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山村的“一分钟”

2019-06-28李维维廖思宇

三月三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卖部丝瓜山村

李维维 廖思宇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她插下了8株菜苗

自2001年从大化老家迁来,82岁的卢瑞琼已经在东山村生活了十多年。

在东山村,每一户可以分得一分田地。和村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卢瑞琼的地也是种些小菜自给自足。她的菜地里有芥菜、白菜、豌豆好几个品种。

卢老太在菜地里自如地屈身、站起,伸手把菜苗稳当地插到田里。1分钟,她把8株菜苗插到了田里。

卢老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儿孙长年在外打工,这片菜地是她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每天她都要到菜地上转悠,施肥、除草、移苗、收获。

“在这里比老家好太多了。”不懂普通话的卢老太通过村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她在这儿生活的最大感受。

1分钟,她养的3头猪挨个喝足了水

唐玉清是东山村首批养猪户。村里拨了2亩地给唐玉清和其他18户养殖户作为养殖场。唐玉清索性把房子也盖在养殖场边上。每天下班回家,就帮着丈夫照看百来头猪。

唐玉清的养殖场一共有20个猪栏,养的都是瘦肉型的猪。有的猪能养到出栏,有的稍大一些就有人来收“光猪”。每天凌晨3点,唐玉清的丈夫就起来烧开水,等着人上门挑猪、杀猪。

从2003年养猪至今,唐玉清的生活越过越好。除了收入见长,自动化养殖技术的引进也让她省力不少。1分钟,栏里的3头猪先后跑到自动出水处喝水。而在以前,光是每天提水注入猪食槽,唐玉清都累得够呛。

1分钟,他挑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

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一包糖,总共5元钱,12岁的罗兴合在小卖部里买到自己喜欢的零食,这个过程他熟得很,前后不到1分钟。他的“零食钱”是自己攒下来的。爸爸每天给他3元零花钱,他习惯攒起来用。罗兴合在平阳镇东星小学读6年级,有时候在上学路上他也喜欢吃些小零食。这些味蕾上的享受,給这个年纪的孩子带来特有的快乐。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比班上大部分同学好很多。

东山村里的大多数村民在20世纪90年代就移居于此,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大家为了生计捉襟见肘。给孩子零花钱,是那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1分钟,他搬走了4根木条

韦昌儒将家门口的木条搬运到隔壁墙角处,当天下午家门口会有其他的建筑材料拉回来堆放。

今年是韦昌儒人生的一次“转折”。他从大化老家搬到东山村定居,由于户口问题,只能跟着弟弟家一起住瓦房。年初时,考虑到他们一家三口还带着年迈的母亲,韦昌儒决定将积蓄全部拿出,把弟弟原来居住的瓦房“升级”成楼房。

韦昌儒请了几名工人,自己也参与到建房子中。“今天下雨,工人们没来,我自己收拾一下。”韦昌儒说,“这些木条是原先的房子搭框架的时候作支撑用的,现在得挪走。”

1分钟下来,韦昌儒搬运了4根木条。

韦昌儒说:“东山村的居住环境比老家好很多,不仅交通便利,找工作也更容易。目前房子还剩下封顶、装修没完成。如果抓紧工期,春节前我们就能住进去了。”

目前,东山村有80%的村民已经重新盖了新房。

1分钟,她家小卖部走进两三名顾客

韦娇娥的小卖部就在自家房子的一楼大厅。短短的1分钟内,两三名村民先后走进韦娇娥家的小卖部,购买了香烟、零食、面包等。

今年是韦娇娥来到东山村的第16个年头。2003年,韦娇娥跟随丈夫来到东山村。初时生活比较艰苦,为了贴补家用,韦娇娥开了间小卖部,销售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那时候,村上仅有韦娇娥家开小卖部挣外快。那时候的小卖部还是瓦房“标配”,条件十分简陋。2008年,韦娇娥家从破旧的瓦房变成了两层半的楼房,她家的小卖部也随之扩大了规模。

这些年,随着村上的人越来越多,小卖部开到了6家。

韦娇娥说,现在家里的小卖部打破了以前单一的销售模式,增加了大米、油、盐、水管、灯管等种类。这让她的小卖部一直是村民买东西的“首选”。1分钟,他在家门口磨刀102下

周六,3岁的孙女没上学,55岁的覃任儿要留在家中照顾她。在三层半的自建房门前,孙女在眼前玩耍,覃任儿动作娴熟地磨起砍刀。

1分钟,他能磨102下。这把砍刀是他“吃饭的家伙”。

每年甘蔗开砍的时候,除了周末,覃任儿都到南康、福成周边的田里去给人家砍甘蔗。一天能砍下50把甘蔗,赚百来块钱。没有甘蔗砍的时候,覃任儿也去打点零工。再加上长期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的收入,他们从2015年开始“鸟枪换炮”,把家里的瓦房换成了三层半的楼房。

“还欠着点钱,但是慢慢赚钱能还上。”覃任儿脸上带些羞涩,又笑得坦然。

1分钟,他在大棚里摘下10根丝瓜

临近中午12时,唐冠敏从自家的丝瓜大棚走了出来。就在刚刚,他又打理了一遍家里的丝瓜大棚。对于他来说,家里的丝瓜大棚就是“命根子”。

搞大棚,是唐冠敏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情,但直到今年改种丝瓜,他们家才算是真正挣了钱。“之前大棚种的是哈密瓜,但盈利很少,挣不了钱。”唐冠敏说。丝瓜护理比较容易,3个月左右就能收成,一年能种两茬。丝瓜的采摘也比较简单,1分钟,能摘10根左右,大约10多斤。

“家里的大棚现在每隔两三天采摘1次,每次能摘500~1000斤。”唐冠敏说。采摘完后,他用三轮车拉到三合口市场、金癸市场等大集市上批发销售。丝瓜的需求量很大,每次都能卖上好价钱。

如今,除了家人在家护理大棚,唐冠敏还在外务工给家里增加收入。现在一家人住在三层半的楼房里,其乐融融,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我们是在一个阴雨天走进东山村的。村里的许多房子都在建设当中,一点也不像刚脱贫几年的村子。村民友善好客,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且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这一户前天刚摆了入伙酒,那一户刚生了二胎,还有那个谁的儿子回乡就近打工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这些年党的惠民政策在此处带给他们的安定、祥和以及满足。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瑶族人,还有部分是壮族人,以及新近嫁到村子里的汉族人。民族的和谐融合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活习性到饮食习惯,他们渐渐从“移民”变成“当地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下,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村里每一幢贴上对联等待入伙的房子,田里每一株等待收获的青菜,猪栏里即将出栏的大猪,大棚中压弯枝头的丝瓜,每一处的收获,都是硕果。

从来时至今的每一分钟,东山村人都在努力创造幸福。

从今往后的每一分钟,东山村人仍将努力收获幸福。

猜你喜欢

小卖部丝瓜山村
吃喝玩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抢生意的馒头
夏季佳蔬——丝瓜
山村日出
狡猾的丝瓜
山村一天一个样
丝瓜娃
山精的免费小卖部
沉寂山村崛起时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