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视域下的“被XX”结构

2019-07-02杨小龙王天翼

外国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命题语境汉语

杨小龙 王天翼

(1.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重庆 400031)

0 引言

当前的汉语新闻报道和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被”字句:被自杀、被自愿、被小康等。与一般的“被”字句不同的是,“被”字后多是不及物动词,甚至是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如下例:

(1)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抚顺晚报》,2009-08-03,第9版)

此结构一经出现便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界重点讨论了新兴“被”字句的内部语义及其特殊的句法生成机制(王寅,2011;黄正德 等,2014)。但是,我们不禁会问,新兴“被XX”结构真的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吗?这种结构与普通“被”字句的关联性在哪里?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新兴的“被XX”结构与普通“被”字句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表征形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本文提出“被”自身具有概念义和程序义。“被”的概念义表现在其连接的论元之间的强影响关系;程序义表示“被”引导了一个后向的推理过程。普通“被”字句和新兴“被XX”的区别在于语用推理,并通过语用算子固化于语义表达式中。“被XX”的分析表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因素之间的互动对于语言单位的理解和生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新句法结构的形成不是一个突发过程,而是一个依赖于句法、语义和语用互动的过程。

2 文献回顾

众所周知,汉语的“被”字结构从产生到发展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且还受到外来语法的影响(王力,2006)。在此基础上,汉语的“被”字结构一般用于表达不幸以及受事者受到影响的语用意义(Li et al.,1981;Chappell,1986)。当下,对“被”的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动词分析、介词分析和双功能(the dual function)分析。

Hashimoto(1969)提出汉语的“被”是一个动词。Hashimoto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汉语“被”后可以跟一个谓语或小句做补足语(complement),即“被”后可以跟一个缺少宾语的名物句(nominalized clause)。但是,将“被”分析为动词将会面临一大问题:动词可以加体标记,如“过”,但“被”则不可以,如“*他被了/过老师骂”。

基于英语的被动句,Li & Thompson(1981)认为汉语中“被”的作用类似于英语中的介词“by”。这种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好地解释汉语中的长被字句。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汉语中还存在短被字句,如“张三被打了。”因此,将“被”分析为介词不能够完全解释汉语的“被”字句。

Shi(1997)认为汉语中“被”具有双重功能:在施事论元出现的情况下,“被”是介词(被+施事NP是VP嫁接语);在其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被”是一个被动标记(passive marker)。邓思颖(2008)对此观点提出质疑:众所周知,嫁接语是可选(optional)成分,即可以在长被字句中隐现,但有些“被+NP”则不能删除,如“张三被李四在大家面前骂了一顿”。可以看出,如今对“被”的分和定位依然存在分歧,这一分歧将直接导致不能对普通“被”字句和最近新兴“被XX”提供统一的解释框架。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被”字句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彭咏梅和甘于恩(2009)指出,“被XX”结构最先用于不及物动词“被自杀”。之后,在网络环境中,“被XX”成为一种能产性非常高的结构,先后出现了“被和谐”“被就业”和“被增长”等用法。普通“被”字句的主语一般为受事,谓语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如“一名随行记者被打”《文汇报》,2005-06-17),而“被XX”格式中的主语则不一定是直接的受事,谓语甚至可以是形容词或名词,如例(1)。

黄正德和柳娜(2014)从句法角度提出,“被XX”结构不是一个将不及物被动化的特殊句法结构,而是隐含了使动、意动或施动成分的轻动词结构。这种结构中隐含的轻动词是被动化的目标地,而非XX本身。从语义上来说,此结构大致分为两类:被+名词或形容词往往包含“被认为”和“被当成”含义,被+动词则通常含有“被胁迫”和“被执行”的含义。黄正德和柳娜(2014:228-229)认为汉语被动句的生成需要在主动句之上冠以动词“被”和主语。他们的分析比较明确地刻画了“被XX”结构的内部语义,但是却忽略了此类结构的另一层“与事实情况不符”的含义,此结构表示的含义往往与事实相反。同时,新兴“被XX”类似于传统的短被动句,即施动者往往不出现,但是在真实语料中,施动者依然可以出现,如下例:

(2)经济被楼市繁荣了,学生被学校就业了。(强国论坛,2009-07-28)

更重要的是,“被XX”结构表达的含义往往与真实语境不符。

以上分析表明,当下对新兴“被XX”结构分析的症结出现在:(1)对“被”的分析和定位;(2)新兴“被XX”结构是否是一个特殊句法结构?它与普通“被”字句的关联和区别在哪?基于这两个具体问题,我们将运用关联理论的概念义和程序义分析“被”,并进一步阐释在语境中出现的“被XX”结构。

3 关联:概念义和程序义(procedural meaning)

关联理论(以下简称为RT)(Sperber et al.,1986/1995)主张话语理解必须基于人类基本的认知原则。RT认为交际中话语的理解既包含解码过程也涉及语用推理,即交际中话语的理解是解码与推理过程的混合体。RT的目标在于解释人类对于关联期待的认知特性,以及人们如何运用认知的关联期待解释实际话语。因此,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单位的语义就成为激活认知期待的重要因素。

3.1 概念义和程序义

语言单位语义的基本问题在于:所有单位的意义是否都属于同一类型(Wilson,2011)。Blakemore(1987)率先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区分了概念义和程序义,认为语言单位的意义可以大体分为这两种。概念义主要指实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包含的百科知识,程序义则是“通过限制理解的推理阶段而减少获得预期释义(the intended interpretation)的假设空间(the hypothesis space)”(Wilson et al., 1993:21),即通过缩小语用推理寻找空间来获得话语的含义。在日常交际中,话语连接词(如and, because等)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并引导推理过程。这类词不编码概念,而只是为推导出语境中的含义提供指引,如英语中的“huh”和“alas”可以为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的命题态度提供线索。

此类区分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探索语言单位意义的分类,第二阶段将概念义和程序义融合在一起分析语言单位。在第一阶段,Wilson & Sperber(1993)提出代词具有程序义。日常交际中,代词具有指示用法,需要回指之前语境中出现的具体语义值,进而帮助交际者理解话语含义。随着这一想法的扩展,表达类(expressive)语言手段(感叹词、韵律甚至是面部表情)都被划入到程序义范围之内(参见Wharton,2003/2009; Wilson et al., 2006; Blakemore,2011)。与话语标记不同,此类语言手段激活了人们回溯情感状态的表征。

第二阶段研究始于Fraser(2006)的疑问,他质疑是否有必要严格区分概念义和程序义。Wilson(2011)提出,日常交际中表述概念义的语言单位也包含程序义,用以发起(initiate)构建特设概念的过程。此观点打破了之前区分概念义和程序义的界限,认为语言单位都包含概念义和程序义。处理信息不仅包含创造、储存和回溯概念表征,还包含操纵概念表征。举例来说,汉语的“门”具有明显的概念义,但也具有程序义,如:

(3)a.张三把门刷成了黑色。(DOOR1= solid panel)

b.张三从后门走出了教学楼。 (DOOR2= space to go in and out)

“门”不仅具有明确的概念义,同时这些概念义也为我们构建特设概念提供了基础,如“升官无门”。“升官无门”需要利用“门”在(3b)中的概念构建一个特设概念,表示没有渠道。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总结,像“门”之类的概念义需要包含至少三种信息:逻辑条目、百科条目和词汇条目:

然而,通常所说的连接词,如英语中的“and”却没有百科信息,我们又该如何描述其概念义呢?Moeschler(2016)认为关系信息属于概念义,我们可以用关系条目(relation entry)来替代百科条目:

需要注意的是,“and”连接的是命题信息,即将命题信息作为论元。在此基础上,Moeschler(2016)进一步指出连词的程序义在于其引导的推理路径,即方向性推理(Directional inference)。举例来说,“and”和“because”都可以表示原因,但一般来说两者所表示的方向性推理是相反的,如:

(4)a. Mary pushed John and he fell.

b. Mary came home because she still lovesher husband.

“and”和“because”连接的是两个命题信息,我们将其标记为P和Q:“and”引导的推理路径是Q→P(forward inference: fI),而“because”引导的推理路径是P→Q(backward inference: bI)。

3.2 MDI模型

RT认为人类具有自主的句法模块,并负责构建句子的表层形式和相应的逻辑形式。Sperber & Wilson(1995)在分析信息结构时,就使用了递增性概念来表征信息构建,并希望听话人能够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话含义。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表明概念义和程序义在语境中的互动效应,Moeschler(2002)提出了MDI(Model of Directional Inference)模型。MDI模型主要基于语言单位都内涵推理路径的程序义,并按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具体操作:

原则A:语境信息强于语言信息(linguistic information);

原则B:程序信息强于概念信息;

原则C:命题程序信息强于非命题程序信息。(Moeschler,2016: 129)

具体来说,这三条原则表示:(1)语境信息总是具有主导性;(2)当程序信息和概念信息发生冲突时,程序信息具有主导性(时态信息要强于谓词信息);(3)当程序信息内部发生冲突时,命题信息要强于时态信息(连接词提供的信息要强于时态提供的信息)。

Moeschler(2002)进一步认为语言单位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逻辑层面(Logic form: LF)和命题层面(Propositional form: PF)。LF是概念集合;语境信息、程序信息和LF的互动产生PF(Moeschler, 2002)[注]Moeschler (2002)指出:(1) 语言机制(linguistic device)生成结构表征,包含程序和时间特征;(2)概念和程序信息生成LF;(3)语境假设在语用阶段形成。程序义此时将语言意义和语境信息进行互动推理;(4) 一旦信息完成推理和计算,我们将获得PF。。因此,在MDI推理模型的关照下,一个句子表达的意义可以用下图表示[注]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 结构表征; directional inferences:方向性推理。:

图1 句子结构表现的生成机制

语言生成机制首先生成句子结构表征,并按照其所表示概念形成LF; 在MDI关照下,我们最终获得一个语句的PF。此图中,α、β和δ分别代表占据不同节点语言单位的程序义,即方向性推理。

4 “被”的程序义和概念义

第二节的分析表明,对于“被”的定位和分析依然还不清晰,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对两种“被”字句提供统一的解释框架。基于关联理论对概念义和程序义的刻画,本文认为“被”是一个语态小品词(voice particle),用以标记论元遭受到了动词所表达事件的影响,并在语用上产生了被动解读(Wu,2011; Cann et al., 2011)[注]根据跨语言事实,Klaiman(1991)将语态(voice)分为三类:派生语态、基本语态和语用语态。语用语态指句子中的论元成分获得的语用突显。从类型学视角来说,汉语的被动态属于语用语态(详见Wu,2011)。。通常认为,“被”之前往往是受事(patient)论元。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其之前的论元也可以是历事(experiencer),如下例:

(5)a.警察看见了王五。

b.王五被警察看见了。

(6a)和(6b)都描述了同一个事件。但是(6a)只是单纯描述了一个事件,其中王五为历事,而警察为施事。(6b)不是(6a)的被动形式,而是表示前置的历事“王五”受到了后面的事件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6b)解读为:存在一个事件,警察是施事,王五是历事并受到了此事件的影响。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方位词和间接宾语也可以前置到“被”前, 如“墙上被孩子画了一只天鹅。”此例表明,方位词“墙上”受到了后面事件的影响。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被”所表达的“遭受”义需要推理的介入,如“山坡上被村民养了很多只羊”。这种遭受义需要一定的语境知识介入,如退牧还林政策。将“被”看作语法词还可以进一步解释汉语中的带保留宾语(retained object)的被字句,如“王五被李四害死了爹”。虽然此句中“爹”依然处于其原来的宾语位置,但此句主要表示“王五”遭受到了后面事件的影响。

作为一个语态小品词,我们很容易将上节中提到的程序义与其联系起来,即“被”激活了人类认知系统的推理过程。那么“被”是否具有概念义呢?根据之前的分析,语言单位都包含概念义和程序义。根据“被”的日常用法,我们将其概念义描绘如下:

首先,“被”将命题信息(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作为论元。如前文所示,“被”往往表示前面的成分受到后面事件的影响,因此“被”的逻辑条目(logical entry)包含两个变量:x和y。其中一个变量是命题信息。AFFECTstrong表示“被”之前的语言成分遭受到后面事件的影响[注]张伯江(2001)指出汉语中“被”字句和“把”字句蕴含强影响性。受篇幅限制,本文只探讨“被”字句的强影响性,其与“把”字句的共性和差异,详见张伯江(2001)。。在此基础上,“被”的程序义表现在激活了人类的后向推理[注]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说的后向推理不同于逆向推理。后向推理的作用是引导交际者将获得的命题信息与语境信息进行匹配。,引导交际者回溯之前发生的事件,用BI表示。概念义另一个特征INCLUSION表现在:普通“被”字句往往蕴涵(entailment)了一个事件,如“张三被李四打了”蕴涵了一个事件“李四打了张三”。

5 “被XX”结构

上一节中,我们刻画了现代汉语中“被”的概念义和程序义。下面,我们将运用“被”的概念义和程序义,并结合MDI推理模型解释新兴的“被XX”结构和普通“被”字句的关联与区别。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普通“被”字句和“被XX”结构之间的异同,我们将其按照图(1)方式进行刻画[注]根据Hole (2006)的假设,汉语“被”字句中存在一个“受影响”(Aff)中心语(参见曹道根,2011)。。需要强调的是,图(3)中的结构表征(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是按照Philips(2003)提出的线性序列进行刻画。线性序列是研究语言问题的基本。“句法结构是递增性构建的,严格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a strict left-to-right order )”(Phillips, 2003:37)。据此,句子的生成和理解都是按照线性序列进行。按照从左至右顺序,原先的句法结构会在构建过程中被破坏。如图(2)所示,一开始成分A和B构成一个结构[AB]。随着C的加入,原先的结构[AB]遭到破坏,形成了新的结构[BC]:

图2 句子的生成和理解

图(3)表示,按照线性序列,普通“被”字句和新兴“被XX”的结构表征是一致的。由此,两者也就具有了相同的逻辑表征Aff(DP,VP) 。其中,DP表示居前的论元,VP表示后面表征的事件, Aff表示“被”的概念义(居前论元受到后面事件影响),进而通过方向性推理获得两种结构的命题意义。

通常情况下, 普通“被”字句中“被”具有叙实性,蕴涵了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且此事件不能被否定(我们一般不能说“张三被李四打了,其实没打”)。这一叙实性的本质在于“被”的程序义,即方向性推理。当人们使用“被”时,往往要将逻辑层面信息与语境信息进行匹配。根据MDI模型中包含的推理原则:只有命题信息与语境信息匹配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被”字句,并最终获得了一个叙实性表述。与其不同的是,新兴“被XX”结构则可以后接否定成分,如“学生被就业了,其实没有就业”或“他被自杀了,其实没自杀”。根据MDI模型,此结构看似违反了推理原则。语境信息和命题信息不匹配,我们就无法使用“被”。实际上,“被XX”中的“被”也同样具有叙实性,蕴涵了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且此事件不能被否定。“学生被就业了”中蕴涵了一个“学校用强制或虚假等手段让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的事件,此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一般不能否定。那么,“学生被就业了,其实没有就业”中否定的是什么成分呢?

图3 “被××”结构的生成机制

如前所述,“被”的概念义中包含一个关系项: P AFFCTstrongX。AFFECTstrong表示强影响性。事件结束后,受影响的成分一定经历了某种状态的变化。张伯江(2001)认为,这一点在“被”字句里是强制性的。他进一步指出当表示事件不对受事产生影响时,一般不使用“被”,如“*蓝天被我看见了”。另一个证据在于,用于“被”字句中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因为“光杆动词表示无界(unbounded)行为,无变化性可言;动词后面带上表示结果意义的词句,才能表达事件所带来的状态变化”(张伯江,2001:520)。举例来说,“酒被他喝了”一句中往往包含喝掉了特定量的酒(如一杯、一瓶或一坛子),即酒的量受到后面事件的影响发生了状态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被”程序义不仅包含一个后向推理,还包含一个前推理,即推理出另一则信息CAUSE X BECOME Y。这一则信息表示受到事件影响而发生了状态变化。在“被”字句中,表示状态变化的信息需要通过推理获得,属于PF范围。据此,“被”字句所表达的PF可以表述为:P AFFCTstrongX^ CAUSE X BECOME Y。

受到MDI模型的制约,语境信息和命题信息要相互验证。普通“被”字句中表示状态变化的信息与语境信息相匹配后获得了一个算子制约,即CERTAIN,表示状态变化是肯定的:P AFFCTstrongX^ CERTAIN(CAUSE X BECOME Y)。因此,普通“被”字句表达的语义包含了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不可以被否定。与普通“被”字句不同的是,“被XX”结构可以后接否定小句。我们认为,“被XX”结构中否定的不是P AFFCTstrongX信息部分,而是否定了状态发生变化的信息部分。交际者在语境中获得命题信息时,往往需要通过后向推理将其与语境信息进行匹配,即按照MDI模型原则进行语用推理。如果命题信息与语境信息不匹配,那么此句表述则为假。“被XX”结构所表述的状态变化信息往往跟真实语境中的事实不符[注]例(2)中的例句“经济被楼市繁荣了”说明“被XX”结构中表明的状态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用算子POSSIBLE表示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获得了一个算子制约,即POSSIBLE。因此,“被XX”传递的语义表述为:P AFFCTstrongX^ POSSIBLE(CAUSE X BECOME Y)。POSSBILE是表示可能性的算子,表示其状态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没有发生改变。在“被XX”结构中,可以加入否定小句来否定其状态发生了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被”字句和新兴“被XX”结构中“被”都具有叙实性(蕴涵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且此事件往往不可以被否定。两个结构的不同点在于语用推理:普通“被”字句所蕴含的状态变化信息与语境信息相符,而新兴“被XX”结构中所蕴含的状态变化信息往往与语境信息不相符。

6 结语

汉语中的“被”是一个语态小品词,用于标记前面的论元受到某事件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状态变化。普通“被”字句和新兴的“被XX”结构具有相同的内部事件结构和句法实现形式。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被”同时具有概念义和程序义。“被”的程序义表示一个向后的推理过程,即所获得命题义要与语境信息进行匹配。按照基于关联理论提出的MDI推理模型,当所获得的命题义与语境信息相匹配时,“被”字结构可以得以表达,并可以用语用算子CERTAIN或POSSIBLE进行表征。普通“被”字句和新兴“被XX”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被”字句所蕴含的状态改变信息不可以被否定,而“被XX”结构所蕴含的状态改变信息则可以被否定。也就是说,两类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没有明确区别,造成两者理解上差别的本质在于语用推理。人们通过语用推理将两者传达的意义固化,通过相应的语用算子约束其语义表达,传递了两个不同的含义。

猜你喜欢

命题语境汉语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