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途径探讨

2019-07-01姚展

中文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华活动文化

姚展

摘 要: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更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题中之意。笔者调查研究中发现经典诵活动中存在同质化、形式单一、偶然性等不足,结合实践笔者提出从精塑经典库、情境诵读、运用名人效应、多媒体等提升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途径,并且需要持续、大规模、合作化的推广经典阅读,以求取得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效,切实做到古为今用。

关键词:中华经典 诵读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2

中华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行为,尤其是最近电视文化节目收视率飙升,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更是掀起了中华经典诵读的热潮。挖掘深层次原因,笔者归纳了三点:一是国家政策和倡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2002年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要求以来,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国民教育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并不断上升到国家层面。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倡议,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學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八大要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二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教育系统、各类社会文化机构等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措施较为得力,成果显著。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三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家长、教师以及在校学生的学习意识和阅读意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这也要得益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一、中华经典诵读研究概况

笔者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将检出的文献总结归纳发现有关中华经典诵读的相关研究从2002年开始从无到有,逐年增多,其中以2013年到2018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较快。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课程开发、活动实践、文化自信、朗读方法、问题与对策、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研究角度比较全面。例如,王登峰等在著作《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中探讨了如何经典诵读的氛围营造、诵读方法和技巧,张学青《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众多文献则探讨了朗诵技巧。顾文明《诵读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谈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认识》、周滨《以国学经典来培养孩子,负面作用不可小视》、梁好《用什么态度对待国学经典》则分析了如何避免经典著作中的负面影响。边艳红《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吴虹《探讨青少年阅读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陆建猷《中华经典对现代人文理性培养的教益价值》等从不同层次分析了经典诵读在价值培养中的作用。在具体实践方面,廖宏建等基于微学习视角介绍了下高校中华经典资源建设与学习评价实践;孙军以阜宁县图书馆开展少儿古诗词诵读的做法为例介绍了把少年儿童经典阅读搬上舞台。

研究这些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对于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价值上的探讨,从诵读对象上看多几种在幼儿、少年儿童等年龄层次上,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经验,探讨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途径提升、完善。

二、中华经典诵读方法现存问题

中华经典诵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广泛推广。但是在方法途径的提升、创新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今年的中华经典诵读实践和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归纳发现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第一,关于中华经典库的研究不足,缺乏深入挖掘、系统论述与总结。有关经典库的选编多由一个学校、一个单位等单个个体或是小范围、行业内的独立进行,缺少合作化、规范化、科学性和权威性。二是诵读方法有待创新。目前在实践中经典诵读的方法还是以死记硬背居多。三是关于经典诵读对当今价值的影响研究薄弱。

从整体来看,我国经典诵读实践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不乏一些优秀案例。但大多数实践者没有具体分析学习者的身份、年龄、知识结构差异、个人背景等,而且进行了同质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实践范围和效果。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不仅需要考虑活动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成长阶段,还需要重视个性需求差异,以及经典诵读的实践类型和适用范围。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因而经典诵读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三、中华经典诵读方法途径提升对策

1.精塑中华经典库

精塑中华经典库是中华经典诵读的基础和重心。只有选取了科学合理的中华经典资源才能使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好的素材,有真正优秀的文化范本。因此提升经典诵读方法途径首先要解决经典库的问题。第一,由各专业领域的大师、专家牵头精心筛选、科学编撰,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让能够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著作得以流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典籍得以发扬。第二,经典库的编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建立反馈机制,不断收集活动一线教师、学生以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修订和完善工作。第三,中华经典库面向不同的读者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和版本。资源库的内容应该适合、贴切读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等特征。

2.创新诵读方法和途径。

第一,情境诵读。相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来说,情境的代入感更能为诵读者接受和喜爱,尤其是一些低龄的青少年。国务院设立几个法定节日以来,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部门紧紧抓住节日这个契机,将经典诵读和节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经典诵读活动有了新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例如中秋佳节,有的学校会让同学们穿上传统服装,带上各色月饼,吟诵节日主题的诗词歌赋,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赏月大会。央视今年的中秋晚会,主会场设在文化之都“山东曲阜”,用歌唱、表演等形式演绎儒家经典,时间地点等情境让每一个观众都不得不跟着去吟诵去记忆这些经典。端午节时候,划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动与屈原、“楚辞”等中华经典联系起来,组织诵读大赛、历史知识竞赛等经典推广活动。

第二,名人效应。这种诵读方式典型的代表是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它用歌唱的形式,由名人带领演绎各种经典,这种名人效应等让经典重现,让经典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推广,让传统经典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化名人如蒙曼老师、康震老师等一批国学专家活跃在各种活动中,点评选手、精析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栏目中,康震老师更是给诗词现场配以沙画,让经典更形象地呈现,这些名人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推广和提升。曾经的百家讲坛系列而红起来的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学者、文化名人,都带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的发展,扩大了中华经典的影响力。

第三,规模、系列诵读。在中华经典诵读推广过程中要想达到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目的,还要广泛吸收各年龄段的读者,保证活动规模,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现在由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語文教材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在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有了强有力的指引,因此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活动效果。但是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后续的教育中,没有了强有力的约束和导引,活动效果还不是十份明显。这和经典阅读推广提升的这一项长期性工作就不相适应。比如一些高职院校或一些公共馆在活动策划时候,有时候会考虑到中华经典诵读而有时候就难以顾及,这在活动实效上面就难以保证,推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流于形式,成了为了举办活动而活动的形式。所以经典诵读在提升方法,光拓渠道的同时必须形成规模性、系列性的常规活动。

3.结合实际,创新形式。

文化活动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需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基层经典诵读需要用一些通俗的方式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喜爱,比如一些公共馆组织的古诗词朗诵配以传统服饰秀,用流行乐改编古代诗词歌赋,用戏曲吟唱中华经典,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汲取了中华经典文化。当下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全媒体时代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人,因此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要主动运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都推出了线下经典诵读活动的线上视频、音频等资料,扩大了经典诵读的规模和影响。一些学校老师利用某些专门应用程序,邀请或记录同学们每日诵读打卡,以赢得某种形式的奖励,深受低龄读者的喜爱。

结语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无数优秀古典文献,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经典,发扬传统,影响当代,启迪未来,是中华经典诵读的初衷。经典阅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教化”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正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提高思想情操和文学艺术素养,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终极目的。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本项目的研究价值在于进一步精选有利于正确引导和塑造阅读者正确价值观、人文观的经典文库,在此基础上对经典诵读方法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契合当前读者特点,挖掘经典文献之于当代的价值,引导读者塑料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观,切实提升全民素质。笔者的研究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以后将与时俱进,继续密切跟踪中华经典诵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吸取不足和教训,为中华经典深植民心,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郑增仪,苏金良,卢洪利,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2]蒋莹.过度娱乐或去娱乐:国学经典出版的再反思[J].中国出版,2015,(20).

[3]李雪敏.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4]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5]杨德强.浅谈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路径[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2).

[6]陈朝霞.试论朗诵艺术的视听审美创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7]赵沛霖.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

[8]纪德君.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以《中华经典诵读选本》为例[J].教育导刊,2015,(1).

猜你喜欢

中华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