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林模式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7-03徐红英陈琳霞陈华

广东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格林因素疾病

徐红英, 陈琳霞, 陈华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老年痴呆是一种以人格、行为改变和记忆、语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人群体常见慢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组织变性及脑萎缩,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均可出现进行性的下降[1-2],不仅影响患者预后,而且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并无老年痴呆的特效治疗方法,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措施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3]。格林模式是一种以多学科视角,从结果着手探讨某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据此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的治疗理念,近年来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干预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4-5]。但是其在老年痴呆的临床治疗中报道较少,本研究就对格林模式运用于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干预中对其认知功能、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我院的老年痴呆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1)年龄65~86岁,平均(68.55±3.80)岁;(2)病程3~8年,平均(4.01±2.05)年;(3)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轻、中度老年痴呆症,并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痴呆为其他原因所致者;(2)同时患有严重心肺系统、肝肾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严重功能者;(3)同时伴有严重躯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表示对研究内容理解。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完善相关检查,给与营养支持等相关对症治疗,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护理干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合理安排饮食;嘱咐患者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并监测患者有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皮肤和口腔护理予以重视,预防各种感染发生;护理期间对患者行动予以密切关注,防止摔伤跌倒意外出现,减少骨折或其他意外伤害发生率。

1.2.2 观察组 采取格林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例数年龄(岁)性别(例)男女病程(年)疾病程度(例)轻度中度对照组5068.39±3.6031193.90±2.573317观察组5069.56±3.8728224.15±2.312822t/2值-1.5470.372-0.5121.051P值0.1250.5420.6100.305

1.2.2.1 前期调查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访谈,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查询。将得到的访谈资料与病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根据资料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影响患者认知功能、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整理分类。经整理分类:(1)影响患者的倾向因素有:患者和家属对老年痴呆症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全面,存在多个疾病误区。患者家属对疾病重视度不足,认为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病,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患者不能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控制,无法自主进行相关康复训练。(2)促成因素: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社会上对老人痴呆症的相关知识宣传不全面,导致患者家庭成员及大众缺乏老年痴呆的疾病认识。(3)强化因素:社会上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社会保障系统、医疗服务系统以及护理服务系统不完善。老年痴呆症的认知康复管理、自我管理的相关科室质量管理体系不全面。

1.2.2.2 实施干预 对以上存在的各个影响因素予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予以干预:(1)倾向因素干预:采取分发宣传手册、开展讲座等方式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老年痴呆症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家属错误的信念和态度予以培训和改正,走出疾病误区。聆听了解患者需求,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均衡饮食,帮助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记忆功能训练、定向功能训练、行为与情感障碍训练以及生活能力训练等多种认知功能训练。(2)促成因素干预:建立由主管护士为指导中心的医护人员队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疾病期护理干预计划以及院后的康复计划。日常生活、认知行为训练与干预:护理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细心和耐心,以温和的态度帮助患者完成进食、洗漱、个人卫生行为以及大小便等各种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每周进行时间为30 min的2次个人训练,1次集体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积极性。行为管理:采取外部按时和环境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的锻炼予以加强,将相应的指示牌和说明牌设置在病区内、房间内,谨慎对兴奋躁动的患者进行处理。将患者的精神症状痴呆行为予以结合,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向行为紊乱的患者予以肢体语言等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躁情绪;向具备攻击性行为的患者的注意力予以分散转移(如情感疗法和场景模拟等方法发);向较严抑郁情绪患者尽可能的引导其参与各种兴趣活动中(如音乐疗法、拼图活动等)。躯体不适的干预:医护人员采取按摩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躯体不适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额户外运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可向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予以止痛药物治疗。(3)强化因素干预:政府应完善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扩大护理院和老年人看护中心,完善医疗体制,对家庭照顾者给与相应的帮助以及指导。建立如微信、QQ群等交流平台让老年痴呆患者能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同时相互鼓励促进。老年人看护中心、护理院以及各级医院相关科室内可建立可行的嘉奖制度,表扬以及奖励治疗期间表现好的患者,并及时指出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督促改正。建立完善的院后随访制度,对患者院后的康复情况予以实施追踪。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1.3.1 认知功能评价 采取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7](MMSE)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MMSE量表包括言语功能、定向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内容,共两项操作和17道问题,总得分为30分,MMSE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强。

1.3.2 自理能力评价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8]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ADL量表包括穿衣、饮食、如厕等14项内容,总得分为100分,ADL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强,ADL得分>20分表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下降。

1.3.3 社交能力评价 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评价量表[9](social 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以及社交技能评价量表[10](social skills checklist,SSC)对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评价。SAFE量表共有19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评分为0~4分,满分为76分,SAFE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差。SSC量表共有12项评价指标,每项评价指标0~2分,满分24分,SSC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社交技能越差。

1.3.4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11]对患者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包括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以及物质条件4个维度,共有20个因子74个条目。所有评分均将粗分按公式换算为百分制,总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3.5 护理满意度 采用“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差”4项评级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干预前升高,ADL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比较 分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SAFE评分以及SSC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FE评分、SS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FE评分、SSC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SAFE评分、SSC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AFE评分以及SSC评分比较 分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3个维度的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满意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01,P=0.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表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老年痴呆以性格、行为改变以及智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人常见精神科疾病,研究指出,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会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丧失[12]。此外,患者语言功能表现异常,颠三倒四,前言不对后语,还会对外界的事物表现出惊恐、孤独无助等的负面情绪,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身边亲人和朋友均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在患病初期表现以沉默寡言表现为主,临床表现不显著,在主要的临床症状在疾病后期才逐渐凸显,因而往往不容易被察觉而忽视,而在被发现时患者的病情已处于迅速恶化的时期[13]。许多临床研究指出[14-15],现有的老年痴呆治疗手段仅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予以一定控制和改善,缓解疾病的进展。若能对老年痴呆患者在治疗期间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疾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予以有效的提高。

格林模式是1970年由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提出的综合运用多种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设计模式,其针对性强,对个体行为转变和信念维持的干预十分重视[16-17]。格林模式通过对患者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并把影响患者行为发生的因素分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以及强化因素三部分,从而根据该基础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促使其改变原本不健康的行为[18-19]。目前格林模式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干预模式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护理干预效果[20]。

在本研究中,根据格林模式的社会评估理论,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并采用流行病学及行为环境诊断的理论查阅患者病案资料,分析患者疾病行为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前期的调查对影响患者疾病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以及强化因素等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倾向因素,通过分发宣传手册、开展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进行面对面的问题咨询以及指导服务,从而有效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改变了家属及社会对老年痴呆的疾病态度,并提高了人群的健康素养。针对促成因素,通过向患者和家属制定针对性的疾病期护理干预计划以及院后的康复计划,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监督和及时反馈,护理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帮助其独立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认知。针对强化因素,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支持完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相关医疗服务系统,同时建立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以及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平台,强化了健康教育力度,促进患者正性行为的产生和维持,有效地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予以改善。本研究中,采取格林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MMSE评分、ADL评分、SAFE评分、SSC评分以及心理健康、躯体健康以及社会功能3个生活质量维度的评分均显著优于仅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格林模式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和改善途径予以全面了解,坚持该模式的治疗能够全面的对病情予以改善。

综上所述,采用格林模式理论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

猜你喜欢

格林因素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麻辣老师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我喜欢小狼格林
解石三大因素
绿毛怪格林奇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格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