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墩头如镜照古今

2019-07-11陈俊年

岭南文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梅园

陈俊年

曾镜如,清末民国年间,广东客籍书画名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生于和平县彭寨镇彭镇华表墩头村,卒于民国25年(1936),享年86岁。

曾镜如先生毕生从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自幼得家传严教,随祖父景象老师(曾南仪,字景象,号燕轩)熟读四书五经,精研书帖画谱,少年即考取国庠生;青年升读官办画院数年后,走笔岭南,游艺粤海;中年弃官返乡,潜心耕艺不辍,至暮年壮心弥坚。那年代,风雨飘摇,兵荒马乱。先生坚守故土,全身心倾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与传播,与父老乡亲朝夕相处,共克时艰,悠悠岁月,足足一轮花甲有余。

先生艺作繁多,广为流传,但惜乎时隔久远,狼吞烟熏,风侵雨蚀,散失惨重。

所幸,这一册《曾镜如书画宝存》图书收录了先生的书法精品《家梅园师小传》(附有工笔人物画像),及其《孟公谱叙》《高祖腾捷老师小传》《梅园家老师像》等书画诗词作品,及有先生生平简介,弥足珍重。

此外,本书首次整理披露一批古今达官雅士、专家学者,如清代广州府、惠州府、高州府等政要以及当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教授、美术评论家、古字画修复大师及海外画家等,对曾镜如先生作品人品的由衷评语。这是古人与今人的共识与礼赞。

镜如真如镜,明亮鉴古今。

捧读此书,不由得浮想联翩。对镜照心事,“心事浩渺连广宇”……

想起墩头村。彭寨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家住彭寨街,离墩头两里路。入读的幼儿园就在华表塔下。因而,墩头再熟悉不过了:山水相守,田园相望,瓦舍交错,曲巷通幽,宗祠、庙堂、亭榭、梅园、古井、荷塘,古韵纷呈,禅境浑然;小河对岸,茂竹婆娑,古榕苍翠,华表塔巍巍然耸入云天……儿时迷恋的如此一派天地人和的怡美景致,至今依旧是我的梦中乡愁。而且,心上总是悬着一道不解之谜——

本是穷乡僻壤,何致如诗如画?

及至读完此书并查阅相关史料,我才恍然惊叹:墩头村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竟是如此深厚源远。远至有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文物还表证,墩头建村史已达一千五百年以上。明初扩村建大宅,先贤们把 “敦厚围”这三个大字,笔墨浑厚地直书于大门额上,以自勉并教诫子孙:敦仁厚德,乃是客家人安身立命之本。大宅住家60多户,门号匾额均以“德行”寓意命名,如育德居、怀德居、德馨居、宁俭居、德兴居、安敦居等,足见客家人崇德尚行的情怀操守。华表塔是彭寨至为高大上的壮观地标。明代由民间捐资建成,也有许多民间传说。人们说彭寨地形似大船,建塔当桅祈顺风,此为一说。客观上未必真有此作用,但它的确曾经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圣殿,也是诗、书、画集于满壁的文化宝塔。后来曾遭受社会动乱浩劫,塔顶烧裂,遍体鳞伤。即便如此,我仍坚信,昂首矗立的华表塔,永远是彭寨人的信仰丰碑,也是矢志远航的精神桅杆——长风破浪正逢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墩头村,还有一座名震东江流域的梅园书屋。五进厅门上,至今悬挂着“第一儒林”的旌匾。史亦有载,此乃当年广东提督学政万承风奏请清廷所赐,彰显官方对梅园书屋办学宗旨、教学成就及社会影响的最高评价与褒奖。岁月流逝,书屋亦消失了朗朗书声,但那袭人的缕缕书香,至今仍自对对门联飘逸而出——“屏垣不设放入春风扬素志/户牖大开任随化雨洗襟怀”“气爽风清快耕读/西山北海乐櫵渔”“ 何问士农一寸光阴须惜/不分商贾半毫机巧莫为”“ 论古不求秦以下/游心时在物之初”……。

说来也巧,这三处古建筑,追根溯源,与曾镜如均有血缘关系。明初建敦厚围的落基者、梅园书屋的创始人曾孟荣,便是曾镜如的老世祖。梅园书屋的历任主讲者连居老师、腾捷老师、伴禹老师,及其后振兴者曾克常即梅园老师,也都是曾镜如的上祖辈。晚清华表塔数番修缮,塔身绘画、书法、装潢等,均为曾镜如执笔独立完成;1943年再度美容,则由其次子曾玉辉(广东书画家)主笔。史脉见人脉,人脉传文脉。墩头村徐徐舒展的这一幅历史人文长卷,何其延绵,何其奇丽。

奇就奇在,彭寨墩头远非富庶之地,亦非得天独厚,论墩头屋舍比不上林寨四角楼的气宇轩昂,论财源也远不及滚滚浰江通珠江,生意直接“十三行”。惟其如此,四角楼的典丽堂皇,显赫着客家大户的富贵与气派,大家大业,高屋建瓴,中西合璧,却又不失客家的传统恭谦,故名“谦光楼”。而墩头村这一派家园建构与人文营造,则创造出另一番普遍而特殊价值:她呈现普通客家山村崇素尚简、敦勤秀朴的生活方式与家居场景,满满精蕴着客家平民的生存智慧和齐家谋略,真切深刻地揭示出客家人何以世居山区,身处贫寒,却照样晴耕雨读,生生不息的成因真谛。

墩头村的历史基因及美誉要素,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值得全面探讨总结。

其一,“首倡斯文”。这是明朝邑侯吴公赠予墩头的金字题匾,也是历史哲人对九连山下这片文明古村的颌首点赞。敦厚围中厅长联80字,镌刻着墩头前人以“素、敦、古”为立村之要义:“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弟友恭为叔姪和气去逆效顺长者教训幼者听从勿败常乱纪便为乡党善士/尔士读尔农耕尔百工手艺尔商贾生理劳心劳力各安本分各勤职业毋作奸犯科自是盛世良民”。族谱记载,墩头历来崇文重教,祖祖辈辈多以“舌耕为业”。舌耕,即讲学教书授艺,对应现代职业称谓,当泛指文化教育工作者。事实上,得益于墩头舌耕者众,彭寨周边乃至东江流域的受教育者,经年累月,呈几何级增长。仅以梅园老师执教书屋50多年为例,入学“列其门墙者前后千余人,获隽者数十”(注:史料说明,此数十人或为“进士及第、举人、拔贡、副榜、岁贡为教谕或分府而理盐务”)。可见当年学风兴盛,人才辈出。曾镜如手书的《梅园家师小传》,不啻是一卷罕见的书法杰作,也是一份珍贵的家风纪实:“先代诗书世家,历数百年矣。师性醇敏,目数行下,挥笔如夙构。闻其大父辅公讲业,间视之余,坐床下小几,竟日敬听,夜分亦如之。辅公爱逾诸孙,代藏奇书,及祖父著作,褒集成部,尚侯剞劂悉付之以绵世守。师事双亲,数十年,依依孺慕;友于兄弟,砚田所登,常推多润寡。为祖父事,每独任之训子弟悉遵。辅公遗训待族党以静镇躁,以德驭才。不用机巧,人以机巧施之亦不知,即知之亦不较。平居手不释卷,凡经史子集,皆评注笺释,教人法严而功专。”由此,我笃信,墩头村千年兴盛的原动力,盖源于人以文之,文以化人,文化才是其最持久的生命力,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二,“学术兼经济”。这是260多年前,梅园老师从实践中总结的至理名言,也是墩头自治自强的基本“村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墩头人深谙此理。惟其穷困山旮旯,思变意识更强烈,更齐心致力于“学术兼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众舌耕者,游艺四方,讲学传道,广播书香,广辟财源。或应邀为达官贵人绘制画像美图,或包揽学宫庙堂装修工程,或承接族谱典籍的编纂、刻写与出版业务(梅园书屋内设“研经堂”,专事图书出版。数年前,仍遗存数百块木雕印版,可见墩头曾是兴旺的出版印刷基地)。这是墩头文人的生财之道,也是乡土文化的滋养之源,当属儒雅高效的致富良策。另一方面,墩头文贤,言传身教,带动普通村民,学技习艺,戮力将文化艺术融入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因而,墩头多有能工巧匠,盛产诸如绣花鞋帽、刺绣服饰、花卉图幅、七色彩带、木刻砖雕、布艺玩具、竹编箩篓、皮草制品及美食糕点等客家特产和手工艺品。其中,最诱人心灵尖叫的,当数声名远播的“墩头蓝”了。这是一匹历史耕织的绵长土布。研发于建村之初,取材于家产棉麻,积数十代人的心血智慧,经纺、耕、织、染、踹等技艺工序,真切地将客家人外柔内刚、俭朴素洁、坚韧低调的性情特质,神奇地织染成挺括柔顺,简约清爽、结实耐磨的“中国传统布艺的代表与典范”(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墩头蓝系列布艺产品,历来畅销县内各乡镇,南走水路销往东江流域,北闯古道销至韶关或远销湘赣闽边区。家家“织织复织织”,织出殷实扬美名。故墩头村又称“墩头蓝之乡”。就连客家山歌也放声鼓动:“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墩头蓝之蓝,原色取汁于“大蓝”等野生植物,濡染着农耕文明的色泽,却也蕴含着山区客家眺望海洋文明的蔚蓝。如今,墩头蓝上了电视专题热播,更荣登广东省非遗名录。这是新时代的荐举与垂青:墩头蓝不仅仅是客家布衣的本色和标志,更委实是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底色与风韵。

其三,“高手在民间”。墩头的历史经验表明,美丽乡村的创建、守护与传承,关键要强壮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众乡亲理应成为主力军;本乡本土的人才是中坚力量,是最宝贵最可靠最经用的第一资源;民间高手则应选为领军人物。因为,毕竟只有他们才有与生俱来的乡恋乡愁。真正的乡恋乡愁,始发于原乡又终萦于故土。这恰恰是墩头高手的最高境界。观其高者,学识高深,才艺高强,德高望重。前述墩头出版之盛,其赖以支撑的顶梁柱多是出自本村的著作者,且多有学术论著。下面随手抄录一串墩头版的古籍,足令人们刮目相看:《四书讲意》《四书笔要》《列史笔要》《后场笔要》《启札合品》《溪襄杂稿》(四卷)《课儿便览》(三卷)《经史诗蠡测》《东坡寓惠集·注释》《燕轩札记》《安敦诗集》等。再者,梅园书屋历代名师注重立德修身,知行合一。每每课余,怡情篱下,养花养心。久而久之,花性入人性,形成墩头“五君子”的独特秉性:腾捷老师品格如梅,伴禹老师亮节如竹,梅园老师德馨如兰,景象老师雅洁如莲,镜如老师气度如菊。而且镜如博学多才,精通书画,精研佛学、玄学、心学及风水学,尤对装裱、印染的选材与制色深探苦钻:不舍昼夜,紧追时令;踏遍山野,精选草本;巧施技法,细取纤维;调料配方,熬汤制浆;或丰富布艺色彩,以浅蓝、灰蓝、绿蓝、间蓝、点蓝、泛蓝、套蓝等,素显客家人的纯朴清雅;或独创“置线装裱”,以装裱书画装帧图书,既美观耐看,又防虫防潮,确保书香传世。先生著述甚丰,单为制色装裱技法就著有两本书:其人生色彩凝聚在《制色学考》,其美学情趣隐置于《置线装裱学说》,均令后人受用不尽。拥有如此众多出彩的民间高手,是墩头人文历史的亮点之一,也造就其人才输出的现实优势。墩头村现有800多人口,多半外出就业达400多人。从业界别囊括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医卫、经济、司法及行政等。以现代舌耕者为众,佼佼者如2014年全球客家形象使者大赛总冠军曾桂芬、河源职院副教授曾险峰、原县文联主席曾花君、和平县首席二胡手曾凡漠、和平中学声乐教师曾爱艺和曾党英、舞蹈教师曾春秒、音效编曲师曾远生、摄影设计师曾桂林、笛子新秀曾丽雅等。这一群文艺才俊,上场就是一台戏。自2000年至今,每年大年初一,就自编自演一场轰动四乡的“墩头春晚”,成为新世纪墩头村的新名片。连续19个春秋,留守的村民和归来的游子,年年倾情演绎着对故乡的眷恋,对文化的坚守。

尤为感人的是本书编者曾春雷。他是曾镜如的玄孙,更是墩头村最自觉坚守的“乡愁发烧友”。“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培根)。儿时的一次偶然捉迷藏,把他迷上阁楼家藏的古书画堆里,从而引发了他莫大的好奇心,以致一发不可收。他自少年、青年至今年40岁了,唯一的人生志趣是立志传承先人艺术,倾情专注墩头文化。他的故事足可写一部书。本文仅简列其近年经历:

(1)中师毕业闯荡深圳十七年。一为增长才干,二为积聚财力,两者皆为墩头谋。深漂深漂,摆摊、打工、任教、兼职,青春热血搏热风,汗水飞洒化海雨。最艰难时全靠亲友接济,但坚持学艺习画,梳理史料,熬更守夜,致双目“散光”,仍自强不息。

(2)稍有积蓄,便毅然辞职,赴京求学,先后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两年及中央美院一年,专攻中国传统工笔画。师从何家英、陈孟昕、刘新华、苏百均、李魁正、张伟民、江宏伟、王冠军等名家,并得到常沙娜、蒋采苹等美术界老前辈的悉心教导。在京三年,节食俭宿,住地下室,吃“流浪饭”,饱经北漂的艰辛磨砺,也备尝大师们的温暖关爱。那年寒冬,得知曾春雷交不起房租,苏教授便在工作室里特置一床,让其“夜求一宿”。曾春雷说,这三年,是他人生与艺术最受教益、刻骨铭心的三年。在祖国心脏感奋时代脉动,在美术的最高学府感触艺术的标尺,在故宫的感悟,在长城的感知,而遥望粤北墩头古村更深感任重道远。

(3)北京归来,曾春雷坚持每周六至周一在深圳绘画创作,每周二至周五回墩头做事:深入田野调查、遍访乡贤村叟、整理文史古籍、修裱残存书画、收录民间音乐、笔记传统技艺、拍摄民俗风情、绘制古今村景等。他甚至细心到搬梯丈量每幢老屋,发现屋舍夯土砌砖、刷墙粉壁用料用色的面积比例,均呈黄金切割线之美。他俯身深探村中的每一条下水道,又发现条条弯弯曲曲,力保水不外流,以利生产,方便生活,悄然营造出曲水流韵的文化气场。

(4)事绩盘点:近年,曾春雷发起召开有关墩头的文化研讨会、文艺惠民及非遗展示活动共百余场,发动、邀请并陪同来墩考察的京沪穗深及港澳台等专家学者达千余人次,撰写墩头文史著述数十万字,拍摄墩头图片3万多张,录制影像视频十多套,创作墩头题材美术作品及草图百余幅,其中全景式工笔画《墩头蓝之乡》(230x120cm)于2016年在央美美术馆展出。上述成果,成为墩头村申报政府文化项目最翔实最有力的历史依据和现实诉求。因而,墩头先后被省颁布为:“华表革命老区”、“广东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第五批民间文化艺术抢救遗产项目“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并被县委宣传部、县旅游局颁布为和平县新八景·彭寨儒林民俗村。墩头村所获众多殊荣,曾春雷功不可没。但他告诉我,墩头有今日,一靠先贤创业开拓,二靠全村父老乡亲的坚守与传承。现存的墩头文物史料,大多是曾凡晴、曾庆营、曾庆华、曾凡染等老前辈设法百般保藏下来的;再看看,村里至今没有乱搭乱建,恰恰凸现出墩头人对古村的敬畏之心与守护之责。2016年,荣获“广东省古村落”的喜讯传来,梦想成真,全村沸腾。那申报材料中的视频制作费1.5万多元,以及选派曾祥建去普宁市参加省第五批古村落牌匾颁领仪式的差旅费1000元,也都是村民们自掏腰包捐助的。

(5)曾春雷仍在深漂,至今未婚,无房、无车。常年往返于深圳与墩头,坐的是长途班车。他克勤克俭尽绵力,以助墩头,以早日实施四大愿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通过产业化和互联网,把客家墩头蓝打造成中国牛仔布;复兴梅园书屋,为山区培养国画国学现代艺术人才;修缮古村古屋,美化村容村道,办成乡村旅游胜地,让古村焕发生机活起来;编辑出版一套《和平彭寨墩头宝存书系》,使之成为客家乡野文史的百科全书。

“三寨”现有旅游资源丰富,如果将其打造连结成“和平三寨旅游三角区”:明清的彭寨墩头村、民国的林寨四角楼、革命的古寨“小延安”,几乎是客家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顺衍与浓缩,深刻完整地展现出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的确,墩头的历史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古村落”亟须抢救!为此,和平县人大代表、彭镇村主任曾维乐,曾提交一份《关于加大对“墩头蓝纺织技艺”非遗的保护与古村修缮的议案》,以图解决墩头古村落保护的疑难,期望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梅园
梅园春色渐显
外公的梅园
梅园春游
磨山梅园
卜算子·游武汉东湖梅园
咏绿梅
最满意的照片
远方
游梅园(外一篇)
梅园灯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