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个故事讲了8个版本

2019-07-02张华少年商学院创始人

妈妈宝宝 2019年6期
关键词:皮球院子影响力

文/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我觉得,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伴他们,这是常识。但陪伴只是开始,怎样陪伴才是问题的重点。如果只是让孩子玩,而大人在一旁玩手机,这种陪伴没什么意义,甚至是有负面作用的。

皮球和扫把的故事

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举儿子2岁时候的一个例子吧。

有一天,儿子在院子里玩球。我也过来“凑热闹”。我把他的红色皮球不小心抛到了二楼屋檐上,儿子“啊”了一声。我对他说:“球和咱们捉迷藏呢,咱们找它去!”并顺手拿了一个扫把,带儿子上到二楼,打开窗户,用扫把将球从屋檐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里了,我顺手也把扫把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我们回到院子里后,我随口对儿子说:“扫把找到皮球后好开心,跟着皮球就跳了下去。”

结果小家伙若有所思,说,“爸爸再讲一遍。”

我把刚刚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给儿子讲成一个完整故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它们玩捉迷藏,皮球很调皮,飞到楼上了,扫把决定上楼找皮球……”

“我还要听。爸爸还要讲皮球和扫把的故事。”儿子说。

“好的。”我说。但我没有重复刚才的故事。而是将皮球和扫把的关系变了一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是扫把惹皮球生气了,皮球就飞走了,扫把不愿意失去朋友,就上楼去找,找到了皮球,并追着向它道歉……”

“我还要听。”儿子不依不饶,他觉得有趣。

“皮球喜欢旅行,因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鲜的人、新鲜的事。它和扫把认识之后,继续出发,飞到楼上去了。扫把说,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会飞,就走楼梯去找皮球,希望成为皮球的同伴……”

“我还要听……”

就这样,同一个场景的皮球和扫把的故事,我一口气讲了7个不同版本。而且,一开始我只用讲,后来我们干脆在院子里表演起来——我们俩一个是皮球一个是扫把。一个小时后,我口干舌燥,我最怕再听到儿子讲四个字——我还要听。

“我还要听。”

我真的要晕了!

“可以,但是这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我必须专制起来,不能再让儿子无限制地“纠缠下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绞尽脑汁,连蹦带跳,很累,但内心充盈,非常享受这样一种过程。

爸爸的“边际影响力”更大

那个时候,我还在媒体工作,自由时间还挺多。再到后来,我选择创业,心灵上自由了,陪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才意识到,所谓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之道,真的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命题。

我并没有列什么“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只是对自己说,尽可能——哪怕见缝插针——多陪孩子,并且像过去一样,一旦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影响他自我思考和玩乐的前提下,多和他做一些富有创造力、引发开放性思考的互动和游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妈妈的陪伴时间要更多一些,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妈妈,“边际影响力”要更大一些。所谓“边际影响力”是借用经济学上“边际效应”的概念,指每多和孩子接触一次,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的大小。

为什么呢?你一想便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拥有更多的权力。于孩子而言,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妈妈的权力更大,那么他受爸爸的影响会很大,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

这样一来,关于爸爸陪伴孩子,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一种情形是,你陪他的时间虽然多,但可能方法失当,那么对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会更大;另一种情形是,你陪孩子的时间尽管可能没那么多,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影响”或“效应”。

我认为,正是因为“如何陪伴孩子”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科学,才显得有趣。它让我们从哪怕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么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学习做父母。这是孩子给我们的机会,而非甩给我们的任务。

猜你喜欢

皮球院子影响力
孪生院子民宿
再见,童年的院子
拍皮球
天才影响力
厦门院子
厦门院子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拍皮球
我错了(二)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