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019-07-01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吉诃德西班牙语稿子

【作家名片】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她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3岁时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人物琐事】

1.杨绛六岁时,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一天,学生们正在吃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人,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来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做。

2.翻译和创作是杨绛文学成就的两翼,最著名的莫过于《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从翻译到出版几经波折,差一点被当作废纸烧掉。

1956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为了忠于原作,杨绛决定自学西班牙语,这一年,她已经48岁了。到“文革”开始时,她已经翻译了著作的四分之三。

1966年,文革越演越烈,杨绛被要求把“黑稿子”交出来。《堂·吉诃德》翻译稿被没收后,杨绛夜不能寐。

她向没收“黑稿子”的头头求情,恳求他们还回书稿。可是头头们告诉她:“收的稿子太多了,你的那份已经找不到了。”

杨绛不死心,她自愿打扫革命群众办公室卫生,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寻找翻译稿。终于,杨绛打扫一间储藏室时,发现了《堂·吉诃德》的翻译稿。

她高兴极了,抱着稿子看了又看,没错,就是自己的稿子。一颗悬了已久的心,终于落下了。

楊绛把它抱在怀里,准备悄悄偷走。

不料,她被一位老干部发现了,大声呵斥:“站住,杨季康,你拿着什么东西?”

杨绛吓了一跳,她的心咚咚直跳,脸一下子红起来。杨绛有点害怕,更多的是气愤。她勇敢地回答:“这本来就是我的东西,我辛苦译出来的稿子!”

这位老干部也很强硬,死活不肯让杨绛把翻译稿带走。

无可奈何,她只好把翻译稿放回去。最后,终于有位学习组长仗义出手,把稿子还给她。

杨绛抱回稿子,仿佛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

1978年,《堂·吉诃德》出版时,读者排长队购买,一时间掀起“堂·吉诃德”热。杨绛的译本,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翻译的空白。

当年,西班牙王室来访,《堂·吉诃德》作为礼物被赠与王室。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有人评价杨绛的译本《堂·吉诃德》:虽然她的西班牙语在众译者中不是最好的,但她的汉语水平在众译者中肯定是拔尖的,她的幽默感在众译者中也绝对是拔尖的。

七十二万字的译著,1956年开始着手翻译,直到1978年才出版,历经了二十多年。

(节选自“搜狐文化”2018年8月30日,有删改)

【经典掠影】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一团幽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荫蔽得多少地亩。因为那干儿高,树枝奇怪地盘折着,针叶紧聚在一起,阴不宽,而且叫人觉得严肃。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像闲适中的清愁。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阴之间,郁着一团绿意,像在低头凝思。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太小,太简单了,只看见影子,觉不到那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只是没有层叠变化的意味,除非在夜色中,或者清晓黄昏,地还罩在夜的大阴里,那时候,墙阴屋角,若有若无地怀着些不透的秘密。可那不单是墙阴屋阴了,那是墙阴屋阴又罩上了夜的阴。

山阴又宽坦了,有不平的起伏、杂乱的树木。光从山后过来,捎过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立刻又幻出浓浓淡淡多少层的光和影,随着阳光转动,在变换形状,变动位置。山的阴是这般复杂,却又这般坦荡,只是阴不浓密,不紧聚,很散漫。

烟有影子,云有影子。烟的影子太稀薄,没有阴。大晴天,几团云浮过,立刻印下几块黑影,来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天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于是天好像给塞没了。晦霾中,草像凄恻,树像落寞,山锁着幽郁,海压着愤恨,城市都没在烟尘里,回不过气的样儿,沉闷得叫人发狂,却又不让发狂。重重地住在沉闷里,像那树,落寞地裹在一重皮壳里,像那草,乏弱得没有了自己,只觉得凄恻。不过浓阴不能持久,立刻会变成狂风大雨。持久的阴,却是漠漠轻阴。阴得这般透明,好像谁往空中抛了一匹轻纱,轻薄得飏在风里,虽然撩拨不开,却又飘忽得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味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缺少着什么?自己也不分明。蒙在那淡淡的阴里,不是愁闷,不是快活,清茶似的苦中带些甜味。风一吹,都吹散了。吹散了吗?太阳并没出来,还是罩在轻阴里。

夜,有人说是个黑影。可是地的圆影,在月亮上,或是在云上,或是远远地投射在别的星球上。夜,是跟着那影子的一团大黑阴。黑阴的四周,渗进了光,幻出半透明的朝暮。在白天,光和影包裹着每件东西。靠那影子,都悄悄地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模糊了,渗入了夜的阴,加上一层神秘。渐渐儿,树影,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消融了所有的阴,像树木都烂成了泥,像河流归入了大海。

(选自《杨绛散文集》)

读后涟漪

“阴”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难以表现出来,但作者却赋予了“阴”以灵动的形象,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体验。它存在于树荫下、山石间、云烟里和夜的包围中。它有时是轻盈的,有时是沉静的,有时是散漫的,有时是淡漠的。你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范围去说出它的存在,然而,它却又无处不在。

本文的语言和它所描绘的事物一样,充满了一种平淡从容的美。因为“阴”不是一件确定的事物,作者只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它带给人们的感觉,将“阴”多变复杂、充满魅力的特点细腻地表现出来。

【写作之道】

谈创作: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就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谈翻译: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猜你喜欢

吉诃德西班牙语稿子
鲣鸟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论《堂·吉诃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