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天书”的文字工匠

2019-07-10邱志仁

人民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天书辞海宋体

邱志仁

今年9月,当你翻开最新版《辞海》时,会看到一种崭新的字体,整个字的造型大小粗细协调,重心平稳,呈现出挺拔、端庄、稳健的姿态。这种字体的设计者是今年62岁的吴振平,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的第三代字体传承人。

力求突破:设计“新辞海宋”

《辞海》是我国唯一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它在百年历史中历经修订,已经出了六版。

为了延续《辞海》的生命力,辞海编辑委员会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出版第七版《辞海》。《辞海》的字体是很有讲究的,第六版用的是北大方正字体。这次,准备再次请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新设计创写字体,这一神圣又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时任首席设计师吴振平的肩上。

作为新《辞海》字体的设计者和字体统一修改人,吴振平力求改变与突破,不落窠臼,他考虑到《辞海》是一本受众面极广的工具书,读者阅读时间较长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因此,吴振平在设计字体时,在缓解视疲劳上花了不少工夫。

“我将以往的宋体横画起落笔由尖角设计为圆角,并在横画起笔下方的提转处也作了弧线处理。在竖画和撇画右边起笔顿头似‘耳朵处也由尖角变圆角,使之圆润。”这些尖角变圆角设计,就是“新辞海宋”与其他宋体的不同之处,这样,阅读时可以减轻文字头部和尾部的尖角对眼睛视觉造成的尖痛感,使眼睛更舒适。

解读“天书”:和古人的对话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贾宝玉到潇湘馆寻黛玉,盯着黛玉正在看的那本书看,可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字像“芍”,有的像“茫”,但又不是这两字。宝玉看着又奇怪,又纳闷,问林妹妹:“妹妹近日怎么看起天书来了?”这个连贾宝玉也不认得的“天书”,其实就是古琴的减字谱。

2014年3月,“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平台”正式立项,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受委托设计创写古琴减字谱楷体字体,吴振平又成了最佳人选。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第一次看到手写的古琴减字谱字表时,吴振平一阵茫然,他从未见过这种方式组合的字,看似汉字,却又不是汉字,简直无从入手。

其实,早在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只是极繁复。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到了晚唐,音乐家曹柔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关键的部首,再将这几个部首拼为一个“字”。自古以来,没有学过古琴的人,是根本无法看懂琴谱的,这也就是贾宝玉说的“天书”。

从字体设计的专业角度来说,古琴减字谱字内各部首的含义和主次关系比例完全未知,根本不符合字体设计要求。此外,每个字的字意是什么?字形结构如何定义?设计路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让不会弹奏古琴的吴振平十分头痛。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吴振平想到了和古人来一次对话。同样是中国人、中国字,古人在发明减字谱的时候,是否也是从字的字意和结构出发,遵循中国字的比例,抓住了中国字的精髓?从这个思路出发,减字谱被吴振平破解了。

“古人造出古琴减字谱文字极不易,”吴振平说,“概括来说就是,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由于减字谱楷书非常难写,整幅字从构思、设计到制作调整均由吴振平一人完成。2014年,他创写完成4600多个楷体字,还做成了字库,编好输入法,这样就可以直接用电脑排版印出古琴谱了。这项大工程结束了长达3000多年来只有手写琴谱的历史。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项以乐器申遗的非遗项目。吴振平的这一成果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古琴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文字工匠:传承中华文化

如今,退休在家的吴振平继续发挥余热,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文字工匠。他说:“文字是有生命的,每个字里,都凝结了祖先的智慧与坚持,也承载着他们对我们的注视与期望。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了不起的发明,简简单单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撑起了整个中华文明。”2009年,“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字体设计师,他非常自豪,自诩是一名包装设计文字的工匠,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一刻也不停歇。

如今,吴振平还在继续完成古琴谱“宋刻体”字体的设计。但他更热衷的是将印刷字体设计介绍给社会大众。几年前,国家图书“文津”奖颁布10周年会上,吴振平受邀在活动现场进行了印刷字体设计的展示。他使用专业工具铅笔、橡皮、尺、画线板、墨汁、鸭嘴笔,通过写五个字——“国图公开课”,向大家展示文字被印刷出来的过程,成了国图的一个标志。

他还会定期到大学为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讲课,传授设计理念和经验。2014年,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的电视节目中,吴振平向大家展示了“永”字印刷体的写法,从铅笔稿设计、勾墨线、涂黑再到调整完成,完整记录了印刷字体设计技艺的全过程。去年7月24日,“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艺术全国巡展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开幕,吴振平为大家讲解宋体古琴减字谱,向社会大众揭开活字印刷与字体设计的神秘面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一己绵薄之力。

采访手记:字成了,人也就成了

采访吴振平,我第一次知道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这门技艺看似陌生,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看到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正是来源于50年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们的设计成果。作为第三代“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传承人,吴振平的身上散发着浓浓的书墨香气,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从事着字体设计与制作。他说:“我写了一辈子的字,明白了一个道理,写字和做人一样,急不得,也虚不得,要本本分分,一笔一画,慢慢地积累,慢慢地成长,字成了,人也就成了。”

猜你喜欢

天书辞海宋体
落入凡间的天书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天书”》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Art from a Globalized Perspective:Interview with Curtis L.Carter
《辞海》的创新之路
我国最大综合性辞典《辞海》启动第七版编纂
《辞海》编纂的困境
福布斯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