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文课堂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9-07-01李旭坤

中文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语文课堂

李旭坤

摘 要:构建语文课堂文化应致力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在激发、唤醒学生的文化自省意识,教师要服务、支持并成为学生文化素养的缔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形成语文思想、语文文化和语文价值观。构建语文课堂文化应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思辨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化民族 传统乡土 思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1

语文课堂文化是将文化限定在语文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它不仅包括语文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明确知识,即语文课程中的固定语言知识和语言思想,但也有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如教学材料中隐含的对汉语难以形容的情感态度。那么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文化呢?

一、构建语文课堂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教师义不容辞的。充分发挥语文人文素质教学的特殊作用,把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1.接近古诗文,体悟民族传统文化意蕴。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繁复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味其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由古诗所凝聚的文化精髓。

2.亲近古诗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而且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教师不但要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还要体味慷慨激昂、沉郁顿挫的内涵气势。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文、名人轶事铺垫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融入到意境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走进古诗文,加强传统文化实践。

通过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训练,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增强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构建语文课堂中的乡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地方文化的教育成分,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以此为基础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那么要如何构建语文课堂中的乡土文化呢?

1.挖掘本地历史名胜资源,增强家乡认同感。

对家乡的自豪感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基因,通过对本土历史名胜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家乡观念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陇南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2.借用乡土民俗,拓宽文化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把“知”与“行”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乡土民俗之中隐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利用好,就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光彩夺目。为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并对家乡文化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3.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乡土文化是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正如张孝纯先生所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是“大语言概念”的实践。这种“介绍”不仅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而且提高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受当地文化影响,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构建语文课堂中的思辨文化

基础教育的课堂文化建设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而习惯是基础素质的重要体现。课堂文化建设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创造培养好习惯的环境。好习惯最主要的方面是思辨习惯。

“思辨”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知识,更要勤于思考;不仅要掌握技能,更要善于思考;不仅要得出答案,更要多角度思考;不仅要答案正确,更要答案真实;不仅要达到规定要求,更要具有新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善于比较、善于分析、善于综合、善于实践,构建课堂的思辨文化。

1.立足教材,勇于质疑。

学生社会阅历浅,往往会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科学地、艺术地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促使他们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思维的优势,并逐渐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在探求中不断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课堂中,教师要抓住那些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去思考,斟词酌句的质疑。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有效果的换词比较表达效果的做法。

2.求異创新,因势利导。

创造性思维需要“活”和“新”,而发散思维需要寻求变异。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他们的思辨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教学要多元化,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且要有多种特色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激发潜能,升华思辨。

教师要以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辨后,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认识和感悟,构建起对课文内容意义的理解。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过程,是师生思维碰撞、心灵感应的过程,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让学生在相互阐述和相互倾听中形成语文思想、语文文化和语文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晋夫,姜健.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设.教育探索2010(5).

[2]陶西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研网2018.4.23.

[3]农静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渗透及价值研究.语文教育.20216(1).

[4]王小龙.构建"思辨"式语文课堂.新语文学习.2014(2).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语文课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