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9-07-03王欢王春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社会城市化

王欢 王春霞

摘要:城市化是一个包含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只有4个子系统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湖北省4个维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化是由空间城市化主导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人口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其他维度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影响湖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湖北省不同维度的城市化发展协调程度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未来应当更加注重人口城市化发展,同时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张,以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空间;社会;耦合协调;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K901.3;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9-013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9.03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cess including economy,population,space and social urbaniz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 be realized when four subsystems are coordinate and advance together. Since 2005,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four dimensions of Hube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various dimension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urbaniz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ed by space urbanization. The fact that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has lagged behind other dimensions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Hubei province still has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vent the blind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nomy; space; society; coupling coordination; Hubei provice

中國城市化进程无论从推进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上来说都是空前未有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1],越来越多的人口将集聚在城市中生活。然而,受限于二元制户籍制度,大量农村转移人口难以在城市定居,难以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城市建设重量不重质,盲目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不少城市由于房多人少而成为空置的“鬼城”,半城镇化现象普遍存在[2],粗放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难以继续。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显而易见,中国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量质并重,如何平衡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对于中国城市化水平评价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评价指标上,李明秋等[3]从城市自身发展质量、城市化推进效率和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3个维度对城市化评价体系进行设定;张贡生等[4]认为广义城市化应当包括工业化质量、人口城市化状况、市场化程度、社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50个基础指标的城市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模型上,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化评价领域。如孙平军等[5]对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发现东北地区城市化是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的过程,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张明斗[6]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省区多以经济城市化为主导,中部省区多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导,西部省区多以空间城市化为主导。此外宋建波等[7]、刘艳艳等[8]则分别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测算。就湖北省来说,如孙平军等[9]以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0—2008年湖北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发现湖北省经济城市化增长势头迅猛而人口城市化相对滞后,城市化呈现出粗放增长的特征。

综合已有研究,学术界对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3个维度,然而,这3个维度并不能代表城市化整体发展水平,也不能体现各个维度城市化发展是否协调。城市化应当是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内,包含经济发展、人口转移、规模扩张、社会转变“四维一体”的发展过程,其中经济是动力,人口是行为主体,空间是载体,社会城市化则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10],实际中却鲜少有研究将社会城市化纳入考察维度,且专门针对湖北省城市化发展评价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4个维度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2005年以来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时序演变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以期发现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协调发展规律,进而为推进湖北省城市化全面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基于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城市化是人才、资金、技术等非农产业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空间城市化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数量增加的过程,社会城市化是人口的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符合上述定义,参考曹利军等[11]的研究,同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独立性、代表性、可行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共计14个基础指标对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详见表1。

1.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于2005—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之所以选择2005年作为开始年份,主要是考虑到中部崛起战略开始于2005年,同年武汉城市圈建设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自此湖北省迎来了城市化建设的黄金时期。

进行耦合协调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所有的指标值都处于[0,1],以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比性,除人口密度指标为负向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式中,zij为数据标准化值;xij为数据原始值;i为评价指标序号;j为样本数;min(xi)、max(xi)分别为第i项指标在研究年份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方法有主客观之分,常用的主观赋权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客观赋权方法主要有熵值法、均方差法、变异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均方差法根据数据本身的离散程度进行赋权,具有涵义明确、计算简便的特点,因而选择均方差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详见表1。

1.2  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

耦合是用来评价两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程度的指标。多个系统的耦合模型为:

式中,C为系统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表示系统相关性越强;m为子系统个数,取m=4,i,j=1,2,3…m,且i≠j;Um表示各个子系统的指数化得分。

但是耦合度只能反映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弱程度,不能反映其协调发展水平,而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反映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和所处的发展水平,因此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系统耦合度;T为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數;β1、β2、β3、β4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4个子系统对综合评价的重要程度,令β1=β2=β3=β4=0.25,即认为4个子系统重要性相当。同时为了便于对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2,13],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失调和协调两大类,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评价

各项指标权重确定后,计算2005—2016年湖北省在经济、人口、社会、空间4个维度上城市化得分变化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得分越高表明发展状况越好,得分越低表明发展状况越滞后[14]。

由表3可知,2005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各个维度得分有着较大的差异,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均有所提高,但各个维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来看:首先,空间城市化在绝大部分年份间都处于领先地位,表明湖北省城市化是以城市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整个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空间城市化主导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特点,经济、人口和社会城市化水平未跟上空间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其次,经济和人口城市化在大部分年份处于滞后状态,2008年之前,经济城市化始终处于极度滞后状态,意味着该时期湖北省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但城市规模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体现出来,使得经济城市化发展未能与空间城市化发展相匹配。2008年之后,人口城市化成为极度滞后指标,说明该阶段湖北省城市化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缓慢,人口发展并没有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本。当然,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滞后的状态得到改善,2015年之后,极度滞后的现象消失,尤其是经济城市化发展迅速,开始取代空间城市化,成为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的引擎。

2.2  湖北省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在对湖北省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更准确地定量分析。

运用式(6)、式(7)、式(8)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出2006—2016年湖北省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社会-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湖北省空间城市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人文建设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使两者呈现出较高的耦合协调度。第二,经济-人口城市化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观察期内,湖北省人口城市化得分在绝大部分年份均低于经济城市化,湖北省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故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约为40%,依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所得),同时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年增幅约为2.86%),导致湖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缓慢,影响了其与经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湖北省积极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他们能够自由流动到城市工作,从事二、三产业,并逐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为其转变为非农人口创造了机会,人口-经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也有所提高。第三,经济-社会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人口-社会城市化和人口-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前期较低,后期较高。2008年之前,上述四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2008年之后,随着武汉城市圈新一轮改革政策的实施,湖北省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均有了明显提高,四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并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

由表4还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湖北省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0.233上升到2016年的0.935,年均增幅为14.9%。具体来看,2006年以来湖北省的城市化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9年)为失调波动阶段,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低,整体处于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有略微提高,从中度失调发展到濒临失调;第二阶段(2010—2012年)为协调过渡阶段,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逐渐转变为协调,从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第三阶段(2013—2016年)为协调上升阶段,耦合协调水平高,2014—2016年达到了优质协调,表明近3年来湖北省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系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向着更加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2005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化进程全面快速推进,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改善,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优质协调。当然,本研究仅从纵向上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化各个维度发展水平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各维度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并向着全面协调方向发展,但是从横向层面上,湖北省城市化发展远不及东部省份,其城市化建设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演变和城市化各个维度评价得分情况来看,湖北省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滞后,2008年之前经济城市化处于极度滞后状态,与其他维度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也低,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崛起,湖北省经济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与其他维度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2008年之后,湖北省人口城市化取代经济城市化,成为极度滞后的指标,其与其他维度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也一直处于偏低状态,尤其是经济-人口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明显滞后,拉低了城市化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因而,城市化各个维度间的协调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人口城市化亟待优化。

3.2  政策建议

1)补齐人口城市化短板是关键。湖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是制约城市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改变人口城市化长期滞后的困境,关键在于要留住有能力在城市中生活的常住人口,一方面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农民工落户标准,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农村转移人口掌握一技之长,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产业需求,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2)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张。湖北省空间城市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是以城市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然而其他维度城市化发展未跟上空间城市化发展步伐,不仅不利于城市化整体协调发展,还会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不加节制的城市规模扩张将占用大量耕地,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因此,必须防止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做好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充分考虑中心城市圈与小城镇的衔接,避免“造城运动”。

3)加快经济城市化发展步伐。经济城市化始终是城市化的根本驱动力量。湖北省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还是一个以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省份,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湖北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优势不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湖北省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着力点,通过升级经济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城市化发展,从而驱动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4)堅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城市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建设不可或缺。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们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开展更加丰富的科教文娱活动,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桂江丰,马  力,姜卫平,等.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12,36(3):3-13.

[2] 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4):80-91.

[3] 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4] 张贡生,罗登义.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32-36.

[5]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等.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4):450-457.

[6] 张明斗.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耦合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3):14-20.

[7]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78-87.

[8] 刘艳艳,王少剑.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度[J].人文地理,2015,30(3):64-71.

[9]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等.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0):1172-1179.

[10]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等.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5):63-71.

[11] 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5):80-86.

[12] 孙爱军,吴  钧,刘国光,等.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交通,2007(2):42-46.

[13] 尚雪英.兰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1):100-106,128.

[14] 胡晶晶,倪泽楷.贵州省人口、经济、空间、生活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7):155-161.

收稿日期:2018-11-12

作者简介:王  欢(1993-),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利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电话)13585206683(电子信箱)1272709673@qq.com。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社会城市化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