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2019-07-05孙悦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反贫困印度

孙悦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战绩。然而目前我国的脱贫事业进入了脱贫攻坚时期,因此通过梳理国际上其他国家,如印度政府反贫困政策举措,总结其反贫困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期更好地开展我国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将印度的反贫困政策举措分为间接扶贫阶段和直接扶贫开发阶段进行了梳理,并主要从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扶持对象参与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地经验启示总结。

【关键词】印度;反贫困;收入分配制度

一、引言

印度,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截止至2017年,印度人口数量达到13.39亿人,仅次于中国,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为5.8%,并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甚至达到了6.1%,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与日本并列世界排名的第三大经济体。然而,印度也是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贫困问题和就业问题尤为尖锐。全国仍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无法温饱。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为了解决国内日益严峻的贫困与就业问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印度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战略规划。

二、印度主要反贫困政策举措

对此我们可以将印度政府扶贫开发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间接扶贫阶段(印度独立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

该间印度政府认为贫困是因为经济发展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为此主要采取的是增加投资,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来解决国内贫困问题的战略举措,主要进行了两个重大改革举措:第一个是“绿色革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印度国内的粮食生产问题,实现粮食供给的独立,印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起了“绿色革命”,前后一共持续了20年,旨在通过引进高产新品农作物、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加粮食生产量,实现科学技术振兴农业发展。同期,印度政府还发起了与之相配套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使得印度的畜牧业发展迅速,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国,鱼类与水产品的出口也成为印度国民的又一增收渠道。第二个是土地革命。1949年,为了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印度政府进行了以废除“柴明达尔”地主为中心的土地改革:第一,废除中间人-柴明达尔土地所有制;第二,改革土地租佃制度;第三,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然而由于种姓制度等种种因素,印度的土地改革是不彻底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数量规模依旧庞大,占到了农村人口的3/4。

(2)直接扶贫开发阶段

间接扶贫阶段,“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虽然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却因为为把握好“度”和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的缺陷使得其严重背离改革最初的美好设想,扶贫效果极其有限,再加之土地改革不彻底,大量无地农民仅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沦为“契约劳工”,二是流入城市寻找工作。无论选择何种道路,最终其贫困的生活窘境都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总体来说。“绿色革命”、土地改革遗留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贫困、失业形式日益严峻。间接扶贫阶段,虽然国民经济实现了大幅度地增长,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甚至还会有少量出口,但是贫困人口比率仍旧是居高不下(50%以上),为此印度政府从“五五计划”(1975年)开始,调整了扶贫开发战略规划,直接针对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口进行直接扶贫开发策略扶持,主要有:①农村综合发展计划。该计划于1979年正式开始实行,扶贫对象主要是年收入在3500卢比(1978-1979年的价格)以下的贫困人口,扶贫举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利息为10%的银行信贷资金;二是根据受益人的社会和职业情况,给予扶贫总额的25-50%的政府津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津贴并不是直接给予现金,而是与津贴等额的资产。此计划在“七五”期间扶贫贫困农户1817.7万户。②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1979):该计划是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一个子计划,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年进行免费的新技术培训和传统技术的更新来实现农村青年的自就业。1987年,有薪就业的农村青年也被纳入到该计划的培訓队伍。“七五”期间,该计划使得100万农村青年得到了培训,其中47%的青年实现了自就业。③农村妇女与儿童发展计划。该计划于1982年在50个县进行试点,主要是为妇女小组一次性地提供1.5万卢比的周转资金来运作小组选择的经济创收活动。“七五”期间,该计划使得46万名妇女受益。④全国农村就业计划(1980年10月):由以工代赈计划更名而来,主要是通过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宿舍和住宅等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则再以优惠的粮食价格作为工资薪酬发放给贫困户。这些农村基本福利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各自承担一半。“七五”期间,政府投资294亿卢比,实现14.8亿·天的就业量。⑤农村无地农民就业保障计划(1983):扶贫对象仅限于无地农民,目标是至少为无地农民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提供每年100天的就业保障。该计划的资金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七五”期间共投入241.2亿卢比,提供了11.5亿人·天的就业机会。⑥JRY创造就业机会计划(1989年4月):主要还是借助一些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可使贫困农户长期受益的项目来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按照8:2的比例承担。除了上述战略计划规划外,印度政府还先后颁布并实施了诸如百万口井计划、区域开发计划、农村供水计划、沙漠开发计划、山区开发计划、过剩土地分配计划、干旱地区农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农村扶贫计划,与间接扶贫阶段相比,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扶贫效果。

三、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的经验启示

作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为消除国内贫困做出积极努力,陆续推出了多元化的扶贫开发战略计划,虽取得一定的成效,贫困人口比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比重仍维持在20%左右,2011年的贫困人口甚至达到了2.7亿人,基尼系数也是逐年上升,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愈加明显,总体而言印度的减贫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因此,总结印度反贫困实践的经验教训,探析其多元化的反贫困政策举措的优劣对于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启示:

首先,农业体制机制改革须彻底。1949年,印度为了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进行的以废除“柴明达尔”地主为中心的土地改革因种姓制度等种种因素而是不彻底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数量规模依旧庞大,从而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间接加剧了印度此后的贫困态势。

其次,收入分配制度须优化。印度在反贫困实践中,收入分配制度因种姓制度的存在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使得贫富差距大,财富被集中在了少数富人手中,这启示我国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必须注重收入分配制度的与之同步优化,以避免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加剧贫困产生的社会问题。

最后,提高扶贫对象的参与发展能力和扶贫项目参与度。印度直接扶贫阶段重点是通过各种计划和扶持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扶贫对象的自主创造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未得到重视和利用,这启示我国在今后的精准扶贫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和利用其自主创造性,提高贫困人口的扶贫项目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曾志红.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刘天琦.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3] 蓝志勇,张腾,秦强.印度、巴西、中国扶贫经验比较[J].人口与社会,2018.

猜你喜欢

反贫困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印度大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