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儿童美术教育技巧重要还是创意重要

2019-07-05朱岐伟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早期创意

朱岐伟

【摘 要】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早期美术教育重技巧而忽视创意,导致儿童绘画善于写实、精于临摹、勤于技巧、突出成绩,不能真正领悟绘画审美的真谛,忽视了美育欣赏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和意识的扼杀,是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偏失。

本文诠释了“创意”的启发,在早期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何其重要。不仅是人们意识的改变,更应该是全民社会美术素养的提高。本文强调了孩童时期的“自由之作”不应该受到人为、经验、知识、技巧的影响,成人更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单凭“像不像”而忽视孩子画面内心丰富情感的表达。本文举例说明了绘画早期创意的可贵之处,我们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路怎么走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关键词】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创意

想象一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低段的孩子是怎样上美术课的,是不是“照猫画虎”学习法,或者再想象一下,我们小时候美术课上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是不是“先画圆形头,再画椭圆形身体”。在我们大众人的观念里美术老师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教画画的,这没有错,但是也不太对,哪有问题?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美术教育方式是,老师传授学生各种画画的技巧,让孩子去学一些程序化的绘画步骤,学生学会了就会画的好,然而很多中国儿童事实上是没有学习到绘画审美真谛,也就是美育的欣赏能力,这更无益于孩子创造力的提高。比如这节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棵树,学生们模仿了三棵树,那在这些孩子们以后的所有绘画中只要是需要画树,那老师画过的这三棵树孩子们会不假思索再次重复画出的几率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就是“先入为主”的道理。再比如,一幅画中的太阳,云彩,花朵,房子,毛毛虫,蝴蝶,鸟儿,蜜蜂等等,是不是都是用同样的方法拼凑起来的呢,这样画下来,整体效果不错,可是缺了什么呢?

缺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美术的创意,也叫美术灵感。所以我们不禁会发出感叹: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和大自然对话了?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们内心中的美术世界。

儿童的内心本应是五彩斑斓的,绚烂多姿的,天马行空的,因为每个孩子天生喜欢涂鸦,孩子小脑袋瓜里的东西和大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把眼中的世界用小小的画笔表现出来,但是受限于他们的技巧,只能画出这种有点凌乱的,线条扭曲的,形体夸张的绘画作品,通常不被大人接受,所以这种传统观念里的“不符合常规”的绘画慢慢就会越来越少。

在儿童启蒙阶段,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在创造力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异,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批量生产出一些复制品的人和复制的作品呢,创造力被相当程度的抹杀了。现在很多国内一些美术教育的翘楚,仍在强调儿童绘画的技能性,并作为很多绘画比赛的重要标准——即看这个孩子画的像不像。而在国外,绘画则是更加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和自由的表达,这就是创意。比如国内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出自己的爸爸,全班孩子都会画出爸爸真实的视觉形象,无一例外。而国外的一年级孩子要画爸爸,可能会把爸爸画成一颗参天大树;会画成一个有着人形的大房子;会画成一本超级大会说话的故事书;会画成一个上天入地的超级英雄;会画成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会画成一个在华尔兹大街上开着豪车、抽着雪茄的大亨......,全班每个孩子画的都不一样,这就是他们内心中爸爸的形象。多明显的区别,多深刻的现实,为何会这样,我们的早期美术教育是不是偏失了。

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意识的启发和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可是我们从现在的美术成果看,这个“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很机械的,僵硬的,是“伪素质教育”。国内现在美术教育的课堂持续下去会使我们的孩子善于写实、精于临摹、勤于技巧、突出成绩。而国外的孩子则善于借助绘画来形成“创意”和表达“创意”,所以他们的绘画是多样性的,情感世界是丰富饱满的,这要归功于早期教育创造力的启蒙。

“我花了四年的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这大概是毕加索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当然,他有资格这么讲,事实上,同样一句话,没有人比毕加索说更有说服力,可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毕加索说起,作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是公认的天才。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毕加索的父亲是一所美术学校的教授,一次偶然,父亲发现毕加索对他未完成的鸽子素描涂色,在仔细观察毕加索的笔法后,深深觉得十三岁的儿子已经超越了他,并发誓从此不再绘画。毕加索11岁时画的素描作品,从写实角度看,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技艺,在当时已经可以作为画坊专业的画师的水平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毕加索便无法开启20世纪造型艺术的革命,也不一定会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了。

和小时候不一样,长大以后的毕加索越画越不像,慢慢画成了很多人“看不懂”的样子,他不要求别人能读懂他的画,他只是想像一个孩子一样用画笔画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毕加索為什么欣赏孩子的画?其实不止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米罗都非常赞赏儿童的画。不是盲目崇拜,在早期儿童美术教育里,3到8岁的孩子被称为“大师期”,从3到4岁开始,小孩会极度渴望认识周围的世界,这里的“认识”,不是大人思想层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用敏感的内心和世界对话,这不应该受到人为、经验、知识、技巧的影响,而是独特的感受,艺术得以生根发芽的基础。

我们现在早期的美术教育,成人经常把一些“意义”的东西强加给儿童,“你画的狗怎么少了一条腿啊”、“你画的头太大,不合比例”、“你画的房子为什么没有窗户呀”等等。儿童创作,是不受物体表象的干扰,而是把一种“内在”需要表现出来,这是创意的表达,是艺术家们毕生的追求。所以,早期儿童的美术视角已然是“大师”,不要再随意说出“你画的不像......”这句话了。

21世纪的地球,很多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可是专家们发现,唯有一样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那就是创意,这是只有在人脑中才会萌生的东西。将来的世界什么最可贵,应该是创意了吧。我们作为现代的美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保护起孩子们的一片“童心”出一份绵薄之力。常年的历史积淀,我们的观念、视角又该如何去伪存真,披沙拣金呢。“如何做”,成了当下我们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有的人已经开始做了:秦波,重庆童心小学校长,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人选,早前做美术教育工作。他的“向儿童学习”教育思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年轻校长中,专注于儿童本体研究的范例,他的日常教学和学校管理都深深地打上了“向儿童学习”的烙印。他是如何上美术课的呢?他会带孩子们钻进花圃,引导孩子们画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小花,树叶,蜗牛,蚯蚓,石头;他会带孩子们爬山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画山画水画树;他会找来一些草鞋、麻绳、自行车、皮影人物来让同学们自己找材料手工制作。这些成为了孩子们养成观察能力、自主表现的有效途径。他带领孩子们完成的所有作业要求是“原生态美术作业”,这些原创作品之所以可贵,就在于真实。

他的学生人人都可以怀揣一颗好奇之心,用最自由的创意随意的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很庆幸,我想他的学生在和大自然对话。

【参考文献】

[1]场景知觉视域下儿童美术名作欣赏的眼动特点分析[J]. 马鹰,马若贤.

[2]我看幼儿美术教育[J]. 杨景芝.早期教育(美术版).2008(02).

猜你喜欢

早期创意
儿内科门急诊患儿肠套叠189例临床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纸品手工艺术创作技法浅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