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丽水“两山”时代的科学内涵

2019-07-01陈茂荣兰秉强

浙江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丽水生态发展

□陈茂荣 兰秉强

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今年2月召开的丽水市委“两山”发展大会提出,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奋力书写“丽水之干”的“两山”时代答卷。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精神实质,更加准确把握“两山”时代的科学内涵,更加全面认识“两山”时代的特征表现,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的必然要求。

环境优化,生态要素迸发活力

不断扩大生态资产化效应。生态是丽水特色最优、潜力最大的资源。当前,气候问题愈加突出,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生态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之后的又一生产要素。丽水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全省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定位迎合了这一趋势,势必形成重要商机。如丽水滩坑水电站审批取水量为34亿立方、年发电量10.2亿度,经过十多年来的封山育林、水源涵养,近10年年均可用水量超40亿立方、年发电量为12.2亿度,比预期增加2亿度电。

不断扩大生态溢价效应。丽水因生态而美丽,因生态而闻名,也应该因生态而兴。上市公司科伦药业并购丽水市龙泉市国镜药业,主要基于龙泉生态环境优越,延长了过滤器更换周期,企业系统维护费下降近60%,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事实表明,由于加快发展地区的后发优势,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由于生态的优异性,使用减排等新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优于其他地区。

不断扩大生态调节效应。丽水以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示范,坚持量化环境成本、量化绿水青山价值,坚持标准更高、管控更严、路径更科学的基本原则,丽水生态环境将整体向好中向好、好中求优转变。由此,丽水在长三角、海西区的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方面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在国家公园创建标准、跨域生态交易、碳汇等方面的话语权也将更加突出。推动“两个较快增长”,既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自我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为人类社会进步、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的善举和贡献。

跨山统筹,发展理念迭代更新

“统”就是要推动市域统筹。当前看,各县(市、区)基础还比较薄弱,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型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如果一味地“穿着新鞋走老路”,就会出现经验失效、方法失灵的情况,从而陷入缺乏理念支撑的迷茫期。为此要加大力度,推动规划统盘、资源统合、产业统谋、机制统建,在补齐“散”这块战略性短板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统”就是要把珍珠串成串。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克服线长点稀的硬伤,按照“丽水就是一个大景区、大公园,就是一个大乡村”的思路,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市域,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城镇和乡村,实现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做好负氧离子和“慢”字文章,按照“快进慢游”的理念,打造“洗肺清肺之旅”和“慢旅游、漫生活、寻乡愁”的特色旅游品牌。

“统”就是要破除传统的路径依赖。浙江省发达地区早已完成了工业化,但产业向落后山区的延伸、扩张和转移并没有实现。丽水一来面对着众多的散、小、弱企业和上游粗放式产业存在的现实;同时又面临着经济转型条件下的节能减排高指标、技术改造高投入以及市场的高准入标准。“两山”大会提出“一带三区”布局,重在统筹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产业的集聚发展,解决了“在哪里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

动力转换,改革创新担当主力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制约丽水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要素市场化的配置程度仍较低;新旧发展动力转换“青黄不接”问题比较突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尚未充分打开。这些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绿水青山型”生产力,在打通“两山”通道的“制度供给、动力转换”上创新创造,通过吐故纳新,打造出一个生态文明的升级版。

坚持“综合配套”。纵观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这两个重大的历史趋势正逐步汇集到一起;回看自身,丽水改革试点在“破题立新”之后,任何一个单项改革措施,都可能遇到其他方面的束缚和障碍,利益调整将会更加敏感和复杂,举措实行将更为艰难,工作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化改革创新,就需要由单项推进走向综合配套,就需要“点面承接,深度推进”。

坚持“先行先试”。多年来,丽水市积极推进林权河权、扶贫和农村金融等重大改革,推进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全域旅游、“品牌+电商”等重大创新,特别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算、调节、服务及文化、制度政策设计等方面的先行探索,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城市。总的来说,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要坚持有利于绿色发展、生态创业的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有利于提高环境满意度、提升幸福指数的民生举措先行先试,有利于变丰富资源为可用资产的经济模式先行先试。

问海借力,协调发展主客共享

借力发展,就是推动“内联外引”。对内挖掘潜力,着力构建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不断增强山区发展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对外,把资源配置和发展途径放到国际国内的大市场上来考虑,充分对接重大区域性改革,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加快招商方式创新,做到筑台登高,造船出海,推动丽水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取得好成绩。

借力发展,就是资源互换、飞地互飞。新经济条件下,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完全可能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建立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丽水缺乏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产业配套资源,同样,发达地区也缺少丽水所拥有的生态环境、休闲养生资源,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山海协作进一步深化,丽水(杭州)海创园、上虞—景宁生态工业民族园、遂昌—诸暨飞地产业园稳步推进,在宁波前湾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飞地产业园,在丽水与宁波共建九龙湿地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也提上议事日程,这对于落后地区加快追赶补差距、先发地区突破瓶颈拓空间,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幸福节节攀高

持续扩大增收渠道。坚持改革红利归于群众的原则,创新生态补偿方式,优化环境奖惩设置,稳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加快乡村振兴,实施历史文化村落百村复兴工程,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经济。

持续深化增收路径。加快推进人口转移集聚,深入实施“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战略,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适度推进乡镇撤并、撤村并点,鼓励和引导人口向“112”集聚集中,将其打造成为“依山傍水、三生融合”特色优势上的人口集聚主平台。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持续创新增收方式。构建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力争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

猜你喜欢

丽水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