还未建立起来,大部分还是从众心理,这时候就需要杜小康这类人带领。

杜小康的故事在书中是由第五章、第八章两章完成的,第五章写了红门里的杂货店对于他的意义,而第八章则是写杂货店倒闭后,他无所依附不得不与生活抗击的顽强姿态。

杜小康的处境在两章中的对比是明显的:红门里的热闹变成了空空落落;在游戏里由之前扮演总司令到只能扮演“炮灰”;家里的资源供他使用以至于他顺利当班长,最后变成了家里贫困没钱供他读书;原来是班上第一名,并且是干干净净的文静少年变成了偷别人书、一副邋遢的样子。这都是生活带给他的改变,由最开始的安逸生活,到家道中落、无奈辍学、外出养鸭,到最后决定在校园门口卖小商品,而他心中充满的始终是希望而不是绝望。

在曹文轩的笔下,生活带给孩子们的磨难可能是很多的,但孩子们天生的乐观心态往往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这是与成人文学不同的一点,比如在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经历众多波折后最终走向堕落,老舍想反映的是时代、生活带给祥子的巨大改变,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体会到的更多是生而为人的无奈感,这在《草房子》中是看不到的。

四、桑桑——对生的永不放弃

桑桑是贯穿几个故事的线索人物,在不同的故事里都有他性格不同方面的表述。在李学斌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六个维度——谈谈“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童年书写”》一书中,在题旨蕴含层面,他提出儿童有“内外两面的生活”。“外生命”是指以“儿童化”“生活流”的形式表现日常生活、生命情感,“内生命”则是指情感记忆、生活体验、心灵愿景等。而曹文轩采取了同一地区不同的生活流来展示不同孩童的“内生命”,在不同的生活流里总有桑桑或多或少地参与,这促成了各个故事的主人公的蜕变,也使得桑桑成长,达到作者所想要以“向善”“向美”作为突破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

在秃鹤的故事里,作者描述的桑桑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少年,他为鸽子用碗柜做窝,用蚊帐捕鱼,在夏天为了凉快学卖冰棍的用棉裤、棉衣和棉帽子武装自己,这都是他坚持善于思考,敢于动手的表现。在对秃鹤的捉弄中,除了顽皮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秃鹤抢了他的风头。在纸月的故事里,桑桑是一个爱干净、体贴他人的少年。他会因为要见女同学在很凉的河水里洗澡,会主动问妈妈要新衣服穿;一改往日的大大咧咧连吃饭都变得文雅起来;觉得被纸月看到他尿床是一种耻辱,把被子从绳上扯下扔到地上;为了让纸月不迟到,他壮着胆子打退了恐吓纸月的其他孩子,上演了一场“英雄救美”,最后却被同学取笑;到最后,桑桑因为被母亲误会欺负纸月而乱砸鸽子。这间接表明了桑桑对纸月的在意、喜欢,愿意为她改变——从不注重自己形象到爱干净;从不勇敢到勇敢帮助纸月;从大大咧咧到细心观察纸月的表情变化,体会她的内心世界。在白雀和蒋一轮的故事里,桑桑是一个从任由感性支配到感性与理性结合、为他人着想的小大人。

在秦大奶奶的故事里,桑桑一开始表露出的善意,让秦大奶奶放下戒备,并亲昵地抚摸了桑桑的脑袋。在随后秦大奶奶与桑乔的“战争”中,秦大奶奶始终以固执的态度守护自己的一片土地,而桑桑也是间接地站在秦大奶奶这一阵营。在后续的描写中,秦大奶奶由于救了一个掉进河里的学生乔乔,被校园里的人善待着;当他人变得友善的同时,秦大奶奶一改往日的态度,变得和善、体恤他人,成为油麻地小学的一份子,直至最后为了油麻地的一个南瓜滑入水中,没能活过来。秦大奶奶的改变,一方面源于桑桑最开始的友善,带给了秦大奶奶温暖,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经历生死后,对世事的放下,完成了与自己、世界的和解。

曹文轩虽然没有打破以往儿童故事里的美好结局这一定律,但是勇于把儿童放置在苦难的环境中进行描写。特别是桑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他从开始的奇思妙想、捣蛋到后面叙述中的懂事、坚强,这些改变是由他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只有生活在足够美好善良的环境下,他人才会感到温暖。

五、结语

“人是有童心的,就像种子有胚芽一样。没有胚芽,种子是不能生长的。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亡,真理就永远存在。”在《草房子》的代跋中,曹文轩认为要想使当下的孩子感动,就要写一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文学的启蒙。作者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儿童的性格、行为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儿童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世界也并非是天真幼稚的,他们从被生活所困到奋起反抗,始终以“向善”“向美”的方式生存,让人看到好的儿童文学并不是简单与成人文学对比,我们更应该关注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孩童的生存方式。

猜你喜欢

油麻桑桑草房子
油麻花街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暴风雨前夕
植物杀手
打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