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预习引导,提高预习效果

2019-07-10曾爱云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调动意愿笔者

曾爱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9-0016-02

预习是指学生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首次学习、储备、认知的一个过程,它是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可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究性学习、难度较大,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走过场,应付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加强预习引导,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做浅析。

1.唤起“内醒”,调动预习意愿

唤起“内醒”,调动预习意愿这是预习的关健。学生预习的意愿强,他对预习过程就很投入,就能带着问题思考,储备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就能主动接受新知识。学生的预习意愿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才能主动预习。

1.1 设定奖项。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希望被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的心理就会产生积极的变化。在学生预习作业中,笔者设置各种奖项来调动学主的学习意愿,如:“预习之星”是奖励那些能持之以恒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预习小博士”是奖励在预习中主动查找资料并进行拓展阅读的同学,“动脑之星”是奖励在预习中善于质疑的同學,”小小朗诵家”,是鼓励程度差一点的同学能够在预习中就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些奖项的设置,不仅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也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快乐,从而主动预习。

1.2 组织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调动学生预习意愿的有效途径。我给合班队活动,开展各种有趣的、生动的活动来调动学生预习意愿:在班级的“精品展示栏”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摘录卡”等顶习作业;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批注”、“标音组词”;利用班会课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合,提高了预习的意愿。

1.3 开展汇报。根据小学生表现欲强这年龄特点来调动学生预习意愿,笔者主要是落实两个汇报环节:(1)向家长汇报:每天向家长汇报预习情况,设“我读你听”、“你问我答”等环节,学生表现由家长打☆方式反愤在“抄作业本”上;(2)向师生汇报:每一篇新课文前10分钟把讲台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预习汇报平台,展示他们预习成果,设“我会读”、“我了解”、“我质疑”、“我回答”等环节。对于学生的表现情况老师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评价,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分项指导,提高预习效果

学生的预习意愿调动起来后,老师就要教给学生预习技巧,让学生真正能探究问题、深入思考,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拓展阅读等多角度的预习,储备与课文相关联的知识,保证课堂的高效。

2.1 巧用教材资源,指导预习。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板块,为学生学文服务,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预习。一是巧借单元导语指导预习。单元导语有点明本单元组课文的主题和提示学习方法的作用,为学生预习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第十二册第一组单元导语是:“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巧借连接语指导预习。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连接语,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的“连接语”是:“读读下面的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虽是三言两语,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三是巧借“资料袋”、“阅读链接”指导预习。教材中的这两个板块为学生提供了解课文背景资料。如《月光曲》课后的“资料袋”中有一段话是:“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有助于促进了对课文人物的了解,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为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细化步骤要求,落实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字义。扫清字词障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往往是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这时笔者就教他们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并自行记住简单的生字初读课文。笔者是这么来细化这个任务的;圈出生字新词,读三遍;在生字表中写出拼音并组两个词;理解词义;写出生字的形近字;难写字写两遍。

(2)感知整体,理清脉络。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两遍,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文章的脉络。具体的任务有:了解课文大意;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按照写作顺序将文章分段并试着概括段意,知道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能简单地复述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融入课堂,入情入境地朗读,提高听课的效率。

(3)勤于标注,表达见解。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在书中留下预习的痕迹: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写出原因;标记难理解的句子;试着写出读后的见解……有了预习环节的思考、知识的储备,课堂上学生能大胆质疑解疑,相互交流,表达观点,提高听课效率。

2.3 延伸拓展,多维预习。

(1)发散性思考。我想古人说的‘学贵有疑应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发散性思考吧。在预习中笔者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课题、课文的关键词句、课后的思考题等相关联的知识点入手进行质疑。如预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就学会从课题入手,提出了问题,如:伯牙是谁?“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要绝弦?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这些问题提出后,再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边读边想,结合文中的注释进行解疑。课前的这种发散性思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会学习。

(2)拓展性阅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从多渠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阅读了,为了防止学生不加筛选地搜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内容,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会明确搜集资料的内容和范围: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欣赏歌曲等。同时向学生推荐中外经典名著。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如通过学习《石猴出世》推荐阅读《西游记》,学习《草船借箭》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推荐阅读《水浒传》等;还结合课文内容推荐一些外国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等。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丰富课本知识的同時也激起课外阅读的欲望。

(3)尝试性练笔。适当的练笔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尝试练笔。如学生在预习《与诗同行》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有一小部份同学通过阅读教材中同龄的小朋友写的儿童诗,觉得儿童诗很有趣,而且体裁不限,自己也能当个小诗人,也就有了写诗的冲动,就这样《我们去上学》、《致小猪》、《致狐狸》等一篇篇富有童趣、有创意的儿童诗产生了;学生在预习《我的舞台》后知道了舞台对小作者吸引力以及小作者与戏剧的不解之缘后,也有欲望把自己学习本领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出来…在预习过程中的这些尝试性练笔,增加了预习的趣味性,提高了预习的效果,也春风细雨般地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表达能力。

3.跟踪评价,养成预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远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学生有了预习兴趣,明确了预习的方法、步骤后,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靠老师加强督促、跟踪评价,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做好预习工作,实现自主预习。笔者的做法是:(1)检查评价,落到实处:开始实施阶段,书面预习作业收上来批阅,用评“☆”的方式来评价预习情况;“课文朗读、词语理解”等口头作业以抽查的方式检查,及时表扬肯定,并做相应指导。(2)协助检查,及时反馈:学生重视预习后,老师培养小助手,协助老师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并做好反馈工作。(3)加分奖励,养成习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质疑解疑情况,在单元测试中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以确保预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预习习惯。

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并落实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引导、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学生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环节,课堂上就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踊跃地举手发言,这样既提高了听课的效果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调动意愿笔者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老师,别走……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