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传承与传统村落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

2019-07-05朱琴琴刘汝婷马逸原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作用机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琴琴 刘汝婷 马逸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也可以为村落经济的发展另辟蹊径。如何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统村落经济搭建路径,使其更好地融合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村落经济;作用机理;路径机制

贵州罗甸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蕴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其中民间传说有《洪水潮天》、《伏哥羲妹造人烟》、《黄道射日》和罗甸九十九个潭等;传统音乐有布依民歌和逢亭镇白家坡和沫阳镇油尖等;传统舞蹈有逢亭镇白家坡的苗族芦笙舞和边阳镇栗木苗族夜乐舞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古法造纸、古法酿酒、罗悃镇狗蹦肠手工制作及黄豆鸡、荷叶粑手工制作等。但如此丰富资源的背后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截止目前罗甸共收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全县仅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13名。

该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现辖8个镇和1个乡,共69个行政村。村落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丰富的资源背后承载的是当地的历史和传统,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必将助力当地村落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贵州罗甸的生产总值。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活态传承与村落经济互动融合发展机理与模式

(一)活态传承与村落经济互动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活态传承与村落经济互动融合发展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过程。经济发展必然带动人们对精神层面需求,将村落活态传承引导发展到经济领域,村落经济被文化消费带动的同时又将对活态传承正向促进。

1.活态传承融入生产带动村落经济发展——经济机理

文化消费需求,即精神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社会有消费才会有产业的发展,引申到村落活态传承,活态文化转化到文化产品上,随之带来消费而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对常态的手工艺品注入文化内涵即为文化产品,拥有此类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精神满足,再者进一步促进消费。故将活态文化融入于民族手工艺品,促进当地手工艺品经济销售,从而促进贵州罗甸区域经济发展。

2.村落经济发展反作用于活态传承进程——文化机理

文化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体现。贵州罗甸文化产品体现当地活态传承主流意识,故加大当地文化产品销售必将有利于活态传承。加之政府对当地文化产品生产的主导作用,对罗甸县文化产品的销售进行严格把控,能协助当地活态传承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对活态传承的反作用。

3.活态传承诱发文化经济产业新生态——互动机理

贵州罗甸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受到政府大力扶持,虽引发当前农户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新浪潮,但总体规模较小,需加强扶持政策和力度。现如今当地的文化活态传承已较顺利地与手工艺品生产相融合,促进文化产品销售与当地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模式。

(二)活态传承与村落经济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

1.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拓展机制及模式

贵州省黔南罗甸县交通不便,产品销售路径闭塞,文化产品消费者群体单一,难以扩大其销售量。政府对文化产品的交易渠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展,安排村落内部针对相应特色产品的自律性组织,统筹当地居民,开辟村落文化产品与外界交易新路径。文化产品销售渠道拓展机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特色文化产品模式。把贵州罗甸的各个文化产品进行分类,找出销售前景良好及文化内涵深厚的产品,与政府和地方性平台合作,整合当地各个不同类型组织,形成面向全省的固定销售渠道。

(2)拓展网络销售模式。二十世纪初我国互联网产业浪潮带动了电商业发展。考虑到贵州罗甸县交通较为闭塞,可以将当地手工艺品销售路径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展其销售模式,加大当地手工艺品宣传。

2.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升机制及模式

贵州罗甸县生产低成本化、专业化、生产能力强化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需要政府对外资力量及各类人才及技术的引进。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机制及模式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生产能力专业化模式。文化产品传统生产模式基础上,升级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符合当地的销售模式,实现传统手工业的价值提升,实现当地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第二是特色的贸易模式。传统贸易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融合节日风俗,使当地手工业以各个特色的销售形势横向延伸,产业链不断纵向延伸,形成包括当地民族文化设计、生产、融合节日风俗的销售特色全产业链集群, 使罗甸县贸易模式特色化。

二、活态传承与村落传统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

村落经济的发展需要载体,活态传承需要财力支持,寻找到两者发展的平衡点,促进两者融合,互相发展。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出发,探索并搭建与当地村落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不仅可以解决活态传承当前困境从而助力经济发展,同时为非遗传承提供可鉴经验与实践探索,完善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

(一)发挥非遗活态传承对村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活态传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在保护非遗的同时, 通过文化产品的营销,实现其经济收益。通过实地考察当地从事手工艺品的农户信息,我们发现罗甸县非遗传承的产业化发展,除挖掘自身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解决当地女性就业,助力村落经济发展。自2012年国家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政策以来,当地政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成为消费商品,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启动实施绣娘培训项目。以當地无工作,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缺少现金来源的女性为主要培训对象,发挥空闲时间优势和视力优势,将她们培养成手工艺品刺绣的主要力量。目前已为接近千家农户解决在家就业问题,对村落经济收入贡献达数十万元。让绣娘以自身手艺增加经济收入,成为直接受益者,并自愿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弘扬中去,从而真正使非遗传承“活”起来。当地传统刺绣技艺通过系统培训转变为经济生产要素,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和当地村落经济发展结合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境遇。

(2)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加快农民脫贫速度。当地生产性保护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方式主要以自产自销的个体经营,大都是以家庭手工作坊为载体。经营者规模为4-50人之间不等,年收入在50-150万之间。以当地最大个体经营户为例,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十余年,在边外河建工占地一百多平方米,厂内工人50余人,单件民族服饰价格上达七八千,年收入稳定在百万。主要销售渠道包括线下和线上两个方面,线下包括零散销售(赶集市场批发)和整装销售(对口相关需求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线上包括网店销售和品牌销售等。此种典型成功个例的涌现,不仅增加居民自身收入从而加快脱贫,同时为当地的非遗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特色, 使之在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

2.活态传承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利用和开发非遗的旅游经济价值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业的重要生产资料,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加工、对传统技艺的挖掘创新、对民俗文化的推广演示,提高贵州罗甸旅游知名度的同时显示活态传承过程中非遗的经济价值。非遗活态传承的经济价值既包括直接从非遗来源的各种经济收入,如:门票、纪念品、培训费等, 也包括由此带来的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创造的经济收入。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景点本身不是旅游唯一的卖点,作为稀缺的旅游资源,因带给游客新奇体验而受到追捧,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旅游业持久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构成当地特色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优势。事实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赋予旅游产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增加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自我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能力。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注重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将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充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发挥村落经济发展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带动作用

1.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活态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当地政府有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工作,但是对于非遗保护及传承而言仍杯水车薪。作为一门新学科,非遗资料的挖掘、收集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对从事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加上缺少先进的摄录设备,普查中文字性资料较多,图像和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极大影响当地非遗申报工作的开展。对于非遗自愿丰富的罗甸县而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其专项资金的投入,也可以增加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同时高质量的设备设施可以更好地组织申报工作,有利于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保护系统。

2.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传承人培养模式

非遗的“活态”载体即传承人,他们是将传承技艺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当地资源大多流传于民间及分散于少数家庭中。而由于青壮年大多前往城市务工,高龄者在继承人中占较大比例,老人身体机能退化,产出手工艺品质量较低,加上当地对手工艺品的商业价值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获取经济利益,积极性严重受挫,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村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让非遗传承人能够获得及时可观的收益,提高生产积极性,同时由于传承人身份得到社会的肯定与上层文化的认同,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与保护,打造可视化传承、多样化传承和系统化传承的培养模式,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模式

罗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贵州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手工艺品深刻体现着当地独有的民俗、民风、民情,具有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不能取代的特色文化价值。经过产业化生产的非遗商品主要流通在文化市场、旅游商品市场和艺术品鉴藏市场等。在成为各种商品进入市场流通的前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产经营、宣传销售等都需要不断的大量资金注入,耗费人力财力,夯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为构建非遗经济价值的开发模式奠定基础,使其最终分别以文化商品、民俗特色商品和艺术品等形式呈现。经济发展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基础,也是活态传承的核心资产。非遗活态传承过程中,经济发展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居民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进而体现自身更大的经济价值。

三、促进活态传承与传统村落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两者融合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进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冲击。随着现代文化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对形式和内容相对单调的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艺术和舞蹈等,逐渐失去兴趣,加上现代技术崛起导致非遗失去竞争优势,已危及部分非遗的生存空间。第二是“活态传承”保护陷入险境。若传承问题不早日解决,那么以动态表现为特点的以民族手工艺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会最终灭亡。第三是农村社区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活态传承需要扎根于传统农耕文化土壤,与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地域民俗密切相关。而城镇化人们为了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忽略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将活态传承中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转换为其发展和传承的动力和助手,是当前共同的认识。深入当地调研,我们收集了政府及当地居民等各方资料,与前期采取对比模拟法进行分析。针对当地活态传承形势及落后的销售模式,我们试图找到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模式,将开发与传承并行,结合当代文化交融的背景,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寻找罗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转型的突破口。

(一)政府资源对口扶持

(1)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通过开展具有罗甸县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等节庆活动,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发挥非遗项目在彰显遗产价值、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利用新闻媒体、网站的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功能,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全县人民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三是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传习基地建设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使者,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与教育、民宗等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联动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进校园、进课堂。分别在边阳镇、沫阳镇、木引镇建立阳戏、亚鲁王传习基地,加大对阳戏、亚鲁王研究传承和发展。非遗进课堂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课堂能够提高学生人文情怀。非遗进课堂使非遗活力再现。非遗进课堂重在传艺育人,只有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使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赋予传统工艺更多的时代内涵,才能把非遗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底蕴和内在品质挖掘出来。

1)围绕非遗项目创作一批文艺精品。组织专家对优秀非遗项目开展调查和研究,尤其对流传于民间的经典音乐舞蹈和戏剧曲艺要优先进行抢救,并将其与其他县市共同打造精品剧深度融合,创作出各具特色且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文艺精品。

2)策划一批活动载体。积极参与每年的“好花红”杯文化创意大赛。结合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黔南绣娘技艺大赛等,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创造性,推出一批适应市场发展的特色非遗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利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自主创业,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民族工艺品、文化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创品牌,使之逐渐形成规模,成为文化助推脱贫的抓手。

3)扶持一批非遗开发利用创意企业。按照民族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重点扶持非遗传承领军人才适应市场创新创业。依托罗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意研发相结合,重点扶持罗甸民族服饰、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等一批优秀传承人和骨干人才领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企业,壮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按照“整合资源,分层分类,创新发展,创造转化”的原则,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1期以上。重点围绕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苗族芦笙舞、拉来寨夜乐舞、苗族刺绣和布依族刺绣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非遗项目开展培训,不断扩大传承人群,夯实传承基础,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非遗品牌。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手工协会、非遗保护协会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3)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办公经费要逐年提高。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通过宣传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同时在保护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路子。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使传统手工技艺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

(4)非遗数字化采集工作和申报工作。参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标准(草案)》对罗甸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架阳戏》《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拉来寨苗族夜乐舞》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罗甸县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全面开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采集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数据库。2019年确保完成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采集录入工作,同时完成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申报工作前期收集整理,信息采集、文本撰写工作。力争将省级名录《亚鲁王》、《苗族夜乐舞》2项被评审为国家级名录。

(二)文化销售环境创造

(1)创造文化与商业开发相结合新环境。任何文化必然会与时代结合,否则只会慢慢衰老和死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明社会的结合和渗透是无法阻止的,对其进行商业的开发利用也将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即政府应该进一步改善当地贸易制度,优化交通系统及贸易政策,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2)创造现代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新环境。文化环境的创造,政府应加强当地年轻人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普及,从更年轻化的角度保护文化传承。年轻化的活态传承必将与现代文化并行,故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将带来活态传承新局势,使其更加稳健的发展。

(3)创造文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新环境。由于“活态流变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商业化不仅不会毁掉文化,还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拓宽思路,用灵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传统文化,更要融入新元素,取精华去糟粕,引导传统文化往更适宜当代传承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自律组织实现产品创新化

响应国家创新及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手工艺品,安排各类工艺品的自律性组织,针对不同手工艺品提供多样化人才技术支持。政府不仅应以提升当地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为目标,做出科学的计划,如增加资金投入、引进技术性人才、制定阶段性的计划及与当地各个平台进行合作,细化到个体户时,应强化个体户创新意识,加强对手工艺品创意方面的培训,多注重与技术界的交流,举办类似于创意技术讨论会等形式的培训会加强生产创意化。

(四)提升手工艺品生产内生动力

从外界帮助当地的居民进行活态传承和當地经济发展的方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切实从源头上改善当地情况,需要加强手工艺品生产的内生动力,即从村民思想层面进行改善。故政府应对当地居民展开思想工作,多给予资金支持。拥有切实的经济效益时,生产者才会从源头上自主优化地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和生产。

【参考文献】

[1] 从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 管萍.绥化学院学报,2019(05)

[2] 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J].钱永平.文化遗产.2019(01)

[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协同发展动因研究-以桂滇黔地区为例[J]. 陈炜.百色学院学报,2017(03)

[4] 阜阳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其经济价值[J], 张光辉.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以川剧为例[J].李梦诗.戏剧之家.2016(21)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作用机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媒体关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甲状腺内注射奥曲肽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