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2019-07-10易文

北方音乐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图谱艺术创作

【摘要】图谱是以绘图的方式呈现音乐行进过程的一种符号,作为音乐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承载着其艺术属性。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以现实生活为模板,在敏锐地观察研究、体验分析、选择加工的基础上,对已有素材进行艺术塑造的行为。艺术接受是指以艺术受众为主体,艺术形象与艺术作品为对象,在传播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鉴赏行为。本文试图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实施图谱表现的艺术创设者与参与实践过程的艺术接受者之间的表达与反馈所体现的情境统一性。

【关键词】图谱;艺术创作;艺术接受;情境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将日常社会心理现象概念化的情境统一性,即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对应特定的社会情境时,都会表现出在这一特定情景中相符合的行为模式。在音乐教学中,课堂的实施者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引导知识接收者更好地融入课堂,体验音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情感,使教学行为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预想效果。

本文的艺术创作主体主要指实施艺术行为的人,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图谱绘画过程的教师,艺术接受主体主要是接受信息的学生。音乐教师在课下通过对自身选择的音乐进行另一视角的“二度创作”,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图案,然后通过在课上创设特定情境,播放音乐并绘制提前设计好的图案,让学生产生对这一音乐的某种情感体验。当然,笔者认为,通过创设者与接收者在情境创设、艺术表达、被动接收等一系列的动作与心理过程,受众最终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与情感体验,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本身情感、教师理解并创设的音乐情境、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体验者最终接受到的艺术情感,主要取决于艺术创设者的引导与情境表达。

一、音乐鉴赏实践中的图谱运用

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笔者设计并开展了一堂以图谱为媒介的音乐鉴赏课。课程对象为某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的部分研一学生。对于鉴赏对象的选择,考虑到鉴赏者的艺术修养,师范类艺术院校学习艺术专业的研究生相对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对于情境的想象能力与自身情感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强,方便于情境的引导与思维的展开。

本次选择的鉴赏作品是一首管弦乐曲《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一首,这部组曲由十四首短小而独立的乐曲组成,其中大多数乐曲以其他作曲家的曲调为乐思进行音乐的发展,时而热闹欢腾,时而轻快活泼,时而庄重严肃,具有反讽与嘲弄意味。而这首《天鹅》截然不同,作曲家试图用最天然质朴的音响效果表达天鹅本身固有的恬静优雅之美。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够直击人心,加之该乐曲旋律起伏形象鲜明,具有较强的代入感,稍加引导,能够给人带来不错的审美体验。

(一)中小学生的情境体验

笔者在对研一对象进行调查之前已经分别在小学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做过类似音乐鉴赏的课程实践。由于针对对象、实践目的等不同,因此得出的效果也各异。对于小学一年级与高中一年级的鉴赏缘由主要是实习阶段为了音乐课程的开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教案设计。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歌曲的接受能力与音乐的表现能力相对较弱,小学一年级的鉴赏,仅能够熟悉音乐的主题旋律并感受乐曲的情绪是“白天鹅”而不是“黑鸭子”。高一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接触层面更广,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教学实践,鉴赏对象能了解整首乐曲的大体结构,并能够在艺术创造者即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安静的”“优雅的”等情绪特点。

(二)艺术方向研究生的情境体验

“生活便是最好的田野点”,据笔者亲身实地体验与访谈,对此次研究对象有了深入的了解。研一的鉴赏对象个体基本上有了一套缜密的自我思维模式,每个鉴赏主体都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个性突出、主观意识较强,且对于“轮番上台讲演”的模式已然麻木,在聆听讲台上同伴陈述观点时,更多的选择做安静的“低头一族”,因此,想要调动多数人的鉴赏积极性是比较难的。在做了此番研究与思考后,笔者摒弃之前普遍偏理论的叙述,采用最通俗易懂且接近自身语境特点的述说方式进行引导,并试图用两次聆听音乐的课堂体验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被动为主动的开展鉴赏。

在掌握了艺术接受者的心理特点与情境创设思路之后,笔者将整个鉴赏过程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初听音乐。通过第一遍聆听,作为艺术体验者的学生描述的情绪是“舒适的”“流水的感觉”。第二部分为复听音乐。这一次在聆听的同时注意观察艺术创造者绘制图谱的过程。第二遍结合图谱聆听后有更多的人表述了自己的观感体验。第三部分为总结。由于前两部分的聆听并未对乐曲做任何的主观介绍,艺术创设者每一次聆听前的问题引导,接受者都能在获得听觉与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同时,通过联想,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形下获得了艺术审美体验之后,创设者能够灵活地根據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归一”引导,较好地达到艺术创作者自我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后想得到的反馈效果。

二、主体与客体间的情境统一

从两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艺术鉴赏实践来看,同一个艺术作品、同样的音乐情感,针对艺术接受对象的不同,艺术创造者会根据自己的出发点与预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构建不同的音乐情境与艺术表达,出来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由于中小学的设计目标是针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展开,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一堂音乐鉴赏课服务的,其创设的情境受课标影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审美状态、知识层面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不能算作一堂完全意义上的音乐鉴赏课,艺术接受者所反馈的艺术认知也会相对局限。

相对于中小学来说,研究生的鉴赏显得更加灵活。首先,从受众来说,针对的对象全部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藝术学院研究生,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更准确。其次,从艺术创造者来说,此次案例纯粹为了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艺术创作者总共播放两次音乐,一次是纯享状态,不添加任何对乐曲的描述,第二次同样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但用图谱创设了一个情境,让艺术接受者用自我的主观意识去感受音乐。艺术创作者的目的,并非想用自我的主观情感去强行带入给接收者,而是想用一种在自我理解范围内更加贴近原创作曲家思维模式的状态下做适量的引导,让接受者自觉深入情境,最后用只言片语点出背景与作曲家大体思路。用这种方式的逐步“陈述”,会使艺术接受者潜移默化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宽泛的联觉体验。

通过预设情境使欣赏者进入到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性上的冲击。在两个案例中,都存在一个相同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情境的创设者,创设情境的人即为艺术的创作者,根据整个课堂设想营造的氛围即为艺术创作的成品。接收该艺术创作成品的人为整个情境中的客体,客体通过主体的情境创设进入到主体的思维空间,接收主体所感受到的作曲家创作该乐曲所想要表达的意图与情感,但客体获取到的信息并非直接来源于作曲家,中间通过情境创设主体所创设的实际环境获得自我对主体的解读与感知,对于作曲家本身的艺术情感被过滤式的吸收。因此,情境创设主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一种传递艺术情感的媒介,而所创设的情境中起引导作用介质的即为图谱,图谱在整个情境中可以作为一种符号。这期间的关系传递图可以归纳为:作曲家——主体(媒介)——图谱(符号)——客体。作曲家创作的乐曲通过主体的理解用图谱的形式展现给客体,使客体接受到作曲家的情绪表达与乐曲信息。

当然,在情境中的客体作为艺术接受者所获取到的信息除了受主体即艺术创作者的影响,还受主观因素(教师的表达、学生的状态等)、客观因素(比如天气、课堂的氛围、音响效果等)以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艺术接受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受性格、环境因素等影响,所获取到的信息并非千篇一律,这也是笔者为何没有在鉴赏音乐之前事先描述音乐背景的原因。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在传播途径中,需要一个主体作为传播媒介将作曲家与接收者做一个历时的拉通,建立一种共时的联系。而图谱作为一种符号,在音乐鉴赏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将视觉、听觉等感官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通过特有的情境产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图谱既是符号,也是艺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促进审美教育的一个辅助措施;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一座搭起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作为探究其本质的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甚至可以是提升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其中一种推广手段……对于图谱的研究,以教学为始,但不应该受限于教学,可以从多重视角着手,探究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同样可以结合更多方式与手段将其推广运用。因此,“图谱”不仅指图谱本身,它更是一种现象,一种用更优方式获得更优体验的一种现象,一种一题多解的现象,一套适应于本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最佳模式。

三、结语

通过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图谱的热爱,引发了众多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思考,也通过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现象的思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及展望。由于笔者目前理论基础受限,不能很好地赋于书面,希望在逐步提升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做更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研如细水长流,不限于三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

[2]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

作者简介:易文(1996—),女,湖南省常德市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图谱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图表
图谱背后的秘密知识图谱解读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
浅析图谱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意义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