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建设视角下“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07-05樊秋丽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应用型本科衔接

樊秋丽

【摘 要】近年来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现代教育职业体系建设,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开始探索新的专业教育模式。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分析在应用型本科建设要求下,如何用“中高本”衔接的方式回应社会需求,落实教育政策要求,并通过对该专业特点的分析和目前在广东地区的发展现状,肯定其“中高本”衔接的必要性,最后对如何进行衔接提出了观念、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中高本”衔接;社会工作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入,全国探索并推行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和多种模式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培养出了大量社会急需人才。进入“十三五”以后,职业教育体系以建设从中高职协同进一步发展到了高本院校协同。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广东省作为改革试点,又处于人才需求旺盛地区,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去落实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无论在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协同范围,还是专业覆盖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但与此同时,部分应用型强的社会科学类专业却被忽视,导致在“中高本”衔接培养人才的模式已逐渐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该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简单分析,以期引起重视。

一、研究背景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水平,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文件要求下,全国范围内支持的高校均积极行动起来。除了中央给予的各项财政支持以外,地方上也在同步进行建设和转型发展改革。以广东为例,教育厅从2013年开始至今每年发文推进开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申报工作,内容包括试点项目、试点高校、试点专业和其它事宜,其中截止2019年2月,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4+0”试点学校就有7对高校的14个专业。

(二)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爆发性需求

在应用型本科建设政策要求下,社会工作专业也应顺应这一形式,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出,对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量也日益增大。

从2016年“构建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出至今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规模总量达到76万人,其中持证社工近30万人;相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超过20万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6600余家。社会工作從民政领域逐步拓展到司法、医务、长者、学校、禁毒、家庭、企业等多个领域,地域上从东部发达地区延伸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但是总体上,社会工作人才缺口仍然较大。数量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在2016年京津冀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专题研讨会上透露,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到2020年需要145万名社会工作者,目前仅仅有50万名左右的队伍,还有将近95万名的人才缺口。在质量上,由于薪资待遇不高,供需不平衡,导致实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质量良莠不齐,行业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强,专业性不足。这种状况急需改观。

(三)当前“中高本”衔接试点专业分布不均

如前所述,随着国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应用型本科项目的建设,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广东省的探索与实践都走在前列,试点院校数量多,试点专业基础好,效果突出。而且,根据近些年的改革模式探索,还梳理总结了一系列成果,从专业调查分析至教学标准制定,全面而详细。

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近些年的教育体系衔接成果,会发现均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编的《广东中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从2015至2017年连出三卷,涉及轨道交通运输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安全与加工、软件技术等24个专业。《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列出的关于“4+0”试点范围的高校专业有软件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金融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信息安全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汽车电子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14个专业,除了金融管理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之外,其他均为理工科类专业,社会科学类更是难觅其宗。这种衔接试点的专业分布不均现象令人深思。

二、社会工作专业“中高本”衔接的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强

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随着中国社会进入结构转型期,老龄人口、隐性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会在一定时期大量涌现。而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社会工作专业,必然被要求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与技巧,其实践性不言而喻。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体系来看,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这就要求必须强化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使之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一般来看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含公共基础课和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对社会工作环境的认识课程,如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技巧训练,如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各实务领域的需要分析及介入能力、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等;社会工作相关技能训练:社区康复、养老护理、社工相关能力训练(音乐疗法、影视疗法、文书撰写、社区美工/宣传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社会调查实务、社工理论模式研究等。不难发现,其中大量实务和操作性的技能需要和职业教育衔接。

(二)社会工作专业在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中均普遍开设

广东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桥头堡,这意味着不仅在实践领域政府和民间介入较早,在教育领域,专业也在各个层次的院校开设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惠州,均有相当数量的中职、高职和本科开展社会工作,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15年申请到广东省教育厅的项目开始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中高本”衔接的课程标准,召集深圳、珠海、广州、惠州开设相关专业的中高本院校进行调研。

(三)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侧重点明确,有利于衔接

中职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一线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其工作可定位于社工助理、行政社工等岗位业务。高职阶段的定位应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岗位定位于初级社会工作师、项目助理、项目负责人等岗位业务,需要熟练应用社会工作三大手法,独立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技能,而且具备较广的一般性专业理论和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而本科阶段的社会工作培养目标除了定位于一线的社会工作师之外,其目标岗位还需要能够胜任项目开发、研究与评估等岗位业务,在职业能力上有广度和深度的提升,而且有突出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的内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重点明确,有利于进行相互之间的衔接。

三、“中高本”衔接的探索性建议

(一)观念上对社会科学领域重视

虽然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已推进多年,建设卓有成效,但是能明显发现专业上向一边倾斜,社会科学领域少有染指。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社会科学若干学科的急需,建议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试点院校均可以把教育模式改革方法与经验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尝试,依据自身情况,稳步开展。虽然社会工作专业不像科学技术类可以在短期内产出经济效益,但是在“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建设理念下,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其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是巨大的。

(二)制度上建立健全各方面衔接机制、强化资源共享

在“中高本”衔接中如何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和课程结构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在解决此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落实一系列学制年限、课程衔接、实习实践安排、师资队伍、实训场所等方面的衔接机制。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中高本”沟通平台,避免由于部门分割、互不交往的多头管理模式造成的诸多障碍。同时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中高本衔接的認识,在相互衔接过程加强沟通与管理,可成立相关衔接工作委员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谈沟通,及时正确处理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要强化教育合作方资源共享,社会工作专业无论哪个阶段都要求通过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源共享机制也是衔接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三)人才培养效果上要落实评价体系

“中高本”衔接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最终实现培养效果,如何评价人才培养的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评价体系涵盖多方主体,包括中、高、本三阶段的校方评价,例如学生升段率和通过率;学生升段之后的学习感受和就业岗位选择;用人单位对“中高本”衔接机制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评价。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与整个社会幸福值紧密相关的专业,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评价,如此才能反过来促进教育体系自身的改革与建设,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俊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与实践路径探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13页。

[2] 吴勇、李艳娥、林向建,《中高本院校协同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探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76页。

[3] 王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2期,第156页。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应用型本科衔接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