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自然为师,久之自可通神
——谈创作瓷上鱼画

2019-07-04康平川

景德镇陶瓷 2019年2期
关键词:鱼纹草虫瓷画

/康平川

宋代画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中载:“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曾云巢穷昼夜不厌观草虫,始得其天。

元代王冕编撰的《梅谱》载:“老僧酷爱梅,唯所居方丈室屋边亦植数本。每发花时,辄床据于其下,吟咏终日,人莫能知其意。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曰:“要之画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师传。自临摹家专事粉本,而生气索然矣。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

清代画家唐岱在《绘事发微·游览》中说:“古云画有三品:神也,妙也,能也。而三品之外,更有逸品。……欲到能品者,莫如勤依格法,多自作画。欲到妙品者,莫如多临摹古人,多读绘事之书。欲到神品者,莫如多游多见。而逸品者,亦须多游。寓目最多,用笔反少。取其幽僻境界,意象浓粹者,间一寓之于画,心溯手追,熟后自臻化境,不羁不离之中,别有一种风姿。故欲求神逸兼到,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

笔者从先辈所言中悟得一个道理——以自然为师,久之自可通神。

也曾仔细研读了关于陶器上的鱼纹饰演变过程的描述(以大地湾鱼纹为例):

第一阶段:写实。“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表现得活灵活现。鱼鳍不全,无背、腹鳍。但口、眼、鳃、身、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出现抽象化迹象。“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鳍样样俱全”。

第三阶段:出现图案化迹象。“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既扁且长。龟鳍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

第四阶段:已成为稳定的图案。鱼的“胸、腹、臀鳍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

第五阶段:简约。“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简化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略去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

大地湾鱼纹有两个变化:其一,样式的变化。从最早每件陶器上的纹样各有个性,到后来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固定的非常简约的图案;其二,表现技法的变化。写意取代了写实。这种写意的简约图案,是同一文化的标志,它是先祖们在长期的观察、思考中提炼形成的。

大地湾鱼纹从最初的记写描画,到后来成为一种文化标志,是先民对鱼谛视熟察,始得其天,以成其思。可见,以自然为师,久之自可通神。

鱼纹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起,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从未断流。“新时期时代和先秦早期的鱼纹主要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上,鱼的形象以线条勾勒,造型朴拙简练,具有单线几何形的装饰美感;西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的鱼纹开始刻画鱼的身体细节,鱼鳞鱼鳍已经较为具体细腻;随着时代发展,器物烧造工艺和纹样设计水平不断提升,鱼纹更多地出现在了精美的瓷器上,其鱼纹造型丰满写实,鱼的细节极为细腻传神,富有情趣”。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出现了“文人画”,瓷画大家以国画笔意入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瓷上鱼纹饰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邓碧珊(字辟宇,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景德镇瓷上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任教于鄱阳陶业学堂,1913年来到景德镇。早期绘山水、人物肖像,中年以后专攻粉彩鱼藻,其鱼藻画在继承中国画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纳了日本绘画技法,并把肖像画的细腻传神和山水画的笔墨意趣融入其中,既有山水画的诗情画意,又把鱼的瞬间动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终获得景德镇“鱼王”美誉。

“鱼王”不是轻易得来的。邓碧珊为了能淋漓尽致以鱼的姿态来反映鱼的情态,常常到河边湖旁观鱼、赏鱼,与鱼为伴。鱼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不同气候、情境下的姿态对他来说是烂熟于心。由此,才换得笔下之鱼无不生动传神,活泼逼真。

请大家随笔者一起品读一下邓碧珊的粉彩《鱼藻图》瓷板画。

画面中央有一大鱼。从它的姿态看,仿佛是发现了水中可以捕获的目标,因为它正挺着身躯急速朝目标冲过去。画面下方有两条悠闲自在的小鱼,几簇藻和一些浮萍。不知是大鱼冲击的水波扰动了藻,还是藻中的它物闹出了动静,游在前面的小鱼仿佛被藻中的响动吸引住了,它摆鳍转身,好奇地朝藻那边张望;游在后面的小鱼,却只对眼前的浮萍有兴趣,定睛看着浮萍。

这幅瓷画生活情趣很浓,将鱼儿的生活瞬间描绘得真真切切,体现了画家善于捕捉瞬间动态的高超能力。用笔用色非常独到:在用笔上,精准到每一个细微的部分,包括鱼体上的每一片鳞、每一根鳍条都是那么求真;在用色上,鱼儿那明亮的眼睛、墨黑的脊背、润白的肚腹、闪亮的鳞、透亮的鳍,色泽无不显真。

画中还配写了诗文“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溪荒草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是雷同庄子心。”诗文让我们看出了画的天机——以画鱼为乐,才能画出如此情致幽逸、灵动活泼的鱼;以鱼为师,久之自可通神。

笔者是一位瓷画创作者,鱼纹饰是我作画的主要题材之一。我自悟得“以自然为师,久之自可通神”的道理后,便从未间断走进大自然。为了能画好鱼,我还在家里养鱼,昼夜稍有闲暇便观之、察之、体会之。为了能逼真地表现鱼的质感和肌理,我在彩绘工艺上下了不少功夫。作画时先以釉中珍珠彩彩绘雏形,然后再在釉上斗彩、彩金,营造富贵荣华之境。

猜你喜欢

鱼纹草虫瓷画
草虫小品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半坡彩陶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论鱼纹符号在徽州建筑装饰木雕中的视觉呈现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中国传统鱼纹在平面设计中的启示
王清丽瓷画
辽彩新韵
——林声瓷画作品选
齐白石草虫跃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