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
2019-07-04王珍珠
王珍珠,孟 坤
(1.铜川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 铜川 727000;2.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检验科,陕西 铜川 727000)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病后患者的肝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感染者病情会不断加重,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1]。数据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的乙型肝炎发病率有了明显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1]。由于肝脏是人体的不可缺少器官,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因此,及时准确作出诊断,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改善[2]。研究表明,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肝功能损伤的过程中扮演者关键角色,参与了肝功能的损伤进展[2]。常见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等,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各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2015年版)》[3]的纳入与分型标准,分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每组各7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7.82±2.35)岁。慢性乙型肝炎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8.02±2.28)岁。另外纳入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结果显示健康的7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7.31±2.45)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疾病预后情况,分为改善组(104例)与非改善组(46例)。改善组男61例,女4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7.64±2.26)岁。非改善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9.01±2.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标本: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研究对象5 mL静脉血,1500 r/min环境下离心处理15 min,静置10 min后取上层血清放置于抗凝管中,保存在-20 ℃的冰箱内备用。检测方法:(1)IgA、IgG、IgM和总胆红素(TBIL)检测:使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德国罗氏公司生产,型号为P800,同时提供配套试剂,采用血清免疫比浊法测定IgA、IgG、IgM,采用经重氮比色法测定TBIL。(2)凝血酶原的活动度(PTA)检测:使用法国思塔高自动凝血分析仪,提供配套试剂,测定PTA。检测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和操作要求,做好室间质控工作。比较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体检的IgA、IgG、IgM水平。
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2015年版)》[3]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各项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表示显效;各项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或改善,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HBV-DNA下降表示有效;病情进展甚至恶化表示无效。显效和有效纳入改善组,无效纳入非改善组。根据治疗预后情况,比较改善组和非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和TBIL、PTA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在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体检组相互之间差异明显,其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体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TBIL、PTA水平比较
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和TBIL水平低于非改善组,PTA水平高于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注:t1/P1表示健康体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t2/P2表示健康体检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t3/P3表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比较。
表2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TBIL、PTA水平比较
3 讨论
截止目前,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系列特殊免疫反有关[4]。加强对乙型肝炎的防治,重视检测各相关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会导致肝脏细胞内持续存在病毒抗原,使得IgA、IgG、Ig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不断增加,而这些血清免疫球蛋白会同病毒的相应抗原发生结合,形成免疫机制[5]。Daniel等[5]研究认为,相较于健康群体,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IgA、IgG、Ig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比较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体检组(P<0.05),说明乙型肝炎患者IgA、IgG、Ig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病情越严重,其水平也越高。分析原因,慢性肝病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机体各功能发生障碍,特别是肝脏Kupffer细胞功能障碍表现得十分明显,针对自身与外源性抗原产生过多,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并且患者的肝实质被破坏程度越高,免疫球蛋白水平也越高。血清TBIL在机体代谢胆红素的过程中,肝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而乙型肝炎患者因肝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作用减弱,导致TBIL代谢发生障碍,水平会不断提高,并且病情的严重程度越高,TBIL水平也越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IgA、IgG、IgM水平和TBIL、PTA水平的比较中,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存在较大的差异,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和TBIL水平低于非改善组,PTA水平高于非改善组(P<0.05),提示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而言,预后不良时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TBIL仍旧保持在较高水平,PTA水平也难以下降。这与临床相关文献报道相类似,林孟新等[7]研究认为,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的损伤,对于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作用下降,从而导致TBIL过高。凝血功能是肝脏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监测指标。研究表明[8],因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从而使PTA水平降低 。因此,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防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实现降低IgA、IgG、IgM、TBIL水平,提高PTA水平的目标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加强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预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