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研究

2019-07-01马春波龙献忠陈来

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领导双一流特征

马春波 龙献忠 陈来

摘要:  对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1 317名校领导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男性,54岁左右,长期在高校工作,任现职4.5年,在国内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正副校長一般为理工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正副书记一般毕业于工学、管理学、法学中某一专业。结合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双一流”高校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建议:运用多种遴选方式,扩大选人视野;适度放宽任职年龄和任期限制;注重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争取外部资源能力;注意遴选女性成员。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校领导;特征;遴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3-0116-06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校领导群体是“双一流”建设最核心的领导团队,其年龄、性别、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等特征将对所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大学校长而言,近代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出现与其主政的著名校长密不可分[1],大学校长的背景特征对大学绩效具有重要影响,毕业于国内名校且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大学校长更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2]。而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往往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高学历、多元知识结构、名校就读经历以及多元教育背景等[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领导团队凝练成的学校的积极“个性”或“风格”以及现任校级领导的某些特征将对“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产生深刻的影响[4]。本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的背景特征,为合理遴选与搭配校领导成员以促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启示。

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对高校校长群或书记群的背景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绘。譬如,张应强等对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校长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细致刻画了校长群的群体“画像”[5];另有学者详细分析了1 028位高校党委书记的学历、学科特征[6]。在国外,美国教育委员会自1986年起,先后对美国大学校长开展了8次调查,内容涉及美国大学校长的人员结构、成长路径、工作职责、学校财政和质量指标、女性大学校长研究等[7](P20)。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启示。但上述研究主要是对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群体进行考查,且是将校长群与书记群分开来考查,未能充分体现我国高校核心领导层由正副校长和正副书记构成的实际。因此,非常有必要将校长群与书记群置于同一框架中加以分析和比较,藉此深入探析高校核心领导层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影响。

鉴于此,本研究以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领导成员为对象,对这一群体的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特征进行了细致梳理,同时对校长群与书记群两个子群体进行比较,结合国外高水平大学有关情况开展分析,以期为遴选和搭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领导班子,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绩效提供些许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括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校领导(包括正副校长和正副书记,分别简称为校长群和书记群)。由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不同校址分别有各自的校领导。因此,实际分析对象为140所高校的校领导。

2.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研究通过各高校、教育部、中国党政领导干部资料库官方网站获得上述140所高校校领导成员的记录共1 317条,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9月。少数不全的信息(主要为出生日期和专业)通过知网查到的期刊论文作者信息加以补充。为保证每条记录信息的完整性,本研究将每条记录中不全的信息作为缺失处理。调查对象不包括名誉校长。研究采用EXCEL软件登录、补充、整理记录,并用SPSS24.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频数、百分比、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3.编码说明。出生日期编码到年,就职日期编码到月。学历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共4类进行编码。毕业学校按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中国的非985非211高校)、国外高校,共4类进行编码。专业所属学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进行编码。工作经历按在企业工作过、在政府工作过、一直在高校工作、在企业和政府均工作过,共4类进行编码。

4.样本特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领导成员总数为1 317位,其中正副校长861位,正副书记456位。校领导平均任职时间为4.5年,其中校长群和书记群任现职平均年限分别为4.8年和3.9年。

三、实证分析

(一)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校领导群体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见表1)。

(1)性别。校领导群体中,男性1 177位,占89.4%,女性140位,占10.6%。其中,校长群中男性791位,占91.9%,女性70位,占8.1%;书记群中男性386位,占84.6%,女性70位,占15.4%。校长群与书记群中的男女比例存在显著不同(似然比卡方值为15.66,p<.001),书记群中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校长群。

(2)年龄。校领导群体的平均年龄为54.3周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54.4周岁,女性平均年龄为53.2周岁。具体年龄段分布为:年龄≤50周岁者196位(占14.9%),>50且≤60周岁者共1 002位(占76.1%),年龄>60周岁者共72位(占5.5%)。其中,校长群平均年龄为54.2周岁,书记群平均年龄为54.3周岁,两者无显著差异(F1,1268=.09,p=.94)。

(二)学历专业特征分析

校领导群体学历专业特征主要包括毕业高校情况、毕业专业、最高学历、最高学历毕业高校以及最高学历毕业专业。

(1)在毕业高校方面,校领导群体在各学习阶段毕业高校的分布大致相同。校领导主要毕业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其中,985高校是校领导群体毕业高校的主体,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达到40%以上(见表2)。调查数据还显示,校长群与书记群本科毕业高校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硕士和博士毕业高校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书记群中硕士、博士毕业于985高校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校长群,在硕士阶段二者的比例分别是58.8%和44.2%,在博士阶段二者的比例分别是55.9%和44.7%;校长群中硕士毕业于211高校、博士毕业于国外高校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书记群,两者分别相差10.2%和6.5%。

(2)在最高学历方面,校领导群体最高学历主要为博士,达到71.6%,其次为硕士,占比为17.6%(见表2)。调查数据还显示,校长群和书记群中最高学历为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的人数比例明显不同,书记群中最高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校长群,两者相差11.4%和15.4%,校长群中最高学历为博士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书记群,两者相差27%。

(3)在最高学历毕业高校方面,校领导群体最高学历毕业高校主要为985高校,达46.6%,其次为211高校,达26.8%(见表2)。调查数据还显示,校长群和书记群中在此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不同,书记群中最高学历授自985高校的人数比例明显高过校长群,两者相差10.2%,校长群中最高学历授自211和国外高校的人数比例明显高过书记群,两者分别相差4.2%和7.3%。

(4)从毕业专业来看,校领导群体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毕业的专业分布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工学(达30%以上)、理学(约20%)相关专业,其次为管理学、法学、医学、经济学等(见表3)。在此方面,两个子群体相比较,在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都有相似表现,即校长群中毕业于理工科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书记群,书记群中毕业于文科(尤其是管理学、法学、哲学)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校长群,值得注意的是书记群中硕士和博士毕业专业为管理学类和法学类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理学并趋近工学。在最高学历毕业专业方面,与上述表现基本一致。

(三)工作经历特征分析

工作经历主要包括博士后及非高校系统任职两个方面,前者侧重学术工作经历,后者侧重非学术工作经历。校领导群体工作经历特征表现见表4:

(1)在博士后工作经历方面,校领导群体中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共164人,占总人数的12.5%。其中校长群中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占16.1%(139人),書记群中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占5.5%(25人)。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校领导主要出站高校为国外高校(占47.6%),其次为985高校(占26.2%)。校长群和书记群中博士后出站高校为985、211、国外和其他高校的人数比例没有显著不同。

(2)在非学术工作经历方面,校领导群体成员有高校以外任职经历的占17.3%,其中有政府任职经历的占14.6%,有企业任职经历的占2.2%,有企业、政府双重任职经历的占0.5%。调查数据还显示,书记群中有政府任职经历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校长群,两者分别为23%和10.3%。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领导群体为对象,对其在人口统计、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子群体校长群与书记群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如下:

1.“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基本“画像”如下:男性,54岁左右,在国内名校获得博士学位,长期在高校工作,任现职4.5年,其中校长和副校长一般毕业于理工科专业,是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或专家,书记和副书记一般毕业于工学、管理学、法学中某一专业。

2.“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群与书记群群体特征的主要差别:群体规模方面,校长群远大于书记群;任现职年限方面,校长群略长于书记群;性别方面,书记群女性比例略高于校长群;学历层次方面,校长群学历层次较高,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远高于书记群;毕业专业方面,校长群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书记群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书记群毕业于人文社科专业的比例远高于校长群;工作经历方面,校长群中有小部分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书记群有小部分拥有政府工作经历。总体来看,校长群的群体特征趋同性更加鲜明,书记群在毕业专业、任职经历等方面分布呈现多样性,校长群更加倾向于学术型,书记群更加倾向于管理型。

3.校长群与书记群群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在平均年龄方面,二者几乎相同;在性别、任现职年限、任职经历等方面,如前所述二者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具有较大相似性,如两个群体成员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相对于国外高校的校长来说,两个群体成员任现职时间都比较短;大部分人工作经历较为单一,长期在高校工作。

基于上述“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际,本研究就遴选和搭配“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以及有效提升校领导群体素质能力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综合运用多种遴选方式,选人视野可适度向教育之外相关领域拓展。当前,我国公立高校校领导成员的产生方式主要有校内升迁、平行调动、其他部门调任、公开选拔等,确定人选后统一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校内升迁和高校之间调动,公开选拔方式相对较少且施行较晚,如教育部直属高校2004年开始公开招聘副校长,2011年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2名校长。2017年美国大学校长调查显示,15%的大学校长直接来自教育体系之外,75%的大学校长任职前曾在其他高校就职[7](P21)。本调查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校领导群体成员特别是校长群在高校之外有任职经历的比例较低,可见校领导成员的选拔以高校内部为主,这样可能会限制校领导的工作视野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大校领导特别校长群成员公开选拔和从其他部门调任的力度,考虑到书记群的特殊政治属性,可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度探索运用公开选拔方式遴选书记和副书记。

2.适度放宽校领导的任职年龄和任期限制。我国高校的校领导成员拥有行政级别,具有职务任期和任职年龄限制。《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5年,领导干部原则上担任同一职务时间不超过两届或10年,年满60岁的领导班子成员要及时退出领导岗位。本研究调查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的平均任职年限均未超过5年,平均年龄均为54岁,而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为62岁,平均任职期限为7年[7](P20)。国内外许多有影响力和成就的大学校长往往任期较长,如哈佛大学的艾略特(40年)、麻省理工的康普顿(18年)、清华大学的梅贻琦(18年)、北京大学的蔡元培(10年)。任期和任职年龄限制,一方面容易导致校领导无法落实自己的治校理念,另一方面容易出现为追求政绩的短期急功近利行为,不利于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建议遵循教育规律,适度延长校领导成员的任职年龄,同时适度放宽其任期限制。

3.注重校领导的学科专业分布,适当增加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校领导成员。高校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一般由多个学科专业组成,作为领导核心的校长群和书记群,学科专业背景过于集中,可能不利于高校发展,而领导团队教育背景的多元化有助于促进大学治理。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要熟悉高等教育规律,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尽管教育规律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掌握,但系统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也相当重要。在美国,教育学专业是大学校长比例最高的专业,达到39.4%,其次为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学科[7](P22)。本研究调查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毕业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管理学相关专业,人文学科背景的成员较少,教育学专业背景的成员极少。因此,校领导成员专业背景应合理分布,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校长群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成员,此外如有条件应搭配一定数量教育学背景的成员。

4.注重提升校领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的五大职能之一,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领导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从本研究调查数据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成员本科、硕士、博士其中一个阶段毕业于国外高校的比例约为16%,校长群成员博士后工作期间在国外高校的比例为49.6%,书记群成员为36%。总体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领导班子尤其是书记群成员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在遴选校领导時,将海外学习经历或海外工作经历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二是加大派遣“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领导成员及其后备人选海外访学、考察、交流的力度。

5.大力提升校领导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资源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和条件,高水平大学资源管理需要解决好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资源“为我所用”[8]。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快速推进,争取资源能力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竞争中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迫切需要提高高校领导班子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一是注重选任具有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工作经历的人员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领导班子,同时可鼓励部分成员经过一定程序适度从事有意义的社会兼职。教育系统之外的工作经历和社会兼职,有利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协调好学校与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为学校争取外部资源。二是注重培养校领导成员的社会视野,主动思考高校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积极关注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谋求社会支持。

6.注意遴选女性校领导。女性领导可能在亲和力、洞察力、宽容度等方面更具优势,在行事中表现出友善和关心下属的行为,其领导风格更注重参与和分权,有利于促进团队的团结和融合[9]。据2017版《美国大学校长研究报告》,美国大学校长中女性比例达到34.3%[7](P20-21)。本研究显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中女性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我国家庭分工、传统观念、女性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相关。近年来,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已大幅提高,如2011年起高校本科生中女生比例已超过男生,研究生中女生比例接近男生,女专任教师和女教职工比例分别达到46.9%和45.7%[10],培养和遴选女性进入高校领导团队具备现实条件。结合本调查数据,我们建议在遴选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群成员时适当增加女性成员的比例,合理调整性别结构。

参考文献

[1] 程斯辉,李汉学.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教育质量观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11-16.

[2] 孟晓华,张振波,张曾.大学校长之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分析——基于高阶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33-43.

[3] 吴坚.从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的素质看教育背景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07):105-109.

[4] 徐上,涂阳军,周晶.“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影响——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名单的量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8(01):3-8.

[5] 张应强,索凯峰.谁在做中国本科高校校长——当前我国大学校长任职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06):12-25.

[6] 姜华,关莹,王凤辉.中国高校党委书记基本数据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9):59-61.

[7] 金雷.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2017版美国大学校长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8(02):20-22.

[8] 张德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重点处理好的八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21-25.

[9] 李鲜苗,罗瑾琏,霍伟伟.基于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方法的性别特征与领导风格及跨文化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5):160-168.

[10]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7382/201305/t20130529_152561.html.

猜你喜欢

校领导双一流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陪餐制”不是“吃顿饭”这样简单
邵阳学院“校领导接待日”常态化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素质教育下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沟通:班主任工作的良方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