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间置酒清香发”
——苏轼诗中的“酒”与“花”

2019-07-1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钱塘花间赏花

⊙李 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苏轼的诗歌中流淌着酒香,在酒香中还浸透着淡淡的花香,“花”和“酒”成为苏轼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饮酒、赏花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中蕴涵着深广而丰厚的文化体验,通过对苏轼饮酒咏花诗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可以与真正的苏轼更近一步。苏轼的一生几经大起大落,漂泊不定,常常产生“吾生如寄耳”的感叹,其间“酒”一直伴随他到人生的各个地方,“身外徜来都是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可能只有在酒醉之后,苏轼才能够忘记一些现实的痛苦,才能看到他心中的繁花盛景。苏轼现存的诗歌有2300多首,其中的涉酒诗有796首,“酒”对于苏轼的意义非常大。而在这些“涉酒诗”中又常常可以见到“花”的身影。那么在苏轼笔下,“酒”和“花”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苏轼在赏花时往往离不开酒,在饮酒时又常常赏花助兴的呢?

一、 醉里赏花,别样旅趣

苏轼的一生都处于漂泊的状态,也就是说,他几乎随时都处于一种“人在途中”的不安定感的包围下,在这种情绪中,如果不能找到排解的方法,就很容易陷入无边无际的孤独深渊。而苏轼在人生路途中就很善于发现美,所以他留下了很多咏花诗,“花”在他心中代表着“美”,在赏花中,苏轼可以得到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不能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又怎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赏花中去呢?而放开所有俗事羁绊的最好方法就是饮酒,所谓“一醉解千愁”,酒中赏花更能以一种轻松的心体味到花的美,这也就是苏轼乐于在赏花时饮酒的原因,保留下来的就是涉酒诗中的赏花句。

苏轼的《自普照游二庵》,最后有“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的感叹,与前面的“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一对读,就可以发现,苏轼不喜欢为了看山赏花而赏花,他追求的是在美酒中看“红杏碧桃”之繁盛,想象自己也像桃杏一般自由烂漫,在俗世中也能自得其乐,所以是“本不避人那避世”。“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 “花时腊酒”使人更显满面红光,春风一吹,更显凉爽,花与酒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春日醉归图”了,不知是醉于花,还是醉于酒,总之是让人流连忘返了;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是苏轼游武昌时的情景,上西山寻梅之旅也是随身带酒的,酒是寻花路上必不可少的物质食粮和精神慰藉。

由此可见,在苏轼笔下,酒是寻求生命本真、追寻闲适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赏花就是随缘自适、本真生活本身,所以苏轼常常将酒与花结合在一起,饮酒一方面可以为一路赏景增添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聊慰旅途的寂寞、艰辛,展现出他率真自然的性格特征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二、酒为花友,花助酒兴

苏轼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漂泊于各地,身世的漂浮不定增长了他的见识,也让他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与朋友的宴饮游乐间,在花与酒中聊慰旅途的寂寞和艰辛。

苏轼有一首为人称道的咏花涉酒诗《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二)》: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在这首诗中,苏轼更加深入细致地描写出醉里赏花的无尽乐趣。此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常润道中怀念钱塘盛景所作。前四句写出了钱塘的美丽春色,表达了怀念之情,但并没有说是自己怀念钱塘美景,而是说“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是“花”和“燕”在怀念诗人,在盼望诗人回归,读来生趣盎然。后四句从回忆中走出来,回到现实中,想到“与心违”的件件事,无法排解之下,尽托于酒,“樽前点检几人非”,喝了酒就能畅所欲言了,并且在酒的助兴下,思绪更加开阔了,想到“柳絮”翩飞时节为太守祝寿的场景。从这一首诗中能够更明显地看出“酒”在赏“花”中的重要作用,前四句赏花还未饮酒,所以诗人没有办法跳出身世和遭遇,感受到的都是“与心违”,后四句诗人饮酒后想到的都是热闹欢快的赏花赏景的趣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的“花”,在有“酒”和无“酒”状态下的感受完全不同,可见在苏轼眼中“花”与“酒”是绝妙的“伴侣”。

三、醉里花香,是繁忙公务中的精神慰藉

当然苏轼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游赏风景的游手好闲之士,他实际上是个真正关心民瘼的良吏,也是一个果决任事的能吏。

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写了不少的咏花诗,有《惜花》一首,《御选唐宋诗醇》评此诗:“语不斩断,似无意求工,而颓放处正复滔滔请绝。”此诗首先回忆前年在钱塘吉祥寺时的花事之盛大(自注吉祥寺是“钱塘花最盛处”),直言密州比之于杭州当属于穷乡僻壤,而且苏轼一到密州就碰上蝗灾。所以苏轼一开始用几乎一半的篇幅去回忆在杭州钱塘时去吉祥寺赏花的盛况,当时的苏轼既有闲情逸致又有时间,再加上当时赏花风气之盛、赏花场面之大,所以当时赏花的情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今,密州蝗灾肆虐,百姓苦不堪言。苏轼根本无心花事,为了治理蝗灾,已经素斋很久了,无酒陪伴的赏花心情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再加上忙碌的政务,所以也就错过了花期。但让诗人喜出望外的是,眼前龙兴寺虽然都是杂草丛生、赏花之人稀少,但是却有一枝僧人闭门而栽、精心修剪过的花,异常娇艳夺目;面对如此奇花,如果再不饮酒赏花,就辜负了这良辰美景了。在最后诗人又写道,夜晚大冰雹突然而至,诗人非常怜惜冰雹把龙兴寺的花打得惨不忍睹,所以悲哀之情油然而生。再次印证了花与酒的组合对苏轼倾诉心声的重要作用。而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还可以看出惜花后的惜民之情。

四、对“乐”的追求与对“苦”的超越

苏轼以酒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呈现酒中真趣,是借酒内生达到某种境界。苏轼爱花惜花,喜欢各种美好的事物,《吉祥寺赏牡丹》之写牡丹,《浣溪沙》之咏芍药、樱桃,《西江月》之咏瑞香,《占春芳》之吟酴醾等。而以酒属花,方能知人意,所以当其面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时,都不会缺少酒,以酒助兴,方能尽兴。他认为“花不能言意可知,令君痛饮更无疑”,将芍药的名字改名为玉盤盂。把花名改为酒器名称可见苏轼是把酒深深融入到了他所观照的对象中,把酒跟他的一切生活联系起来了。

苏轼有《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唯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化用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意,表现出诗人对于赏花和饮酒的强烈兴趣。美酒由于花的点缀而更加浓烈香醇,香花趁着酒兴观赏,赏花的兴致也会更高。李白曾经说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但是表现的是寂寞孤独,苏轼在相似的意境中感受到的是诗意和乐趣。此诗作于徐州任上,全诗不见任何个人悲苦,只有沐浴在大自然中的闲适和自由。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够超越苦难,我们看到苏轼如孩童般纯真的心,怀着对生活无比的热爱,拥抱整个世界的美好。

苏轼有“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之句,作于熙宁六年的密州时期,喝酒喝到忘记坐在没有毡子的雪地上,以致白雪融化,可见苏轼喝酒是多么投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表现了苏轼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是一贯强调要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总 结

苏轼诗中的“酒”与“花”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帮助苏轼得到真正的解脱,酒中赏花是他生活的一种构成和一种消遣,代表着他向往的平静安逸的生活,虽然酒和花都无法让他完全消解痛苦,但他的豪放旷达之意在这些涉酒咏花诗中尽显。苏轼就是这样以个人特有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把酒吟唱,写出了对花对酒的名士风雅,花影月色,诗酒酬唱,花间酒边的饮酒诗自有一番风流。“头上花枝奈老何”,酒后的苏轼多了一分可爱与近人;“花间置酒清香发”,饮后的花清香更佳,是又一种迷人的风采。对花饮酒渐渐流行成为民间的赏心乐事,苏轼也在这赏心乐事中将自我感怀的缠绵情致化为花魂,使饮酒赏花诗更深婉蕴藉、虚幻空灵。

苏轼在饮酒赏花中感受到生命单纯的快乐,其饮酒赏花诗也反映了北宋士人赏花、饮酒的风气,通过这些饮酒赏花诗,我们得以透视有宋一代的风俗和太平盛世下的乐景,在这乐景下的文人“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的豪气和“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的伤感,反映在这饮酒赏花诗中的复杂情感也许才能还原当时文人本真的模样。

①〔宋〕 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注,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476页。

②③④⑥〔宋〕苏轼:《东坡诗集注》,〔宋〕王十朋注,影印版,第124页,第431页,第366页,第276页。

⑤ 《御选唐宋诗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64页。

猜你喜欢

钱塘花间赏花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钱塘区:上线“碳富码”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钱塘、仁和、余杭三县的排名之争
赏花
白居易写诗
赏花海
花间炫舞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天去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