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源砷输入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

2019-07-03刘云根赵立君徐鸣洲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点位外源沉积物

赵 蓉 刘云根,2 王 妍 赵立君 任 伟 徐鸣洲

( 1.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云南 昆明 650233;2. 西南林业大学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33;3. 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云南 昆明 650233)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为高原断陷湖泊。湖滨湿地是陆地和湖泊水体的过渡带和缓冲区,高原湖滨湿地因水位涨落频繁、微区域环境因子变化显著、物种多样性高、外源污染拦截效果好等特征,植物的吸收、沉积物吸附和生物转化提供场所[1-2]。影响土壤中磷(P)形态转化的因素研究较多,包括环境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含砷(As)的种类、共存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等[3-4]。pH决定溶液中As的存在形式,吸附剂表面的羟基解离及表面电荷;磷酸盐的存在对土壤As吸附有负作用,它能置换土壤中吸附的As[5-6];土壤有机质通过表面络合、离子交换和表面沉淀增加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7]。然而,目前研究多关注土壤体系,对于氧化还原条件频繁变化,P浓度、pH、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的湖滨湿地沉积物,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中P形态转化趋势可能与其他区域的土壤呈现完全不同的特性,相应的As形态转化及释放程度可能不同,目前研究开展尚少。

2008年阳宗海As污染事件爆发,峰值达到0.112 mg/L,经过治理后低于0.05 mg/L,但湖泊沉积物As含量高达150 mg/kg,远超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8]。阳宗海曾发生富营养化,关注面临富营养化及As污染双重风险的高原湖滨湿地沉积物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本研究以云南阳宗海As污染湖滨湿地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不同浓度外源As输入,不同实验时间后沉积物对As的吸附、P的释放及P形态转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外源As输入带来的湖滨湿地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阳宗海湖滨湿地南岸的典型区域(102°59′8″E,24°51′45″N)为采样点,利用有机玻璃柱状沉积物采样器采集沉积物样品。将沉积物样品充分混合后自然风干,挑出野草、石块等杂物,研碎过2 mm筛。

1.2 实验方法

实验设置As溶液浓度为0.00、0.01、0.05、0.10、0.25、0.50、1.00 mg/L。选用 350 mL加盖玻璃瓶,每个样品瓶中称取8 g沉积物,加入320 mL不同浓度的As溶液,每个浓度3个重复。充分混合并且一直处于泥水混合状态置于旋转混合器,混合时间分为短期(1、2、4、10、24、48、72 h)和长期(7、15、30 d),在拟定的时间点采集样品,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层清液测定水体P浓度和溶解态As浓度,去上清液经冷冻干燥后测沉积物样品中As和P总量及形态的含量。

粒度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马尔文公司,英国)测定;用PHS-3C酸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测定pH;氧化还原电位(Eh)、溶解氧、电导率采用HQ40D哈希水质分析仪(苏州中昂仪器,中国)测定;沉积物P形态采用SMT[9]连续提取方法,包括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铝盐(Al-P)、磷酸铁盐(Fe-P)、闭蓄态磷(O-P)、磷酸十钙(Ca10-P),上覆水 P浓度、沉积物中总磷(TP)及各P形态的含量均采用AF810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中国)测定;As形态采用BCR[10]连续提取法,包括弱酸提取态As(F1)、可还原态As(F2)、可氧化态As(F3)、残余态As(F4);上覆水As浓度、沉积物中总As及各形态As的含量均则采用AF810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仪(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中国)测定。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1.3 数据分析

按公式(1)~(5),采用Sigmaplot 10.0对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拟合,SPSS 21.0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式中:Qe(mg/kg)为吸附平衡时固相As的吸附量;C0(mg/L)为起始As浓度;Ce(mg/L)为吸附平衡时液相As的浓度;V(mL)为溶液体积;m(mg)为沉积物质量;公式(2)为Freundlich吸附模型,KF为吸附系数,n为非线性指数;公式(3)为Langmuir吸附模型,A(mg/L)为半饱和常数;η为吸附效率;Kd(L/kg)为固水分配系数。

表 1 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Tabl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As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由表2可知,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显示n<1,说明沉积物高能吸附点位较多,吸附的非线性较强,As先进行化学吸附,再进行物理吸附。A越大则吸附越弱,说明此时虽然吸附点位总数很多,随着水相中As浓度的增大,As的吸附量增加幅度逐渐降低,即吸附率下降。

表 2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参数Table 2 Fitting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

由图1可知,当外源As浓度为0~0.1 mg/L时,沉积物吸附As的效率为95.93%~98.94%,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表示在这个阶段沉积物吸附As速度加快;当外源As浓度在0.25~1 mg/L时,吸附效率均值为98.67%±0.30%,变化量较小。在1~72 h,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效率为96.96%~99.04%,吸附速度加快。外源As浓度为0~0.1 mg/L时,Kd为 899.3~5 217.9 L/kg,这个阶段As的吸附逐渐加快,沉积物中As的含量在增加;当外源As浓度为0.25~1.00 mg/L时,Kd为6 217.9~3 391.9 L/kg,此时As的吸附变慢。As的吸附效率随着外源As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外源As浓度增大到0.25 mg/L时,吸附效率变化较小,与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所反映出的现象一致,在吸附刚刚开始时,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较多,吸附效率增大,随着外源As浓度的逐渐增大,吸附点位被占据,使吸附效率的增幅变小,最终达到平衡。

图 1 外源As输入沉积物的As的吸附效率和固水分配系数Fig. 1 Adsorption efficiency and solid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of As in the input sediment of exogenous As

2.2 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外源As的浓度升高沉积物P的释放量0.051~0.078 mg/L,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外源As浓度为0.25 mg/L时,沉积物中P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0.092 mg/L。实验时间为1~10 h时,随着外源As浓度的增加,沉积物P的释放量均值为0.043 mg/L,低于地表水质量环境标准Ⅲ类水标准(0.05 mg/L);实验时间为24~72 h时,沉积物P的释放量均值为0.065 mg/L,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超过了地表水质量环境标准Ⅲ类水标准,各浓度梯度的P溶出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实验时间为7~30 d时,沉积物对水体中释放As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外源As浓度对P释放的影响较小。

图 2 不同实验时间下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P释放影响Fig. 2 Effects of exogenous As input on P release of sediment with different test times

2.3 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P形态转化的影响

由图3可知,Ca2-P随外源As浓度升高和实验时间的延长,变化量为10.21~13.52 mg/kg;Ca8-P随外源A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实验时间为7 d时,含量变化为8.73~8.90 mg/kg,15 d时为 22.67~38.27 mg/kg,30 d时为 3.83~10.88 mg/kg,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含量变化量为3%~7%;Al-P含量随外源As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变化量较小;Fe-P的含量随外源As浓度增加而减少,含量减少2%~5%,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O-P的变化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和As浓度的变化量较小,Ca10-P随As浓度的增加变化量较小,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图 3 不同实验时间下外源As浓度对沉积物中P形态的影响Fig. 3 Effects of exogenous As concentration on P form in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test times

3 结论与讨论

沉积物As吸附的点位包括高能和低能吸附点位或区域,在高能吸附区,结合能常数较高,As酸根离子主要进行化学吸附;在低能吸附区,结合能常数较低,则以物理吸附吸持在沉积物表面[10]。As浓度低时吸附速率较快,低浓度的As很快进入亲和力较低的吸附位点上,此时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随着As浓度的增加,As离子进入亲和力较高的高能吸附位点,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速率减缓,结果与Rauret等[11]、金赞芳等[12]研究结果一致。低浓度下As先与沉积物的高能吸附点位结合,吸附饱和后,再与低能吸附点位结合,这与缪鑫等[13]研究结果一致。

外源As输入对沉积物P的释放有较多研究,低浓度As输入就能引起沉积物P的释放。P和As具有相似的电子层结构,均能形成相似的含氧阴离子即磷酸根(PO43-)和砷酸根(AsO43-),两者在沉积物表面会产生竞争吸附作用,外源As进入沉积物导致P释放,沉积物重新作为P源,向水体中释放P[14]。影响沉积物P释放的因素较多,当水体的水动力、pH值、氧化还原条件、竞争离子[15]、有机质含量[16]以及本土微生物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沉积物中P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致使其重新被释放至水体,沉积物又可以成为水体P污染的发生源[17-18]。对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对沉积物释放P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外源As的输入能增加沉积物P的活性,增大环境风险。沉积物中的P最先形成Ca2-P,进一步水解后形成Ca8-P,当Ca2-P减少时Ca8-P也可能会向Ca2-P转化,这些组分是易被植物吸取的有效P[19]。Fe-P和Al-P一般认为是生物可利用的P[20],Al-P是与铝氧化物和铝土矿物结合的P,一般情况下的铝氧化物对P是长久性吸附,较为稳定[21],Ca10-P主要是碳酸盐类吸附的P,钙结合态与正P酸根结合形成沉淀[22]。在外源As输入沉积物后能够改变沉积物中P形态的含量,As和P在沉积物上为竞争关系。Ca2-P随外源As浓度升高和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a8-P随外源A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源As进入沉积物,与Ca的矿物可与As形成共沉淀[23-24],导致活性态的P含量降低;O-P能够长期存在,因而不被生物利用,主要因为P被Fe2O3胶膜包裹,其中包括了部分Al-P和Ca-P,当As被沉积物吸附后,被Fe2O3包裹在颗粒表面上,所以土壤中Fe、Al的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是As的主要吸附剂[25]。外源As的浓度、实验体系的物理指标与沉积物P各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Ca2-P和Fe-P与As的浓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43,0.916,与Al-P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76。沉积物Ca8-P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29,Ca8-P与E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93;Fe-P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21,Fe-P与Eh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57。沉积物的P形态与电导率和溶解氧的相关性较低。

当外源As浓度为0~1 mg/L时,沉积物吸附As的效率呈现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较多,吸附效率增大,随着As浓度的逐渐增大,吸附点位被占据,使吸附效率的增幅变小,最终达到平衡。随着外源As的浓度升高沉积物P的释放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外源As浓度为0.25 mg/L时,沉积物中P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0.092 mg/L。实验时间为7 ~30 d时,沉积物对水体中释放的As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外源As浓度对P释放的影响较小。对沉积物P释放随外源A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沉积物中P的释放可能导致湖泊水体面临As和P的双重污染风险。外源As的输入会导致沉积物P形态非活性态P向活性态P转化,增加P的生物有效性。Ca2-P和Ca8-P的含量随外源As浓度升高和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Al-P和Fe-P含量随外源As浓度的增加和实验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O-P的变化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和As浓度增加变化量较小,Ca10-P随As浓度的增加的变化量较小,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猜你喜欢

点位外源沉积物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沉积物源分析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舱沉积物的分散处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外源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室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基于结构光视觉的钻孔点位法矢检测技术研究
月球高纬度地区发现赤铁矿沉积物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火棘种子萌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