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田防护林营造若干技术

2019-07-05刘泽伟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营造技术

刘泽伟

摘 要 农田防护林作为一项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粮食生产具有直接性、根本性、源头性的作用。如何以更优化的结构、更高效的配置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屏障作用是当前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农田防护林是以防止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农作物和畜禽鱼生长繁育条件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非点源污染调控、固碳与乡村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必备的基础性工程。作为一项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它对粮食生产具有直接性、根本性、源头性的作用。但是如何以更优化的结构、更高效的配置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屏障作用是当前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问题。

1 规划设计

1.1 规划原则

①以创建高标准粮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标准,全面规划,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从单一生态防护生向景观异质、生物多样和系统稳定方向转变,最终实现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经营为目标。②按生态类型区、农业区划、土壤、灾害性气候的特点,突出主要防护功能,配置相应防护林类型和模式。③农田防护林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一林多用,少占耕地,达到防护效益和经济、景观效益最佳。

1.2 规划内容

包括专业调查、小班区划调查、总平面图设计、营造林工程设计、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和必要的其他工程设计,并对经费进行预算。重点是依据规划区立地类型和土壤、气候等因子来确定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和配置模式,选择适宜乔、灌、草种类和营造、更新、改造技术。

2 树种选择

①坚持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优先原则;坚持生态功能、经济价值、景观效果相统一的原则。②依据防护林目的和防护对象选择树种,林带树种要求树体高大、深根、抗风能力、抗逆能力强;农林间作树种要求深根、窄冠、透光率高、农林竞争小。③树种选择应充分考虑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科学搭配。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树种和农作物之间不能有共生互传病虫害。④区域树种结构要合理,做到多品种、多无性系造林,主栽树种不超过70%,主栽树种单一品种不超过50%。

3 林带设计

3.1 林带的走向

有显著主害风的区域,主林带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其偏角不超过30°;丘陵、岗地主林带应沿等高线设置。无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带方位可因地制宜;低洼易涝区应与农田水利设施结合。

3.2 林带结构

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丘陵、岗地类型区,以及种植园、果园、饲养场适用紧密结构;一般农区和风沙区适用疏透结构;风沙区或风沙较小的低洼易涝区适用通风结构。依据立地条件和作物状况,主林带选择疏透结构,其它林带可采用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

3.3 林带间距和网格大小

林带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主害风速、林带结构和主栽树种的高度,并结合沟、路的间距确定。林带间距以当地成龄林平均树高15倍-20倍为宜;副林带间距可依据具体条件适当加大。

网格大小:主林带与主林带、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距离大小应在合理利用土地和因害设防的前提下,以发挥最大防护效能、便于机械耕作为原则。一般农区主林带间距 250m-400m,副林带间距400m-500m,网格面积10hm2-20hm2;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主林带间距150m-250m,副林带间距300m-400m,网格面积5hm2-10hm2;低洼易涝区结合水利工程,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可适当加大。

3.4 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主栽树种而定,以最少林带占地面积和保证适宜的防护效益所需行数为宜。一般主林带3行-6行,副林带2行-4行。

3.5 林带占地比例

一般农业区8%-10%,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10%-12%,低洼易涝区5%-8%。

4 防护林带配置

①结合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渠系进行农田防护林配置,还要考虑区域特征、农田性质、农作物种类、灾害特点、树种特性等。②林带配置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按要求预留农机作业通道。③因地制宜根据防护林经营目标确立配置模式,如以防护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经济防护型或用材防护型林带等,同时尽量避免竞争现象。对于生态廊道和城乡一体化绿化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生态景观树种。④根据防护效益发挥进行林带配置。为保障防护效益发挥,可实行乔、灌结合,搭配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生树种,缩短林带构建周期;为保障全年有防护效果,可实行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株间混交;为减少胁地影响,结合立地条件,合理配置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为减少树木间竞争,合理搭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

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林苗一体化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营造林技术

5.1 整地

采用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宽度和深度根據造林树种特性、苗木大小、立地条件等确定,带状整地宽度一般为50cm,整地深度一般为20cm。

地下水位高的造林地采用高垄整地,开沟筑垄,垄宽应以满足防护效益和少占耕地、胁地控制好为原则,同时考虑造林树种特性。垄高一般不小于30cm。

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养分吸收利用,同时也利于减少土壤病害。雨季、秋季造林的应提前半月完成整地。

种植穴:根据造林设计、不同造林模式配置,种植穴要求做到放线定点挖穴,规格依据苗木规格而定,一般乔木树种80cm×80cm×80cm,灌木或小乔木树种60cm×60cm×60cm。

5.2 栽植密度

农田防护林带模式采用品字形栽植。林带的行数要结合主害风、路沟渠特点等而定。农林间作模式因树种不同采用不同的配置密度,行距因经营目的而定。林苗一体化配置模式采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栽植密度,实现乔、灌、草多层配置。片林、团状配置、农林间作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效益最佳来设置合理密度。

5.3 栽植方法

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修根处理,修去病根、断根,提倡采用生根粉、杀菌剂、过磷酸钙浸根。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林时,应对苗木进行支撑固定。栽植时应在种植穴底部回填表层熟土,栽植时做到根舒、苗正、土实。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防护效益早日发挥,应做到就近育苗,起苗后及时种植。落叶树种可在冬春季造林,常绿树种应选在在春季造林。为促进造林成活率,应采用造林新技术,如使用生根粉、抗蒸腾剂等。

有条件的可对栽植穴可施底肥,但底肥要与土壤混合均匀。

5.4 栽后管理

应实行护林员责任制,做到病虫害、人畜破坏等隐患的及时发现。为提高成活率,有条件的地方可追施肥料。应对新造防护林进行适当修剪整形;新造林地要及时浇水,同时也要防止雨季积水;生长季应追肥,同时做到及时松土,去除藤蔓。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提倡采用生物防治。补植应在雨季、秋季或冬春季补植,补植苗规格应与初植苗一致,应保证成活率90%。

总之,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相互衔接构成格状,起到了防风、改善田间小气候、调节田间温度的作用,创造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农田防护林的各种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它不仅能保证农业稳产丰产,还可以生产木材,增加收入。

猜你喜欢

营造技术
素雅自然
意在轻闲
美丽可持续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