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研究历史评述*

2019-07-11

灾害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泥石流滑坡

王 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 昆 明 650051)

云南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山高坡陡、土石松散、点暴雨多发,加之地震频繁,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高发,是国家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最多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历史悠久、实践丰富。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1950年后,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快速增长,地质灾害有所加剧,各级政府在自然灾害救助和各类工程建设中,逐步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及工程建设安全防范工作;1987年,云南省政府决定由省计委负责全省泥石流、滑坡防治的协调管理,由此进入了城镇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及应急救灾并重阶段;2000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成立,全面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责,进入了地质灾害系统防治阶段;2013年,在国家投资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率先开启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新阶段。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历史、防灾减灾及科技成果、工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发扬成绩、解决问题,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创新和发展。为便于前后衔接和参考利用,本文根据新建应急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划分,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勘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及搬迁避让四大主体工作分项展开评述。

1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应对和认识地质灾害的实践起始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主要工作包括灾情调查、险情监测、应急避险和排危。

1.1 应急调查

1.2 应急监测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处置期间,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安全警示的短临监测预警,主要靠人员目视观测明显反映致灾地质体运动特征的地表标志运动变化情况,实时进行评判和预测预警,如山坡地裂缝发展及地面形变、位移、松动土石的活动和掉块、侵蚀拉槽、建筑裂缝及建构筑物倾斜、位移、地下水出露点流量及浑浊度变化、沟谷洪水涨落及漂浮物、水色、含砂石情况等,采用简单的钢卷尺、地质罗盘、跨裂缝贴纸条、拉线或安装报警仪等器具进行监测。即便如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中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所实施的应急监测预警也是如此。牛栏江红石岩右岸崩塌和左岸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甘家寨滑坡阻断了昭-巧公路,灾情均为特大型,险情重大。在巨大的滑坡体上应急开挖泄流槽、搜救被埋人员、抢通保通公路中,布置了滑坡后缘、对岸、左右两侧的监测预警点,安排专人轮流值守,红石岩堰塞体上布置武警战士监测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发现险情征兆及时通过对讲机和鸣哨报警。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和各片区专家组配置了部分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但熟练使用和充分发挥作用尚需假以时日。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工程治理的隐患点,应急监测预警是较为规范和精确的。如1988年9月7日至1989年2月20日,长时间连绵阴雨,元阳县老城区(新街镇)多处滑坡发生加速蠕动,部分进入剧滑。损毁大量房屋和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灾情、险情巨大。服务于应急救援及滑坡应急治理,采取了在滑体上布设标桩、滑体外稳定地段设置测站构建放射状监测网,使用经纬仪和水准仪监测地表空间位移;在勘探孔内分段安放测斜仪,监测地下岩土体位移。同时辅以巡查监测预警,保证了应急抢险安全进行。

1.3 应急避险及排危

在地质灾害临发前和灾后应急处置中,因转移避险安全保证程度高,实施速度快,多为首选方案。对于已有的群测群防点,如无意外情况,执行既定的应急预案。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则需应急专家组快速调查论证,确定安全的撤离路线及临时避险场所。在云南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也有部分实施了应急排危。如1989年1月18日,元阳县老城区1号滑坡进入剧滑阶段,损毁房屋16幢,破坏了基础设施及国防公路,险情特别重大。在省应急指挥部指导下,在滑坡的首部按照1:0.75的坡比削坡减载,削方运至山坡下方的5号滑坡趾部反压稳坡。同时还采取了开挖截排水沟、填塞敷盖各处裂缝的防治水措施。这些措施快速完成后,滑坡的活动基本停止。彝良5.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在洛泽河谷、牛栏江河谷等峡谷谷坡上,产生了许多松动危石,在余震和降雨作用下,落石、崩塌时有发生[1-2]。对威胁村寨集镇、公路桥梁的高陡斜坡上分布的松动危石,经专家核查确定,按专家意见对危险性大的危石进行了应急排危。较小危石采取人工撬动使其倾伏或滚落到旁侧沟洼内、台坎上等方法;较大的采取底部填塞、打木桩加固、在近坡侧挖坑将竖立的危石牵拉卧倒于坑中等方法;对于巨大的危石、岩质陡坡上的松动岩块,主要采用弱震动浅孔控制爆破拆解。由于地震应急处置阶段人员均暂住在建筑区外的帐篷板房临时安置点避震,应急排危处置危石隐患的安全风险和代价远低于平时。为了降低鲁甸6.5级地震红石岩大型堰塞湖的溃决风险,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组建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部署实施了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上游德泽水库下闸拦蓄洪水;扩大淹没在堰塞湖内的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泄流量等应急措施。经过爆破联通的电站泄水通道,下泄流量从80 m3/s 增加到300 m3/s[3],堰塞湖库容增速明显减缓,加之立秋后降雨量渐减,偃塞湖水位最终未上涨至堰塞体顶面。应急阶段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既危险也并非堰塞湖应急处置必需的措施,实际上自由冲刷拉槽泄流平稳解除堰塞湖险情的实例占据多数。

应急处置和观察研究,对云南的地质灾害特征和成因有了确切的认识,滑坡、泥石流、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有70 %的滑坡、崩塌和90%的泥石流发生在雨季,80%的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有关,强烈地震常会触发巨大的次生地质灾害[4]。

2 地质灾害调查(勘查)

早先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各类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危害。因而地质灾害调查及勘查评价最初是由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单位、科研院所组织实施的以服务社会、保障工程安全建设为出发点的专题调查或勘查。1987年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陡然增加,在原地质矿产部的推动下,地质灾害的概念引入云南并付诸防治与研究的实践,由此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入了规范及系统的专题调查评价与区域调查评价并行发展的新阶段。

2.1 工程地质勘查

在各类工程地质勘查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等规范中,对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突水与渗漏、活动断裂、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均有专门的勘查评价要求,工程地质勘查投入的勘测试验方法齐全、控制程度和定量化计算精度高,虽然工民建等工程地质勘察的空间范围局限,但总体上仍是对水工环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观测研究最规范和深入的工作[5-6]。同时,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勘查设计技术方法、技术标准和经验,成为21世纪初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主要依据。1950年代起,云南工程地质勘查以地质现象观测描述、系列编图和定性评价为主。到了1980年代,工程地质勘查开始向系统化、信息化、定量化分析预测阶段发展。反映工程地质勘查历史进程的重要实例如:1957-1964年,为了有效防治泥石流灾害对东川铁路支线的严重危害,建成并保证铁路支线正常运营,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进行了线路工程地质勘测,并对东川泥石流连续进行了7年的调查及实地观测实验,对大白泥沟、小白泥沟、老干沟等13条泥石流沟设站观测。1964-1970年,鉴于1958年成昆铁路北段施工进度受严重的地质灾害阻碍而延宕,国务院责成地质部调集了云南、贵州、广西、安徽、山东等省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对沿线进行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和治理,铁道部属科研和勘测单位也实施了多方法勘查和科研。1980年后,随着遥感、物探和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测的不同阶段,普遍采用了遥感、地面调绘、物探、钻探、原位测式、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实施综合勘查评价,为铁路特别是特长隧道、特大桥、高桥等大型工程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详实的地质依据。1980年以来,随着金安桥、景洪、糯扎渡、观音岩、小湾、向家坝、溪落渡、白鹤滩、乌东德等大型、巨型水电站的兴建。对地质环境的改造空前巨大,如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建设开挖边坡高达700 m,其它水电站工程区500 m左右的边坡也不鲜见。工程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随之提高,促使勘查技术不断进步,新型测量、物探、钻探、试验设备以及各类工程地质制图、边坡稳定性计算、数值模拟分析预测等软件的引进及开发,大大提升了对高边坡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性勘查评价的精度和认识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地质勘查经验和技术手段[7-8]。

工程地质科研成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针对西南铁路建设中突出的岩溶问题,于1970年成立岩溶研究组,先后完成了“岩溶洞穴顶板安全厚度研究”、“铁路沿线岩溶地面塌陷及防治研究”两个课题研究。陕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国家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云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帮助下,对1974年前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处置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专著《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分章论述了滑坡、错落、崩塌及危岩落石、岩堆、泥石流、岩溶、含膏盐地层、断裂破碎带8类地质灾害及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的特征、形成条件及产生原因、工程地质勘查与治理等研究成果和经验[9]。1974-1986年,为了解决膨胀土地基、边坡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危害问题,在中国建筑研究院地基研究所的组织和领导下,云南省设计院、86215部队、个旧市建筑设计室等单位联合组成“云南膨胀土研究第一协作组”,在蒙自地区开展膨胀土研究,并在全省膨胀土分布区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查明了云南省膨胀土的分布,研究了工程地质分类,并重点对蒙自地区的地质条件、土体特性, 房屋变形及建筑施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切实的成果。基本解决了该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处理问题,使房屋的损坏率由94.6%降低到16.2% 。于1986年1月编写提交了膨胀土研究报告[10],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云南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定草案[11],为国家规范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家庭访视是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新的家庭交流方式出现了。它不仅是家访的辅助手段,而且是家访的补充。它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一种新方式。学校认识到家长在监督、理解、宣传和协调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本校因势利导地响应家长需求,开放校园,鼓励并欢迎家长的参与学校学习和生活,本校采取教师主动家访与请家长到学校来校访的方式,加强了家校沟通,优化了教育方式。

2.2 专题调查评价

1980-1990年代,服务于碧江县撤县、知子罗原县城搬迁避让及元阳、耿马、镇沅、西盟县城等县城的全部或部分搬迁避让新区选址规划,开展了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或工程地质勘查,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评价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提供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编制依据[12-14]。但有部分农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未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工程地质勘查,导致搬入新址为地质灾害隐患区,兴建过程中即诱发或加剧了地质灾害。

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隐患点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决定,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讯中检查和讯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云南省随之建立了相关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托技术支撑单位,认真组织开展“三查”工作,对威胁学校、医院、寺庙、村庄、水库、尾矿库、生命线工程等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全面进行实地排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发放“两卡”,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对紧急险情组织应急转移避险或排危处置,“三查”工作对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治规划修编提供了动态依据。

1999年11月1日,云南启动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这项工作属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范畴,是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要求时,考虑云南94%的山区多易于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剩余的平坝区又常存在覆盖型岩溶及软土、饱水粉砂或粉土,易于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15-17],故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均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使这项工作覆盖面非常广泛。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明了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提出了防灾措施建议,防灾减灾功效明显。同时,通过具体的致灾地质作用性质、规模和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属性及特征的研究,也深化了对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方式、强度和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评估和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的技术水平。

2.3 区域调查与规划

最早的区域调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18]明确包括了滑坡、崩塌、流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调查要求。云南省地矿局于1974-1982年普查完成1:20万图幅42个,面积30.64万km2,占全省的77.77%(图1)。在完成普查的图幅中,对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了初步调查。

图1 云南省1:20万水文地质普查研究程度图

1986-1990年,云南省地矿局承担地矿部计划项目“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卫片和重点地区航片解译进行普查,逐县选择2~5个典型点抽样调查,受灾城镇工矿详细调查,重要或典型灾点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6 517处,包括:崩塌2 714处、滑坡1 121处、泥石流2 382处、岩溶塌陷300处。这是云南首次全面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研究。

1999-2002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完成了国家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滇东-攀西片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1:25万),云南境内调查面积13.91万km2;2003年至今,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及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持续开展云南岩溶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1:5万),已完成调查面积4.50万km2(图2),建立了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云南岩溶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8.14%,而岩溶塌陷仅占地质灾害点的1.38%,且区域上分布零星,宏观和微观上均呈“点状”特征。通过高原岩溶发育和岩溶水径流系统分带规律的研究,查明了形成高原岩溶塌陷发育特征的原因在于:①高原强烈隆升,大部分区域基岩裸露,覆盖型岩溶平坝面积小,土层较厚,粘性土层占比大,土体固结度高,不易产生区(带)性的大规模岩溶塌陷;②江河深切,垂直岩溶发育,形成巨厚的垂向径流带,地下水埋藏普遍较深,多数水、气流变化波及不到覆盖层;③岩溶发育不均匀,各向异性突出,岩溶洞、管发育,但孤立分散,地下岩溶率总体并不高[19-21]。认清了溶蚀垮塌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成灾机制,沿峡谷谷坡溶塌体分布广泛,其表面钙华敷盖,岩块呈石牙形态零星凸出,整体貌似基岩斜坡,实则为松散块石组成,钙华胶结结构强度低,透水性强,不生根,易崩滑。2010年9月1日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村民小组后山滑坡就是修路切坡致溶塌体蠕动失稳,最后因暴雨触发而形成。

图2 云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程度图

1999-2009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内地勘单位与基层干部联合编组开展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在发放地质灾害摸底调查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村镇、学校、厂矿、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等人员密集区(带)进行现场核查、排查,结合前人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编制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综合图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共调查核实各类地质灾害隐患20 156处,其中滑坡15 989处(含不稳定斜坡),崩塌942处,泥石流2 841处,地面塌陷287处,地裂缝87处,地面沉降10处。

2005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多个省区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云南新平、元阳、绿春和禄劝4县先后入选试点县(市),按统一的规范开展调查。调查有具体的点、线、面控制精度要求,以期通过多方法的专业调查,提高调查精度,查全查准地质灾害隐患。在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内外的地勘资质单位、教学科研单位全面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到2016年底完成了全省的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34 408处,其中滑坡24 044处、崩塌4 054处、泥石流4 784条、地面塌陷475处、地裂缝121条、地面沉降26处,不稳定斜坡904处。同时划出了各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区(图3),对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补充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图3 云南省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掌握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和危险性区域变化趋势及动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规划,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战略部署和应急工作提供了蓝图及指南。以大量调查研究成果资料为基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于2018年7月初步建成了以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数据为主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主要是网络化、系统化、常态化的长期动态监测预警,包括群测群防、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预警。其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覆盖面广,防灾减灾表现最为出色。

3.1 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技术支撑单位支持下,选拔受威胁地点的干部或群众担任群测群防员,经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日常监测预警。2006年底,通过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对危险性较大的18 631处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实现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全面建设与运行。随着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推进,至2018年底,经动态调整,群测群防点达到26 199个,聘请监测员3.8万余人。在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开展群测群防业务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工作。2013至2016年,全省共组织各类宣传培训3 779期次,培训人数19万余人,发放《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漫画册》等各种宣传材料17 680册(张),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4 267场次。

3.2 气象预警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与云南省气象局合作,于2005年6月正式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从输入降雨预报信息到得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过程,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周期一般为24 h,每年的4月15日至11月15日开展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当天气预报将出现有影响的台风、强降雨、持续降雨等天气过程时以及对地震灾区,则适时加密预警预报,不在常规预警预报期,也及时启动预警预报。

3.3 专业监测预警

2007-2010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以新平县作为研究示范区,安装了雨量监测仪、泥石流地声监测仪、滑坡表面和深部位移计、含水量检测仪、孔隙水压力计等多种监测仪器98台(套),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建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2013年以来在红河、怒江、迪庆、德宏州及鲁甸6.5级地震灾区,选择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预警系统,专业监测预警系统由野外监测仪器设备、远程无线通信、监控中心监测预警平台、现场报警仪器和群测群防员所携通讯工具等组成。专业监测点共计170个,其中滑坡29处,泥石流141条,共安装仪器设备1 807台(套)。目前专业监测预警因设点少、实践经验不足,尚未充分发挥预期功效。

在各种重大工程地质勘查、设计和施工中,均需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边坡、围岩、地基变形专业监测,包括表面和内部的变形监测、渗流监测、震动监测、地应力监测等,监测控制精度高,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准确高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大规模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险情判断及预警经验。

4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搬迁避让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云南省始终把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重点投入和持续开展这项工作。

4.1 工程治理

最早见于1954年会泽县公安局在蒋家沟口建洒海劳改农场开发泥石流堆积扇,沿泥石流扇修建了一条长500 m、宽10 m、深2 m的排导槽,当年即被泥石流冲毁。1956年云南省水利厅在梁河县曩滚河垒杏山、红岩开展崩塌、滑坡治理试点,主要措施是填塞裂缝、开挖截排水沟、修建鱼鳞坑和谷坊群,同时封山育林,种树栽果,稳定了斜坡崩滑。早期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比较简单,根据踏勘简测资料进行工程布置及方案设计。到了198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生产生活和工程负荷日益加大,超出了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地质灾害剧烈爆发[22]。每到雨季,数十座城镇告急,东川、元阳、绿春、镇雄、大关、盐津、德钦、维西、六库、耿马、镇沅等35座县城、160多个乡镇、3 000多个自然村及大量厂矿和交通水利设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和危害。从1987年云南省计委国土办统一负责全省泥石流、滑坡防治的协调管理到1999年,除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单位的专项治理外,国家、省及州市、县政府预算内立项治理地质灾害187项,共治理滑坡239个、泥石流385条。从这个阶段开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将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及科技成果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中,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加以调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效果良好。加上碧江县撤县原县城搬迁避让及元阳、耿马、镇沅、西盟县城等城镇的全部或部分搬迁避让,有效缓解了城镇地质灾害的严峻局势。从2000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始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持续增强。尤其是启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后,地质灾害治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每年10亿元,省级自筹及整合资金每年7亿元左右,州(市)政府自筹每年约3亿元。至今已经建设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 793项,这些工程有效遏制了致灾地质体的活动,消减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引领下,滑坡防治经历了1950年代以削方整坡为主,1960年代以抗滑挡墙为主,1970年代以抗滑桩为主,到1990年代进入了以预应力锚索配合抗滑桩、锚固洞等体系化工程治理高位深层大型滑坡为标志的新阶段。泥石流的治理技术源于水土保持工程,在1960年代即已形成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稳、拦、排”结合的综合防治工程体系。云南省泥石流灾害防治结合高原山区特点,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坚持以排导为主。经过反复实践,1968年东川市城建委负责石羊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设时,设计了双堤矩形断面、槽底设防冲消能肋坎的混凝土排导槽,实际运行效果良好,东川槽由此成型;1980年代在成昆铁路南段泥石流治理中,成都铁路局昆明科研所研发了“V”型排导槽,提高了固体物质排导效果。至今,东川槽、“V”型槽仍是云南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槽型。

4.2 搬迁避让

搬迁避让地质灾害是云南地质灾害防治的优选措施之一,仅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开展以来,各级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其它移民搬迁项目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搬迁避让,已搬迁32 119户133 963人。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搬迁避让消除了大量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使重大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明显降低,也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经验。

5 问题及对策

自然资源及环境的粗放式开发与改造诱发和加剧了地质灾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防灾减灾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信息化、定量化水平低;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能力不足,探测识别重大隐患的效果较差;深切割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缺乏创新,安全保障和持续性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程及标准不完善,工作及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滞后等。结合实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效支撑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的运转、维护、升级和动态更新以及数据共享,使其发挥预期功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率。

(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尽快开展下列专题研究:①研究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因子、运动特征指标体系、预警阈值等,提高专业监测预警的准确性;②引进推广遥感动态监测、扫面先进技术,提高新增隐患的发现率,为巡查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提供指导;③引进使用深层滑坡隐患探测、高寒山区泥石流隐患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④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创新步伐,为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工程技术方案;⑤研究地质环境系统分类分级及承载力评价原理、方法及标准,为地质环境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从根本上防灾减灾提供方法和依据。

(3)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科学组织、管理、规程及标准的研究,统筹考虑内、外动力地质灾害的防范及治理,全面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以及运转和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快研究和编制技术规范、运行规程、工作手册等系列标准[23]。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泥石流滑坡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泥石流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