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要求

2019-07-08王住刚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转型经济发展

王住刚

摘  要:一个国家不了解经济全球化、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经济上的出局。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把握机遇,主动转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转型;发展;经济;发展要求

转型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势所趋,是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内涵看,转型发展是包含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的经济转型、以和谐社会为抓手的社会转型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政府转型的综合转型,是创新发展、低碳发展和和谐发展,是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必然选择。

一、转型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看。从狭义看,它表现为劳动力、技术、资本等非土地生产要素和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跨国界流动。这种跨国家流动最初可能仅限于有限的两个或数个国家之间,随后延伸到局部的国际化,最后拓展至全球。然而,贯穿这个经济活动的过程,如影随形的是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从广义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的范畴,而是以经济的全球化为核心,包含众多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指出,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虽然这一论断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但显然并不影响人们对国际分工效用的理解,即分工是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利器。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更易于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贯穿其中的国际分工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并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从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转型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加快行政体制转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推进。二是加快科学技术转型。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院所的改制,建立起鼓励科技人才創新的机制。科技创新将推动市场发现,而市场发现又将推动人才开发,由此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三是加快金融运行机制转型。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把握金融市场开放的主动权,建立一套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把握机遇、健康发展。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要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产业重心从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转移到以低污染、低能耗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上。五是加快对外合作转型。要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更多地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对外、对内双向开放格局。

二、转型发展: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这些努力不仅没有迅速地改善经济结构和实现工业化,反而逐渐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经济发展动力的重新寻找,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困境的首要选择。科学、全面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问题,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向,而且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971年,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最早提出了内生发展的观点。然而在学术界,到底什么是内生发展,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Van der Plocg和Long认为,内生发展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有一个能够将各种利益团体集合起来的组织结构,能够按照当地的意愿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把既定的规划付诸实施,最终实现当地技术和资格两方面能力的提高。内生发展过程是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动员起来的一个过程,往往被视为一种进步的发展模式。(2)Garofoli认为,内生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转换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反应外界挑战的能力等。当然,制度创新也是内生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学习,引进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社会规则的特定形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入手,结合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经济、社会、技术等层面的转型,归根结底都有待于制度的创新。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内生发展能力就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要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所需要的适宜的制度土壤,必须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消除阻碍创新能力形成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制度性因素,实现以改革促发展。

三、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必然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通过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且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共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根据,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使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四、转型发展本质是科学发展

当前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坚持转型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国作为基础性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以往粗放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減排指标约束与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促使低碳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其中,生产的低碳化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和人口生产的低碳化两个方面,前者是要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注重科学的统筹规划,避免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源浪费,后者要求人口的再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分配的低碳化要求在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对传统的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终结环节,消费的低碳化就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五、转型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社会和谐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推动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更加关注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意味着综合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必须推动经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丰富经济发展的内涵。“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实现中国梦,意味着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线性的,即“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废弃物排放”。生态文明下的生产者责任要延伸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资源开发者要对生态恢复负责,产品生产者要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后果负责。生产者对产品生产要从设计开始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对消费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使国民经济转变成基于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的“资源高效清洁开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冋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

结束语:

同时,转型发展又面临着体制、市场、创新以及观念等约束因素,必须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转型、和谐转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五新”理论[J],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领导决策信息,2016(08)

2.中国经济艰难转型中的八大亮点[J],沈建光,中国经济信息,2015(22)

猜你喜欢

转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沣芝转型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