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Cr热轧圆钢表面裂纹的金相检验和分析

2019-07-11路晨龙李凤丽谷召坤

天津冶金 2019年3期
关键词:圆钢锥度铸坯

路晨龙,李凤丽,谷召坤,路 珊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352)

0 引言

40Cr圆钢表面存在裂纹,产品在后续使用加工过程中,既增大了机械加工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材料。在进行锻造加工时,表面裂纹将严重拓展甚至导致材料报废。某公司40Cr热轧圆钢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表面裂纹,本文通过检验裂纹缺陷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推断出是由连铸坯表面及皮下缺陷导致,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追溯核实,检验回炉坯连铸坯质量,在确认缺陷产生原因后,提出了工艺优化建议。

1 理化检验

1.1 圆钢宏观形貌

观察发现,裂纹均位于圆钢一侧,形貌为直线状,方向与轧制向一致,长度由3 cm到35 cm不等,裂纹断续分布,裂纹之间相距长度无规律,见图1。

图1 圆钢表面纵向裂纹形貌

1.2 圆钢显微组织

在裂纹处制取横截面金相试样,通过观察,该处存在两种裂纹形态,左侧裂纹a及右侧裂纹b,如图2所示。

其中裂纹a深度0.70 mm,根部粗,尾端细,由表面向内深入钢基,裂纹中有氧化铁,周围组织严重脱碳,脱碳区珠光体量明显减少,出现大量铁素体。裂纹附近及其尾部延伸处有大量密集分布的点状氧化物,氧化现象严重,见图3。

图2 两种裂纹形态 100×

图3 裂纹a形态 500×

裂纹b深度0.55 mm,显微观察可见表面未开裂,距离表面0.13 mm后,钢基内出现一条氧化圆点带,周边伴随着脱碳,向钢基内部深入,见图4,由于裂纹b是从皮下开裂,仅宏观观察圆钢表面,无法发现该处裂纹。

图4 裂纹b形态 500×

通过观察,在此金相试样裂纹附近陆续发现其他裂纹,且多为皮下裂纹,形貌多以表面未开裂或表面被氧化铁所覆盖,但内部已脱碳,并产生氧化圆点,部分氧化脱碳深度达0.87 mm,见图5、图6。

1.3 裂纹扫描电镜分析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裂纹形态,通过能谱对裂纹附近的氧化圆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氧化圆点成分含有Fe,Mn和Si,见图7。

图5 其他裂纹 100×

图6 其他裂纹 200×

图7 氧化圆点形貌成分

1.4 铸坯低倍形貌

圆钢表面、皮下裂纹周边多处存在含有Fe、Mn、Si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是通过高温加热后氧化的产物,即在高温条件下,由进入裂纹中的氧与强氧化元素Si、Mn结合所生成的富集Si,Mn的氧化物颗粒[1]。由上述特征推断,圆钢表面裂纹来源于铸坯表面和皮下缺陷,即连铸坯缺陷在加热炉中高温产生氧化,经轧制后保留,形成圆钢表面、皮下裂纹。此时追溯检验铸坯表面质量,通过酸洗除去表面氧化铁皮后观察,连铸坯表面有沿纵向断续分布的裂纹,见图8。同时酸洗铸坯横截面,铸坯边部存在较多沿树枝晶分布的裂纹,见图9。

图8 连铸坯表面裂纹形貌

图9 铸坯树枝晶裂纹

1.5 铸坯显微组织

在铸坯裂纹处制取金相试样,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裂纹由皮下开裂,由铸坯皮下深入钢基内部,周围组织脱碳,裂纹深度2.03 mm,如图10所示。由于在加热炉中放置,经高温加热,裂纹附近及其尾部延伸处产生大量密集分布的点状氧化物,氧化现象严重。通过观察可知,铸坯皮下裂纹显微组织的氧化特征与轧制后圆钢皮下裂纹相似,如图11所示。

图10 连铸坯裂纹形态50×

1.6 铸坯化学成分

将铸坯树枝晶裂纹打开,经超声清洗后,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树枝晶裂纹中分布大量硫化物颗粒,通过能谱分析这些硫化物颗粒主要含有S、Mn、Fe,见图 12。

图11 连铸坯裂纹中氧化圆点500×

图12 裂纹内存在大量硫化物颗粒

追溯开裂铸坯与正常炉号的熔炼成分,由表1可知,开裂铸坯[S]元素含量(0.019%)明显高于正常铸坯,同时文献[2]指出[S]元素含量以及[Mn/S]比值为影响铸坯裂纹重要原因之一,计算得开裂铸坯[Mn/S]为 33,正常铸坯[Mn/S]为 79。

2 原因分析及工艺追溯

如前所述,圆钢裂纹由表面开裂向钢基内延伸,裂纹内部存在大量含有Fe、Mn、Si的氧化物。还有一部分裂纹由皮下开裂,向钢基内延伸一定距离后产生氧化圆点,由上述特征推断,圆钢裂纹主要来源于连铸坯表面以及皮下缺陷。

通过推断,追溯检验铸坯,发现铸坯存在表面裂纹、皮下裂纹以及树枝晶裂纹。经能谱分析,树枝晶裂纹中分布大量硫化物颗粒,[S]元素含量高,是影响铸坯裂纹的重要因素。当晶界富有Fe、Mn、S时,会在晶界形成硫化物,使晶界处脆性增大,为裂纹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S]>0.015%时,裂纹会增加[2]。开裂铸坯熔炼成分中[S]为0.019%。同时文献[2]指出,当[Mn/S]升高,裂纹出现率降低,开裂铸坯[Mn/S]为33,正常铸坯[Mn/S]为79,开裂铸坯数值明显低于正常铸坯。

表1 熔炼成分/%

追踪炼钢工艺发现,精炼时间较短,未达到工艺要求(40 min),软吹执行效果较差,导致S元素含量较高,钢水纯净度欠佳。同时发现生产使用的结晶器铜管(倒锥度1.2)被替换为复合镀层铜管(倒锥度1.4),铜管锥度变化,保护渣熔化性能发生改变,导致铸坯凝固坯壳不稳定、冷却不均匀,钢液自结晶器内凝固下行过程中,受到较大的摩擦力及垂直于铸坯表面的内切应力。铸坯初始的凝固成形及冷却均遭到破坏,易在铸坯表面及皮下形成裂纹,在二冷区裂纹拓展。

3 结论及建议

将结晶器铜管全部改回(倒锥度1.2),铜管锥度变化,直接造成保护渣使用性能恶化,影响钢坯表面质量。适当减少结晶器水量,降低二冷强度,冷配水量分布应使铸坯表面温度分布均匀,减少温差,避免加剧裂纹的扩展。

严格控制精炼时间,降低钢水中有害元素含量,[S]元素含量高是影响铸坯裂纹的重要因素,造成钢的“热脆”性,降低[S],提高[Mn/S],可有效降低铸坯裂纹。

连铸坯表面以及皮下缺陷是导致轧制后产生裂纹的直接原因,所以轧制前需对铸坯表面做好检验工作,若存在表面缺陷,需对缺陷进行打磨等方式消除后方可装炉轧制。

猜你喜欢

圆钢锥度铸坯
半钢子午线轮胎锥度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φ 150 mm铸坯的不良形状及其控制
基于数字激光测量的全线路等效锥度管理方法
孔型对弹簧圆钢成型后表面裂纹的影响分析
弧形连铸机结晶器铜管锥度曲线设计与应用实例
以点破面解难题
低碳铝镇静钢铸坯长度方向上T.O和夹杂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冷气系统混合抛放试验驾驶柱不倾倒故障分析
变换视角解法多样
回到思维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