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匠”素质培养研究

2019-07-03罗莉王立立孙智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培养途径工匠

罗莉 王立立 孙智

摘要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具有深厚的内涵,现中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有创新意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当承担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更要加强自身“工匠”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专业教师“工匠”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3条专业教师“工匠”素质培养途径,以期为加快“工匠”素质的培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素质;必要性;培养途径;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241-02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China is now upgrading itself 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the one of quality.As the main place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kill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for its historical task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s the main bo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have a heart of "craftsman",but also strengthen the "craftsman" quality training.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craftsman" quality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and put forward three ways of "craftsman" quality training for professional teachers,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training of the "craftsman" qua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ociety to train more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raftsman" quality;necessity;training way;professional teacher

十八大以來,为什么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从最高领导到全国人民都在谈论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提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为加速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蓝图,开展“工匠”素质培育、培养新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专业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主阵地,开展工匠精神与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获得实际技术能力的同时收获精神力量。而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拥有工匠之心,更要加强自身“工匠”素质的培养。

1    加强专业教师“工匠”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1    提升“工匠”素质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保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十八世纪中叶工业文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不断证明,强大的制造业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保证,因而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以及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2]。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其中一项即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这支精兵强将的打造者,专业教师“工匠”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

1.2    提升“工匠”素质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和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和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方针,并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重要制度安排。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3]。经过多年实践,我国一些优势明显、办学经验丰富的职业院校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过程中,发挥出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践基地,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块化驱动、企业化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秉承“工匠”之心下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近几年的办学也得到了合作企业及师生的一致好评。

1.3    提升“工匠”素质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纪录片中的8位大国工匠都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支撑下,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实现了自身价值。

技术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具备2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主要指主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另一种是软实力,主要指主体所具有的职业精神。技术人才有了软实力支撑,犹如如虎添翼,更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提升“工匠”素质,将有效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有效拓展其职业生涯空间[4]。

2    专业教师“工匠”素质培养途径

2.1    树立并强化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4]。职业精神是教师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一名教师最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关键在于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教育期望专业教师精神家园丰盈、精神状态饱满,因而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注入支撑[5]。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作为拥有专业技术水准、奋战于各行各业一线的学生们,能始终秉承一颗“工匠”之心并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接受“工匠”精神的滋养,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这份责任责无旁贷。育人则先立己,专业教师更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中,并将其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发挥至极致,唯有如此,方能推己及人,培养出拥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技能新人才。

2.2    提升“工匠”素质,践行“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一名弘扬“工匠”精神的传播者,首先要提升自身“工匠”素质,并付诸于工作的点点滴滴,时刻践行“工匠”精神,使教师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出改进。

2.2.1    提升专业素养,匠心独蕴深挖课程内涵。作为一名耕耘在三尺讲台的“工匠”,专业教师的责任便是专业课程教学。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将“工匠”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与教育中。诚然 “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根植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参与是“工匠”精神深扎于学生心中的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专业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框架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6]。既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实质性收获、在专业技能上有明显提升,又能通过职业素质培育、职业精神熏陶、职业操守养成等使学生培养“工匠”精神[7]。

2.2.2    革新教学模式,精雕细琢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且主要形式,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革新。一是串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核心,消除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不同教学方法的合理调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有效增强了专业教育。二是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化教学。如微课,浓缩于短短数分钟的教学内容能再次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慕课,通过搭建课程共享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完成学习;学习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学习平台可以推送学习资源,方便建立师生互动,有利于解决传统课堂空间和时间受限的问题,同时将学习内容和平台相結合,丰富了学习形式。三是组织兴趣社团,在传统课堂以外的地方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兴趣社团更注重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补充[8]。

2.2.3    深入社会实践,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则是人才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基于企业行业的需求基础之上的,并非闭门造车。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深入社会实践,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所谓“走出去”,即组织去企业、兄弟院校参观实习,取长补短,互相取经。所谓“请进来”,即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帮助教师加深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升行业素养。中国传统工匠第一人、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曾拜多位工匠为师,如木匠、石匠、泥匠,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他明白了我国古代木构的建构方法,如此才让人们领略到我国工匠的大智慧与建筑魅力[9]。

2.3    确立正确的办学导向,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政策

提升专业教师的“工匠”素质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客观上需要协调各种资源的支持。其中,作为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办学导向,建立执行一系列合理健全的制度政策,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为专业教师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能够无忧工作、忘我钻研、潜心雕琢,最终成为高职教育中的能工巧匠显得尤为重要[10],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出推进。一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已有多省逐步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高校可自评发证。高校应适时完善评价标准,以坚持师德导向、突出教学特点、注重科研能力、引导服务社会等层面,合理制定评审标准。合理健全的职称评定制度不应是教师们的束缚,更应是激励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发挥“工匠”精神有力的助推器。二是规划有效的教师发展培训工作。有计划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工匠”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有计划地送教师出去培训、邀请专家来校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11]。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弘扬“工匠”精神。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合作机制,实现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对接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与学校需求相结合、专业实训操作标准对接行业标准。

3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03-06(002).

[2] 薛寒.“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3] 娄权鑫.工匠精神:没有工匠哪来精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44-48.

[4]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5] 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6]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7] 林丽萍.专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纬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9(7):86-88.

[8] 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9] 孙敬.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J].科技文汇,2016(363):93-94.

[10] 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专题研究,2016(16):33-38.

[11] 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语,2016(25):79-81.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培养途径工匠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