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2019-07-05王佳美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

王佳美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一些社会问题越发突出,主要体现在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等方面。本文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现状,为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完善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发挥其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福利经济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但由于特殊的国情等原因,该制度仍不健全。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其中许多理论成果都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有重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本文将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现状,为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完善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多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为核心,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困难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帮扶为补充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体系[1]。

雖然近年来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救助对象的确定缺乏法定标准。目前中国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人群规模不断提高,但究竟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应该多大,还缺少一个明确的法定标准。虽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对保障的对象和保障标准有所涉及,但仍然过于宽泛,标准并不明确[2]。其次,我国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城乡、人群差距较大。以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为例,相对于城乡人均收入,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偏低,特别是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低。城市低保水平始终低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与城市情况类似,农村低保标准始终在低水平徘徊。2012年以后,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才超过25%,2014年为26.5%[3]。第三,社会救助制度不统一,主要体现在以城乡分立、地区差异明显以及项目衔接不清等方面。中国在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上,农村和城镇存在明显差异,除了城乡二元化,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县级地区存在制度和待遇标准的差异,基本上是一个县一个标准,制度碎片化特征明显。

三、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立法应该以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的均等化。目前在救助项目的实施、救助标准和水平、救助覆盖面尚存在城乡差别的情况下,立法应着重解决好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建设中的资金统筹、转移支付以及城市救助与农村救助的整合、衔接、过渡、配套问题,为最终实现城乡救助项目、标准的完全统一奠定基础[4]。同时,对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予以明确,进一步突出社会救助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此外,通过立法来规范社会救助秩序,在明确受救助人员相关的权利基础之上,也要确立受救助人员应当承担必要上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防止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第二,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政府的临时救济只是输血,长远的帮扶应该是助其造血,比如可以采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口进行职业技能的帮扶培训,教会其一技之长,增强自谋职业和谋生的能力。政府一方面应随经济发展逐步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水平,另一方面应力求完善相应的社保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保障社会救助专项基金的运营,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稳定、及时的资金保障。第三,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非政府救助。对贫困人口进行社会救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政府应充分重视民间力量,促进非政府救助力量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民广泛参与救助管理,可有效弥补政府在救助方面存在的消息滞后性、对象难确认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政策来鼓励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投入社会救助事业,将政府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的社会救助模式。同时还可以积极动员社区资源,建立以街道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点的基层救助服务网络,进一步充实救助管理队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才,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最后,应建立贫困地区的生态救助制度。个体的贫困,可能是由于天灾、疾病、自身因素、家庭成员的负担等原因造成。但有些贫困,却很难归咎于弱者自身,例如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天然限制,制约了身居此地的一类人的发展。他们的贫困是群体性贫困、外因性贫困、持久性贫困,杯水车薪式的救济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此类救助应着眼长远,把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招商引资、专项支援、政策扶持、提高发展作为宏观政策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多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提供生活基本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终稿的积极作用。然而,通过进一步考察与分析发现,目前仍存在救助对象的确定缺乏法定标准、救助总体水平偏低、差距较大,社会救助制度不统一,各项目之间衔接不清等问题。通过在福利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应界定为兼顾收入安全和社会公平,要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和谐;在救助责任上,政府应该充分承担对最困难的社会群体进行救助和提供服务的责任。因此,针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第二,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第三,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非政府救助。第四,建立贫困地区的生态救助制度,以帮助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然而,现有的社会政策制度都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人民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社会救助制度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因此,本文希望可以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程亚萍.论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的制度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4(4):145-148.

[2]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2009(8):17-25.

[3]李玉山,田艳琴.从福利经济学的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7).

[4]杨荣.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策略与方法[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刘喜堂.建国 60 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6]程亚萍.论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的制度构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4(04)

[7]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报告》的评论与建议[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08).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