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胡歌对谈的60分钟

2019-07-04

新民周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金爵同场胡歌

数了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做了九个采访,写了三篇文章,看了五场电影,还挺圆满的。遗憾当然也不是没有,身为周刊记者,最为难的当然是深度采访的机会难得——电影节的部分评委和嘉宾出现在了媒体可预约采访名单中,但相比出席的各路大咖,仍然嫌少。尤其是,即便预约成功,也只有群访的机会,几十个记者围着采访对象聊三十分钟,轮到你的对话也许只有一分钟。这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做深度报道?显然是不够的。今年,王家卫导演来当创投单元评委会主席,用他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只能做一分钟的朋友。

电影节的放大效应,相当一部分来自各路媒体的报道。如果不能将来宾关于电影的观点最大化传播,未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等到电影节结束,金爵奖评出了,500多場电影放完了,总还是要剩下点别的什么,才不负组委会办节、记者们跑节的一场辛苦。

同样遗憾的,是金爵奖论坛结束后的提问环节遇到了压缩。今年春节档,一部《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电影节也特意请来《后天》的导演、科幻电影大咖罗兰·艾默里奇交流,同场的还有诺兰的御用特效师。但聊完之后当记者想要提问时却发现,论坛已经宣布散场了。

所以还是要感谢胡歌这样的演员,在日夜忙碌赶场之际依然拨出专访的时间给媒体,细细聊自己的演艺心得,不作套路化的回答,句句发自肺腑。浮躁的行业大环境下,盛产功夫用在电影之外的从业者,少见衷心爱这份工作,热心只为电影的人。好消息是,虽然少,却也不是没有。他们往往不会出现在官方的采访名录之中,挖掘出他们的价值,是记者们的责任。对自己说,明年,要找到更多的他们,而不是忙着去交那些一分钟的朋友。

(记者 阙政)

猜你喜欢

金爵同场胡歌
胡歌
今年,他们执掌“金爵”
胡歌:期待一个更好的自己
金爵赢家
胡须大赛
金爵揭晓,“惊”“喜”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