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人》涉华经济报道的多模态分析

2019-07-05郝钦海蔡凌波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郝钦海 蔡凌波

【摘 要】本文主要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选取2017年全年英国权威刊物《经济学人》杂志中出现的涉华经济类报道为预料,间接解读出西方媒体对于现代中国经济形象的普遍认知。结果表明,相关涉华报道通过多元的中国象征符号和鲜红色的背景构成了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同时,语言符号、图像符号、颜色符号共同构建了中国主题的整体意义,显示出中国的国际形象的稳步上升,但是西方社会的顾虑和疑问并未随之消减。

【关键词】视觉语法理论;《经济学人》;多模态话语分析

Multimodal Analysis of Chinas Image

Based on the Economic Illustrated Articles

in The Economist

HAO qinhai CAI lingb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bstract: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Kress&van Leeuwens grammar framework of visual image analysis,this paper takes the British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The Economist”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s relevant reports in 2017 as an expectation. Reports from western media can indirectly reflect their national cogn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image.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relevant reports construct Chinas identity through representation,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 meanings.It also reveal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s improving,but the western societys worries about Chinas rise are not lessened.

Key words: visual grammar; The Economists; multimodel discourse analysis

1.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单一的从语言的角度已经无法对话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不断地出现除语言以外的多种符号系统,如动画,音樂,图片,视频等。声音,图片,颜色等多模态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语义表达的形式。由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外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经济学人》作为英国权威经济类期刊,其专业性与流通性自不必说,该刊1843年创刊于英国,是一份包含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深度分析的周刊。《经济学人》的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由此,该刊物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的形象。为了表述更加形象,期刊内容自然也是糅合了图片,颜色,动画,文本等多种模态,所以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该刊所呈现的中国国际形象,本文选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视觉语法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2017年中国经济类相关报道为语料,探讨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是如何构建的。揭示语篇中共现的多种符号模态如何聚合产生“合力”,共同反映和建构意义。

2.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视觉语法理论

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社会符号论( 1978) 和功能语法( 1985/1994) 为基础。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 1996/2006,2001) 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视觉语法的三大功能,分别为再现( representation) 、互动( interaction) 和构图( composition) 三种功能或意义,见图1

再现意义表明“视觉图像像语言一样,能够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和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 李美霞、宋二春,2010: 8) 。Kress和van Leeuwen将图像的再现功能区分为叙事性和概念性两大类。叙事性图像能够表达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而概念性图像表示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向量(vector)是叙事图像的标志,概念图像没有向量。

互动意义对应人际功能,主要体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情态,态度四个方面。Kress和van Leeuwen(2006,117) 认为,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个图像行为( image act),这种图像行为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 system of gaze)来实现的( van Leeuwen,2005,120)。接触表达索求或提供。社会距离是互动参与者与表征参与者之间的距离,主要分为:亲近距离、个人的近距离、个人的远距离、社会的近距离、社会的远距离和公共距离(李战子2003: 5)。 情态根据图片配色的纯度、饱和度、明暗可分为高情态、中情态和低情态。态度则通过拍摄视角的不同(仰视或俯视,水平或垂直)传达表征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构图意义通过图像中各元素的空间布局来实现,信息值( information value) 、突出(salience) 和取景( framing) 这三个要素共同传达给受众视觉的整体印象。从信息值来看,语篇的上下、左右、中间和边缘结构分别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价值,如左边的是已知信息,右边的是新信息,置于上方是信息的显著部分,置于下方的是更特定、更实际的信息。突出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对观看者的吸引程度,主要通过前景、背景、色彩对比度、元素相对大小、锐度差异等手段来实现。取景指分格手段的明用与暗用,用来切断或链接语篇的成份,表明这些成份是相连或不相连,从而达到突出重要信息的效果。

3.《经济学人》的多模态分析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2017年出版的内容中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图片来做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对样本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但为了弥补抽样研究的不足,笔者将首先对整个样本进行总体分析。在2017,《经济学人》共出版51期,涵盖文章4024篇,其中175篇与中国有关,占4.32%篇,平均每期3.4篇。详见表1:

如表1所示,中国主题封面所占比例达到4.32%,2017年1月、5月和10月,涉华期刊总数和平均篇数分别达到小高峰。报告涉及的主题大多为同期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敏感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是很有必要对外国媒体塑造中国形象的方式进行解读的。在这175份抽样报告中,经济领域占53篇(30.3%),社会领域39篇(22.3%),政治领域41篇(23.4%),国际关系领域15篇(8.6%),其他领域27篇(艺术、科学、技术、历史、宗教),占到15.4%。由此可见,外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为关注,因此更值得进一步分析讨论。下文将依照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这三方面分析《经济学人》这一权威经济类杂志对中国经济形象的塑造,并探求报道中国时该杂志的多模态模式。

3.1再现意义

由以上9张图像可知,外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形式的分析是从多角度呈现的,既有真人图片和形象漫画,又有客观图表和抽象图片。图片顺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其中图三,图四,图五,图九为叙事性图像,图一,图二,图六,图八为概念性图像。区分叙事性和概念性的标准为图像中有无向量,图一,图二为图表,不存在向量,属于概念性的,而且是符号化过程,用数字强有力的凸显近年来中国电商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局势对比。图六和图八也属于概念性图片,均不存在向量,图六中成堆的自行车以及下方文字“Shades of cycling joy”表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目前共享单车模式的不看好,以直观的图片体现出一种资源的浪费和潜在危机;图八则运用对比手法,左部分的算盘和左部分体现的多元金融科技形成对比,体现中国现今贸易形式的多元化。

图三,图四,图五,图九中的向量是图中人物的目光,这是一个反应过程。图三是G20峰会的一张合影前图片,图中各国代表面带微笑,传达出一种愉悦友好的气息,人物表情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会议内容能夠令他们如此喜悦,从而能够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图中中国代表的位置靠近屏幕正中,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地位的稳步上升。图四以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展现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情况,图中参与者的目光为矢量,oppo,vivo全力奔跑,大步向前,体现其品牌实力的飞速上升,而小米却气喘吁吁,止步不前,也体现了国外媒体对于小米手机市场的消极看法。图九与图四异曲同工,通过漫画手法,体现中国BAT三大互联网龙头的发展态势。图五是我国经济巨头马云与特朗普的合影,他们的目光的延伸是不同的矢量,目光指向的对象是对面的记者或摄影师,所以该反应过程是及物的。

图七与其他几幅图像有所不同,该图像分为两部分,上端的英文不存在向量,属于概念性的。图像下端属于叙事性的,图中地球仪上铆钉的方向为向量,图片含义与“Sharp Power”交相呼应,同时图中中国地图位于中央位置,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新力量的突出地位。通过阅读经济学人期刊,我们不难发现该杂志中的图片常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很多重要人物也是如此。然而,中国主题封面除了龙的形象多采用漫画形式,其他多使用真实的照片素材。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信息,尤其是与政治经济相关时相对谨慎,即使采用漫画风格也不会掺杂很大幽默成分。

3.2互动意义

图像的互动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图像的互动意义包括提供和索求,当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有视线接触时为索求类图像,如图九,图中人物为参与者,他面带微笑,骑在龙的背上直视观看者,索取的是观众的认同和支持。图四和图五则为“提供行为”,图像中表征参与者没有直视观看者,而是侧对观看者,两者之间没有目光接触,表征参与者只是客观地提供给观看者一些信息。

在社会距离方面,与李战子(李战子2003: 5)的观点大同小异,Kress和van Leeuwen(2006:124)提出了三种社会距离:近镜头,中镜头和长镜头。近镜头显示表征参与者的头和肩,体现一种亲密关系;中镜头显示表征参与者的膝盖以上的部位,构建一种社会关系;长镜头展示表征参与者整个人,则构建一种公共关系。图五中人物为近镜头,近距离呈现给观众,这样的图片取景拉近了参与者和互动者之间原本很远的社会距离,增进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互动者对参与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从社会距离上实现了他们与观众的交流。

从情态方面来看,大多属于高感官情态。图片的色彩饱和度和区分度都很离,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比如在图九,龙的形象极具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民族特质;但在图一和图二的数据列表中,则属于低感官情态,使用了蓝白等素雅的颜色衬托出数据的严谨性。

态度取决于图像拍摄的视角,几幅图在描绘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和重要会议与会嘉宾时均采用了水平视角,与观众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表明经济领军人物也是可以和普通民众一起平等互动的。由以上分析可知,互动意义是传递语篇交际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实现。

3.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也称作“布局”。图像中元素的不同位置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值。图七中图像整体呈上下结构,位于图像上端的“Sharp Power-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字样是理想信息,位于图像下端的地球仪呈现的是现实信息。图中的地球仪占据图像正中位置,地球仪中中国地图区域标红,而且与周边国家及背景区域具有明显的锐度差异,色调也较亮,所以是图像中最显著的。这表明中国经济实力的与众不同是一种现实,而西方媒体则认为成为经济顶尖强国是中国的理想追求,传递着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位于图像最上端的“Sharp Power-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字样是“理想”的信息,字体加粗,颜色夺目,光亮度也最強,红黑的搭配不仅象征热情和力量,还具有危险和专权的构图意义,因此也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图九中三大互联网龙头,唯独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的出现在图像当中,而且放在了正中重要位置,占据了图片一半的空间,而将代表腾讯和百度的“龙”放在图片右侧,均为边缘次要位置,未作突出体现。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西方媒体对马云这位业界领军人物的大力认可。图五再次体现了马云在西方媒体眼中的与众不同,与他国领导人同框,这对于经济界人物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体现了其经济话语权的与众不同。

相比于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构图意义虽然没有直接传递出多模态语篇的交际意义,但在读取语篇的整体意义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运用视觉语法进行多模态分析时,必须要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解读多模态含义。

4.结语

通过分析表明,视觉符号同文本语言一样,同样能够再现事件过程,并与读者互动;图像中各元素的合理布局共同构成完整的语篇意义;图像与语言符号互不分割,而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视觉语法用于分析多模态语篇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丰富了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也扩展了视觉语法理论的应用领域。

通过以上对《经济学人》中国经济相关的篇章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 西方媒体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的不断强大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一种潜在威胁。图片的多模态构建与正文紧密联系,为其提供指引和支撑。中国形象多以红色和“龙”来体现,社会近距离图片增多,体现了对中国的了解逐渐深入。《经济学人》作为西方权威经济类期刊,它的关注和认可无疑揭示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稳步上升, 但是西方社会的顾虑和疑问并未随之消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Routledge,1996.

[4]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London: Arnold,2001.

[5]Kress,G,&.T.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ledge,2006.

[6]Kress,G,&.T.van Leeuwen.Colour as a semiotic mode:Notes for grammar of colour[J]. Visual Communication,2012(1):343-368.

[7]van Leeuw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London:Routledge,2005.

[8]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9]李美霞,宋二春.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角度解读意义共建——以一幅中国古代山水写意画为例[J].外语教学,2010(2):6-10.

[10]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1]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6-21.

[12]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

[1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24-30.

[1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
《超能陆战队》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单词教学中的运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