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语虽碎有学问
——读刘国纬的《江河碎语》

2019-07-08季山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碎语江河减灾

继《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水文学史》、《江河之子》、《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4部著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刘国纬教授又一部力作《江河碎语》一书于2017年秋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由作者在一些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摘要、给研究生开讲座的讲稿提纲、对某些水利问题的思考以及多篇论文等汇集而成。书中共有63个科学话题和1篇对自己科学事业的回顾。依内容该书可分成5个部分:①“防洪与江河治理”,主要分析中国防洪能力建设和江河治理的基本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要创建中国防洪理论与树立江河治理的地学观。

②“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分析中国水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未来趋势,对中国南水北调、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若干看法。③“水文科学与研究”,概述作者对水文科学的理解,指出开展水圈与地球其他圈界面过程研究是水文科学的新方向,介绍从事水文科学研究的一些体会,指出水文学史研究并非史料的堆砌,构思《水文学史》的内容与结构。④“水文与气象”,主要讨论了20世纪中国暴雨、洪水的情况与特点,以及水文循环大气过程中的水汽输送、收支、幅合等。⑤“迟到的事业”,回顾作者60年水利人生的历程。

书名含碎语二字是指形式而已;实际上,63个科学话题蕴含科学认识、真知灼见。碎语虽碎有学问。现摘录一些看法和观点与大家分享。比如在《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定义与分类》中指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以改善人与洪水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目的的一种措施。加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能力建设,是加强和改善中国现有防洪体系的切入点。在《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中认为,在近代黄河治理中,人们较多关注河流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治河工程技术方面,忽视了河流的地学属性,结果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却依然严峻。在《防洪能力的加法与减法》中,指出一些省区一方面在防洪能力投资上做加法,另一方面在其他建设方面客观上做削弱防洪能力的减法。导致防洪能力建设经费年年增加,而每年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在《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博弈》中,认为水电并非是绝对的清洁能源。当水电开发在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严重失误时,其对河流乃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可能远大于同等发电量的火电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且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在这一点上,水电开发也是不清洁的。有的看法和观点,视角独特,难能可贵。例如,关于水利的定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1934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年会纪要、《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都给出水利的定义。作者认为,这些定义存在3方面的不足,强调了对水的利用,未指出过度和无序开发利用可能遭受水的报复;主要注重水的资源价值,未显示水的环境和生态意义;没有从哲学层面揭示人水关系,未能深刻阐明水利的本质。现代对水利的定义应表述为“水利是利用社会、经济和科技资源,通过建设和谐人水关系的途径,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对现代水利的几点认识》)书中《科学漫谈》、《科研中的尺度和维度》、《科学人生的阶段担当》等文章是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科研方面的认识和体会的,很值得青年科技人员阅读。

本书文字简练,观点清晰,思路开阔,见解独到,水利、水资源与水环境、地理、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管理者以及高等学校师生对此书可各取所需,学习参考,必有启迪和受益。

猜你喜欢

碎语江河减灾
作品:博物馆微更新设计
——碎语听轩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江河里的水鸟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碎语(组章)
江河 万古流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农资电商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