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与评价

2019-07-05刘丽华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职业岗位对接考核评价

刘丽华

【摘 要】高职院校是实现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标准应当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实现对接。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同市场接轨、同企业接轨。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开设,其课程标准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当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实现对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企业对人才的标准需求,因而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考核评价;艺术设计;职业岗位;对接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考虑到高职教育的根本性质为职业性,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设置的时候,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把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与社会接轨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的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能够用得顺手。课程改革是渗透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前端课程教学倾向于实践了,后端的评价考核体制肯定也要往实践考核发展。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创造条件,使得学生能可以学以致用,促进学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功能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设定的作用体现在整体的专业教育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设置,高职院校可以同过对实际教学的观察,分析课程标准设置的效果,根据效果的获取情况,进行适当的课堂标准调整,特别是在高职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功能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应用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高职院校,是对艺术设计应用市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更好地推动艺术设计类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当更好地实现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课程考核改革也是高校接轨社会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校的学习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减少岗前的实践适应。首先按照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想实现完美对接,按照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非常重要。课程体系根据递进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以此实现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当然,根据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需要考虑到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的高职院校在操作的过程中护士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和空有一身实践技能的现象并存,影响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能力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毕业生的发展。其次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对高职教育而言尤为如此。高职艺术设计类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关于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定要同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对接。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必不可少,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标准时,应当同职业技能的标准相适应,借鉴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最后,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必须表现出的能力。例如,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实存在脱节现象,这个尤其体现在实操经验上。以平面设计软件使用为例,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普遍会用,可是从掌握的熟练程度来看,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需求,往往需要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上手。因此,每年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一些“理论派”学生的出现,因为这样一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周期成本就会比较长,“所以,一般认知程度较高、实操能力较好的学生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是要看重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很多企业看重的一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当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重要方面。

四、“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考核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准的“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出强劲的职业核心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等;在这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促进下,充分发挥评价考核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专业职业岗位技能为标准,采取“多样化”、“證书化”、“过程化”、“多元化”、“项目化”、“职业化”等方式的综合化专业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考试形式改革探索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课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这样的考核模式,既可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更好的体现这一特点,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践、制作课程较多等特点评价考核标准可做如下探讨:项目型、过程型、成果型考核。这些类型的考核方法主要用于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评价考核,通常是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考核标准,以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工作过程态度、作品成果。其教学和考核采用分组式,考核的内容包括团队合作,计划、过程设计、执行,作品设计方案、报告总结等。每个学生成绩的构成分为团队和个人两部分,评定由团队成员、课内授课教师、指导老师、校外企业导师综合评定,通常采用“三三四”加“二四四”的两种方式评定,即由团队成员、校内指导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分别从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实习过程态度、作品成果等三个方面按20%、40%、40%对学生各小组各成员进行学生自评或互评成绩评定,也就是将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设计、制作,结合对应的设计作品和设计阐述进行互相评价,评定后按学生、教师、导师30%、30%、40%的比例构成学生课程的综合成绩,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五、结束语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实战性学科,考核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活跃、积极的课堂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生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合作,对未来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刘旭.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无界化对接路径研究——基于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J].职教通讯,2017(27): 1-3.

[2]赵浩.四川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 工学院学习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4(06):212-214.

猜你喜欢

职业岗位对接考核评价
基于职业分析的系统化构建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基于职业岗位的数控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