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扁平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究

2019-07-01邱坤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扁平化信息化

邱坤

摘 要: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现存管理模式的分析,大胆提出构想,建议将高校实验室管理权划归至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建设处,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扁平化管理,并制定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简化实验教学工作流程,提高实验室开放率及仪器设备使用率,从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扁平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180-03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阵地。随着国家对高校本科教育和实验教学重视度的逐年提升,如今缺乏整体统筹意识的手工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验室开放需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扁平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期望能够为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实验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分属于各个学院,但在大多数学院里都不太受到重视,教师们更是误认为实验室管理员(以下简称“管理员”)就是开关门的勤杂工。凡此种种,再加上待遇差、职称晋升困难等原因,导致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流失到其他岗位。因此,实验队伍也就成为高校师资队伍中最薄弱的环节,不论数量上还是能力上都难以满足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建设的实际需求[1]。实验室以学院为单位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致使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缺乏共享,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

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由于行政层级多、管理模式冗杂、管理员地位低下,导致工作开展困难。学院相关领导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不愿意投入相关经费,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还没有转达到学校层面就不了了之。长此以往,管理员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消磨殆尽,很不利于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难以保障实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目前,高校大多数实验室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式的管理方式,缺乏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管理员疲于应付管理部门布置的各种资料整理、汇总和提交的事务性工作,疏于对学生的指导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率高。而师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用户体验差,手工签到占用课堂时间,仪器设备的使用缺乏指导,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

二、高校实验室扁平化管理模式

通过整体规划实验室场地、完善规章制度、改革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等措施,实现了实验室扁平化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激发了管理员的工作热情,保证了实验室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的共享问题。

(一)加强顶层整体规划

对于即将新建校区的高校,笔者建议在做整体规划时要单独设立一栋实验楼。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本校各学科实验教学方面的专家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成熟的实验室建设经验,听取中肯的建议,初步形成各实验室功能需求以及布局要求,再通过咨询校外专家、广泛听取本校教师代表的意见,整体规划,反复论证,将所有实验室以学科、功能划分,合理布局。其中按功能划分主要分为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校企共建科创实验室等[3]。对于大多已正常运转的高校,笔者建议在不影响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做一些办公地点的微调,尽可能将功能相近的实验室整合在一起。同时,将实验室管理权从各学院划归至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建设处。

(二)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章及奖惩制度,并在严格的监督下贯彻下去,使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每一个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环节的人,不论管理员、教师还是学生都清楚自己的责任,规范言行,共同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安全管理是實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安全管理中,对于事故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导地位[4]。因此,需要强化责任意识,规定师生在首次使用实验室前必须通过实验室基础考试,成绩一年内有效。同时,引进信用分的概念,每位实验室使用者都有一个基础分,如果被管理员发现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将被扣除信用分,信用分低者将会被限制使用实验室,信用分高者具有使用优先权[5]。

管理员须认真做好仪器设备对应的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资料档案分类妥善保存,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查询,联系厂家维修。学校应设立奖励基金,鼓励管理员积极提升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水平,从过保的设备上回收利用一些尚可利用的零部件,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节约了资金[6]。

实验室主管部门要定期巡查各实验室,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各项规章制度要狠抓落实,同时进行评比,将结果加入到年底的实验室绩效考核中去,与个人荣誉、奖金及职称晋升挂钩,提升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改革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式

将管理员编入实验师队伍,将其人事关系从各学院转到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建设处,归属于更专业的部门来管理,通过工作层级扁平化、管理层决策专业化来提升工作效率。根据管理员专业以及个人意愿等综合考量,分配至各学科实验室。通过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短期驻点服务、参与厂家培训、走访兄弟院校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每学期末根据用户反馈以及实验室维护状况对管理员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奖励技术突出的先进个人,鼓励形成一种“人人都要成为实验仪器设备技术专家”的氛围,让每一个管理员都有岗位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定期对功能相近的实验室进行轮岗,保证每间实验室有两人以上熟悉相关工作的来担任安全责任人,一主一备,保障实验室稳定运转。

(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学校应从政策、待遇上给予实验室队伍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发掘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且有意愿留校从事实验室相关工作的研究生,通过经费补助的形式,让其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实际工作中来,培养潜在的实验室工作生力军,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7]。

三、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采用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管理员和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进行操作。实验室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实验室使用流程如图2所示。该系统实现跨部门调取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等[8],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减轻了管理员的事务性工作量,实现了实验室的全方位监管,提升了管理水平,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师生们的用户体验,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9]。

(一)用户注册

系统关联人事处的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和学工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人必须提交姓名、校园卡号、手机号、邮箱、导师等信息方可进行注册。

注册完成后,需要自行学习系统中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教程,并通过实验室基础考试,主要包括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基础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考试成绩须达到90分以上才算合格,获取实验室的准入资格。成绩一年内有效,过期后需要重新参加考核。通过这种培训考核的方式,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实验操作行为,从而降低了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10]。

(二)实验室管理

1.构建智能门禁管理系统

通过关联校园一卡通系统,在使用人预约实验室完成后,自动将门禁权限下放给该卡,通过刷卡就可以自行进入实验室,实现7d×24h全天候开放。该系统具有自动统计实验室开放时长、仪器设备使用计费、进出人员信息等功能,量化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11]。

2.搭建集控录播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搭建集控录播系统,通过对接门禁系统,管理员上班时待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时监控其管辖的几间实验室,下班后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查看[12]。视频录制完成后,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保存一学期,方便在实验室出现仪器设备损坏及安全问题时可以追根溯源、查找原因,为今后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改进的依据和方向。

3.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一是仪器设备管理。管理员可以对仪器设备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信息包括名称、型号、生产厂家、配置、存放位置、购买日期、管理员联系方式等。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实验室固定资产清查,以确保每一台仪器设备都入系统库,帮助管理员更准确地了解仪器设备数量、状态,及时做好维护、更换的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管理员也可以制作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说明、拍摄操作录像存放于系统中,供使用者参考学习,熟悉操作。

二是人员管理。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称和专业等)录入系统,并实时更新其课题参与、论文发表等研究成果,更好地帮助管理层考核其工作业绩,以便合理化构建实验队伍。

三是统计数据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室开放、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工作量核算,设备使用机时、收费情况等所有数据一目了然,管理员只需要勾选需要的项目,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表格。此举极大地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为实验室建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13]。

4.定制实验室办公OA流程

通过定制实验室办公OA流程,发起人可以选择通知发送对象、材料收集截止时间,接收人会同步收到短信提醒,登录系统;必须在截止时间前完成提交,过时不接受其他形式的补交。此举提升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的自觉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实验室使用

1.仪器设备查询、维修申请、采购申请。师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仪器设备的查询、学习使用方法,一方面提升实验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率。如果发现设备故障或者有新的设备需求,可以登录系统提交申请。

2.智能排课,预约使用。每学期末,教师登录智能排课系统[14],选择第二学期的实验课授课地点及时间。坚持先到先选的原则,先选定的地点和时间段对后来者自动变为不可选项。智能排课系统通过对接教务管理系统,自动规避教师本人理论课及授课班级课程时间段,让选课变得一目了然,一改以往反复核对时间,担心时间上冲突的窘态。

常规实验课之外的预约,学生需要选定指导教师进行申请,教师在系统中批准后才算预约成功。该教师在此时间段内也是此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之一,以此来强化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室使用规范。

3.刷脸签到系统。刷脸签到系统内置人脸识别功能,通过对接学工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只要在屏幕前停留一秒钟即可完成签到,节约了课堂时间,为教师实验课成绩打分也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4.实验评价系统。教师在完成实验教学后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实验设施齐备度、功能完好度、管理员配合度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打分评价,分数低时须写出不足之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就教师授课、管理员指导实验操作等情况打分。此举一方面可以找出实验室工作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此作为实验室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

高校实验室扁平化管理模式改变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总体架构,消除了等级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由更专业的部门直接掌控和把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向,提升了實验室工作效率和决策效率,使得管理员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工作动力。信息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减少了管理员与师生沟通上的繁复,方便了信息的查询、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的学习、实验室的预约和评价、各类信息的统计等,减轻了管理员繁复的事务性工作量,使其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工作中,提升了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用户体验,使得实验教学更有效率[15]。通过无人值守、全天候开放,以及全程录播监控的实现,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率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吕淑平,赵玉新,王显峰,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45-248.

[2]  肖晓强,周丽涛,龙军,等.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实验室拓展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4):27-30.

[3]  姜丽,宋建华.高校实验室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25-27.

[4]  贺占魁,黄涛.综合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4-7.

[5]  陈琣,金星,罗勋鹤,等.电子信息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开放管理[J].實验技术与管理,2018,(5):239-242.

[6]  赵阳.试论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18,(6):156-162.

[7]  王娟,王峰.省级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66-269.

[8]  王洋洋,黄凯,张黎伟,等.加强信息化建设 促进实验室管理数据一体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282-285.

[9]  赵青山,徐荻秋,李健.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249-252.

[10]  施燕琴,杨晋涛,蒋梅燕,等.高校实验室的自动化、信息化、开放式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9):236-239.

[11]  白洁,刘丽艳,吴素焕,等.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0):207-209.

[12]  殷社萍,王皎月.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0):256-258.

[13]  金君,熊薇薇.地方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0(21):209-210.

[14]  张无奇,王兴钰,沙毅,等.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1):149-152.

[15]  吴润强,孙科学,程莉萍.高校电工电子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浅析[J].实验室科学,2018,(5):175-178.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扁平化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关于平衡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率与安全指数的思考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