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同情问题

2019-07-08王腾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同情特征

王腾辉

【摘要】文章对历史上的同情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且将神经科学引入这一概念的研究当中,得出了神经视域下同情这一概念所具备的特征。文章认为对于同情这一概念进行辨析,不仅能够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更加清楚,而且对社会科学来说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同情;神经基础;特征;镜像神经系统

同情(sympathy)的概念最早是苏格兰学派为了分析人类天性的基础,探求不同的人之间关系而提出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同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不会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往往生活在社会中,那么在人类身上必定有着某种特质,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社会能够稳定运行下去。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传统的解释通常认为个体是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认识其他个体的,然而这种观点不管是从其理论内部还是外部都受到了质疑。而近十几年的神经科学研究,特别是镜像神经元相关的研究,则直接提供给我们更为直接的证据来阐明这一概念。

一、同情概念的思想渊源与困境

从历史来看,由于牛顿使用数学工具给物理学构建了一幢完整的物理学大厦,这种成功的科学尝试激励了当时的哲学家,使得哲学家们也急切地效仿牛顿,想要给人类社会构建出一个坚实的理论图景。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哲学家都构建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社会产生的原因。以休谟为主的苏格兰学派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社会,是能够通过不同的内省方法,由同情的方式来认识社会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同情概念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怜悯,而更多地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移情(Empathy)。

休谟是最早把“与某人产生相同的感觉”定义为“同情”的学者。在《人性论》第二章中,休谟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把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归结为知性,并将知性分为印象和观念两个部分。他认为印象是对经验的总结,是情感的直接结果,而观念则是对印象理性思考的产物。因此在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印象总是优先于观念。据此,休谟把理性溯源为经验,并认为人类行为是情感所主导的而非理性。

在休谟看来,同情会受到外力影响,同时也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通过同情来判断行为的善恶,进而判断价值。通过同情,人们可以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并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继而产生公共利益、社会效用等观念。因此,在休谟那里,一种行为的结果必然是一个同情的结果,同情的意义即行为的社会意义。

在休谟之后,休谟一生的挚友亚当·斯密继承了休谟同情理论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斯密抛弃了休谟以感性为基础的同情,因而也放弃了休谟对于同情在词语之间的转换。斯密认为我们无法体验他人身上的遭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受這一过程,并且在没有了解到事件的全貌之时,我们的同情是不充分的。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同情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得以可能。不仅如此,斯密同时拓宽了同情的范围,他认为同情可以是对任何情感行为的回应,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中公平、正义、美德等维系社会存在的种种价值判断都是依托于同情来体现的。可以说,同情是斯密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在斯密之后,铁钦纳(Titchener)首创“移情(Empathy)”一词,最终成为表现与他人产生同感的标准词汇。因此,在本文的范围内,可以认为移情与同情具有相同的意思并统一使用同情。

随着哲学的发展,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这些理论应当归为形而上学并且不予讨论。事实上,不仅从外部上看同情是站不住脚的,即使这些理论本身也无法给出为何是同情这一概念让人们产生了相同的感觉。然而,自然主义的兴起以及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理论面貌。自然主义拒绝承认一切超出经验科学研究范畴的理论,认为哲学研究应当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部分来阐释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背景下,神经科学对于人类生理状态的描述显然要比哲学思辨更能让人接受,也更有说服力。

二、同情的神经基础

历史上的同情概念既经受不住还原主义的质疑,也与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不符。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能够打开大脑的黑箱,尤其是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同情这一概念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具有了以科学为基础的解释方法。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帕尔玛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单神经元测量在猴子身上发现的。在实验中,在观察到实验者展示的具体有意义的行为之后,九十二只猴子表现出了与观察着相同的行为,它们大脑中的F5区都同样地激活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动物们观察到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它们不但做出了行为,它们的镜像神经元也同样被触发了。发现镜像神经元的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通过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镜像神经元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而且存在于人身上。

镜像系统是一个高度分布、复杂的神经网络,分别位于大脑的几个区域,并且能够根据行动的性质进行差异性活动。如今科学家认为镜像系统能够实现多种社会功能,例如行动理解、模仿、共情,以及形成预期及推理。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认为,镜像神经元对于抽象的社会认知,比如心智阅读、语言、文化进化和合作,至关重要。

三、同情的特征

心理学家戴西迪(Decety)和杰克逊(Jackson)将同情定义为三个组成部分:“对另一个人的情绪能够产生反应(需要知道这个人的情绪状态);从他人角度来理解他人的认知能力;最后则是情绪调节。”而镜像系统的作用过程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

首先,同情需要一个共同可理解的行为来触发。研究表明,镜像系统能投跨越主体间的隔阂,直接理解行为的内涵,或者说镜像系统能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能够通过行动来理解行动背后的意义,并且能够总结意义形成概念,而镜像系统则是这一切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主管运动的经典神经元也被认为是镜像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神经过程中,产生同情的两个人必然是清醒并且保持理性的,这样就满足了同情的第一个条件。

猜你喜欢

同情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抓住特征巧观察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同情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