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侠义精神的消失
——从宋襄之仁到勾践灭吴

2019-07-12杨培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侠义秦穆公越国

⊙杨培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侠义精神,上至国家,下及个人,无不以侠义为重,在国家之间,与外国之交须有礼有义,即使是敌国之人也需尽其礼节。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基本上都是公开的正面冲突,先定期请战,然后两军于一地排列阵型交战,不可不宣而战,亦无奇谋诡计。这种侠义精神在春秋时期最为典型,宋襄之仁是其之极端表现,然而在春秋之中后期就有人违背侠义精神,勾践灭吴是其突出表现,其后战国时代国家间的侠义精神则荡然无存。

一、 宋楚泓之战——侠义精神的典型

(一)城濮之战之下战书与鄢陵之战之行礼

晋楚战于城濮之时,楚国统帅成得臣派斗勃向晋国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则派遣栾枝回答:“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洁朝将见。”请辞与答辞都很委婉,且战前下战书,这是战争的必要准备。在战场上也有很多礼节需要遵守,如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将卻至三见楚王,每见必下车,免首胄而急走以示敬意。楚王在战争中,竟派人去晋军中慰劳对方,卻至也再三行礼客气。卻至与楚使客气了半天,使臣才回到楚军。此种情形当是后世人所无法想象,然当时之战争确是如此。

(二)宋楚泓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了战争。在战争初期,宋国有两次绝好的机会去攻打楚军,一次是在楚军渡河之时,可半渡而击之,一次是在楚军渡河排列阵型之后,可趁其队伍之混乱而攻打之,然而宋国司马子鱼两次向宋襄公进言攻打时,宋襄公都说不可。等到楚军排好阵型,两军交战,宋师战败,宋襄公腿上也中了箭。国人皆以此责备襄公,襄公回答:“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对于这次战争,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宋襄公的迂腐,固守礼节导致了失败,战后子鱼也对此作了批评,认为战场上没有礼义可言,如果讲求礼义,就不如不打仗。然而他们都没有理解宋襄公所说的话,“君子”“古之为军也”,宋襄公正是一位君子,遵守自古以来的战争准则,才不会趁机攻打敌人,“寡人虽亡国之余也”,宋国是商的后裔,楚国则是南方一蛮夷,宋襄公更不能在蛮夷面前“阙礼义”。《公羊春秋》就对此事进行了不同的评价:“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种评价是很符合实际的,体现了宋襄公遵守侠义之精神。

二、从齐桓到晋文——侠义精神的逐渐消亡

春秋之时,有所谓五霸之说,虽然五霸的名称有好几种说法,但是齐桓公与晋文公是一定包含在其中的。齐桓公为春秋首霸,观其一生的行为,基本上是符合侠义精神的。初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时,管仲箭射桓公,中桓公带钩,但是桓公并没有因此杀了管仲,反而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厉行改革,开启了齐国的霸业之路。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会上,曹沫劫持了齐桓公,要求桓公归还齐国侵占的汶阳之田,桓公答应了,果真归还所侵占的土地。对于威胁时的承诺依然信守,此可见桓公的侠义精神,而诸侯则因此逐渐归附齐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国,齐桓公出兵救燕,一直打到孤竹才还师。燕庄公感谢齐桓公,一直把齐桓公送到齐国境内五十多里。齐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经过的五十多里地割给了燕国。能救人于水火,不求报酬,反而割地送给他人,桓公的侠义精神,可见一斑。诸侯闻此,更加亲附齐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狄人攻打邢国,后又灭了卫国。齐桓公则带人救了邢国,把邢国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又在楚丘帮助卫国重新建了国都,此所谓“城邢封卫”也。此又可见桓公的侠义精神。

至于晋国则不然,侠义精神是很少的。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亡去,晋国内乱,夷吾向秦穆公寻求帮助,以割五城给秦国的代价让秦国帮他即位。得到秦穆公帮助的夷吾成功即位,是为晋惠公。当秦穆公向晋国讨要五城时,惠公却反悔了,不以五城与秦国,毫无侠义之精神。后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惠公厚着脸皮向秦国借粮,秦穆公亦欣然应允,派大量船只运载粮食,从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运粮的船只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等过了一年,秦国发生饥荒,要求向晋国购买粮食,晋惠公不思秦国的恩惠而帮助秦国,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去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也派兵攻打晋国,于前年闰九月在韩原大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然秦穆公最终还是放过了晋惠公。晋惠公背信弃义,无侠义精神达到了极致。其后晋文公也是由秦穆公护送回国即位的,然文公之侠义精神亦少。先周室内乱,周襄王逃至郑地,派人向秦国、晋国求援,晋文公为独占勤王之功,竟派人贿赂于戎狄,阻滞秦国东行勤王之路,真无耻也。其后晋国攻打曹国时,久攻不下,乃扬言将发掘曹人之坟墓,曹人果然恐惧,要求归还晋人之尸体,在运送棺材出城门的时候,晋文公乘机派人攻占了曹国城门,俘虏了曹共公。此又见其之诡诈,无侠义之精神也,故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及晋文公去世后,襄公即位,秦穆公派人灭了滑国,回师途中,襄公竟然派军在崤山埋伏秦军,全灭了秦军。襄公是一毫都不记秦穆公之好,无丁点侠义之精神也。晋君三代皆是如此对人,无怪乎其后被三家臣子所分,宗庙失传。

三、吴越之战与勾践灭吴——侠义精神的最终灭亡

春秋末期最大的一场战争是吴越两国之间的战争,从吴王阖闾十年(前505)越王允常偷袭吴国开始,到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王勾践灭吴结束,这场战争持续了有三十多年,可谓旷世之战。从吴越两国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间侠义精神的消失,战争不再是堂堂正正之正面作战,而是以诡计来取胜。

吴国之先是为吴太伯,太伯欲让位于其弟季历,自周来到荆蛮之地,荆蛮义之,立其为吴太伯,其后遂被周所封,是吴国为周之宗室也。越国之祖是为大禹,武王克商,封其后裔于会稽,奉守禹祀,是越国为周室所封之异姓诸侯也。吴越两国二十余世无事。等到越王允常时,因吴王阖闾尚在郢都,故前来偷袭吴国,为吴国所败,越国一开始就不遵守战争准则,偷袭他国,无侠义之精神。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阖闾兴师伐越,报复越国之前的偷袭。两军战于檇李,在战争中,越国先是派敢死队冲锋,未胜。接着又派罪人排成三列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尽。吴军看到这种现象,因而放松了警惕,勾践则趁机攻打,大败吴军,阖闾也在此战中受伤死去。越国在战争中又一次不是正面交战,而是靠奇谋诡计取得了胜利。吴王夫差继位后,励精图治,欲报父仇,勾践闻之,决定先发制人,发兵攻吴,吴国闻之发精兵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大败,仅余5000人,退保会稽。然而夫差在大胜后,并没有灭了越国,而是与其议和,只让勾践服了三年苦役就放其回国。但是勾践回国后却是一心想灭吴国,以报其辱,至有卧薪尝胆之事。等到了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3),夫差率大军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国力空虚,勾践则趁机攻打吴国,杀其太子。夫差回国后向其求和,勾践估计一时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此一战,又是越国偷袭吴国之战,非正道也。然吴已求和,勾践仇恨己报,却非要灭吴国不可,最终在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灭了吴国,夫差自杀而亡。

纵观整个吴越之战,越先挑衅,越国也在整个战争中将战争中的侠义精神丢得干净,故越国取得胜利。此一战,影响甚大,勾践自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随后战国之兼并战争也由此开始,侠义精神随之消亡。

四、侠义精神消失的原因

春秋时期,士兵的主体主要是贵族,平民基本无法从军作战。“封建时代贵族为采邑之大地主,同时亦即形成一种武装集团。军器制造,如车、如甲,及战马之养育等,皆为贵族保持地位之一种事业,平民无力参与。”由此,贵族为军,则战争必受其侠义精神之影响。从军是一种高尚的事业。上至国君,下至一般士族都是亲自作战,这时的战争并不是以杀伤为目的,也不是以灭国为目的,战争只是为了维持各诸侯国之间势力的均衡而已。

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是车战,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战车。到春秋末期及战国时期,战争形式才发生了变化,步兵、骑兵成了军队的主流。车战被废弃,各国君主开始重视平民,征召平民为军。“贵族阶级渐次奢侈安逸,国际战争渐次扩大剧烈,农民军队之编制,遂成一种新的需要。”到了战国时期达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贵族不再是战争的主体,故其侠义精神也一并从战争中消失。平民之为军是为利,要多斩获首级以获取更多的军功,故战争就不择手段,以奇谋来取胜,战后也多是屠杀,动辄斩首十万、几十万。

侠义精神是在贵族之间传承的,当整个贵族阶层因为政治制度的变化而日趋衰落,从军队中退出,不再成为士兵的主体,这种侠义精神也随之在战争中消失。而之后所拥有的侠义精神只能通过个体来表现,古之所谓侠士聂政,荆轲即为其代表也。

猜你喜欢

侠义秦穆公越国
风雨同舟
爱马说
所长无用
越人造车
不惭世上英
我国跨境电商的前世今生
《聂隐娘》:仙剑不绝的传说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