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深山的找矿人

2019-06-27颜慧刘春霞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把脉牧民勘查

颜慧 刘春霞

“瑶瑶,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呀?”“上山,捡石头的。”“你喜欢爸爸上山捡石头吗?”“不喜欢。臭爸爸总是不回家,我想让你多陪陪我和妈妈。”

这是内蒙古地勘八院副总工程师郑永涛与女儿的一段对话。郑永涛从事的地质找矿工作,就是这样一个终日与深山大石打交道的“冷门”行当,一份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型矿床的寂寞事业。

深山里的寻矿人

2018年11月,乌海的天气已十分清冷,一场雪过后,城区东北部的山沟里变得潮湿泥泞。山路狭窄崎岖,不时有碎石滚落。这是小分队这天要勘查的目的地,一座可能蕴藏着丰厚石墨宝藏的矿山。“之前来过十几次了,位置就在这一带。”郑永涛微微颤抖的声音难掩兴奋。

石墨,是新兴产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非金属矿产,国防科技与现代工业高新尖技术领域重要的战略资源。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石墨消费量高速增长,晶质石墨特别是大鳞片石墨保障程度不断降低,找矿难度持续加大。为了追寻它的踪迹,这两年郑永涛已经走遍了乌海地区大大小小的矿山。

这些在外人眼中普通的高大石山,在郑永涛和地质队员们眼中却有着神奇的密码。什么岩石可能蕴藏矿藏,何种地貌伴随着石墨矿藏,走向、厚度如何测算……日积月累的地勘工作中,他们已经练就了火眼金睛。

队员们艰难跋涉着,每走几步,郑永涛的目光便不断在周围的岩壁和石块上打量。“你看,这块石头上零零星星的小黑点就是石墨。”夹杂在岩石里的石墨元素与闪烁着银色光芒的云母相伴而生,一黑一白,很是漂亮。

不满足于仅在山体下方发现矿迹,郑永涛手拿地质锤,攀着岩壁向上爬去。他用手中的地质锤不停敲打,每凿下一块矿石,他都要端详半天,再回头俯身把观察结果告诉下方的记录员。

找矿的艰苦,旁人很难想象,一天爬几十里山路是常事。“矿袋里装上石样,每次都要几十斤,郑工都是自己从山上往下背。”跟着郑永涛工作多年的队员张晋畅说,“在野外勘探地形、采集数据,越是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的地方,他越要比别人多走上几遍。”

一上午过去,郑永涛等人有了惊喜的发现。“晶质石墨矿的价值在于它的鳞片大小,从今天踏勘的结果来看,这个地方石墨资源丰富,鳞片直径都在3毫米到1厘米之间,品质非常好。回去我们就整理资料向上级汇报,争取早日把这里的资源查明。”在空阔的山谷里,他激动地说着……

特大型石墨矿发现者

回顾郑永涛的从业经历,不能不提他发现阿拉善查汗木胡鲁石墨矿的成绩。这座特大型石墨矿,占全球可采储量约7.3%,占国内可采储量约10.2%。经鉴定,该矿石墨鳞片品质属世界第一。

事实上,如此宝贵的大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被勘察过,然而前人只是得出“储量小、品质差,无开发意义”的结论。后来,地勘八院接到任务,派出郑永涛带队再度进行实地勘查。

那是4月初的一天,探矿小分队在多风的戈壁中穿行了一天,找到了资料中标注的唯一坐标点,除了骆驼刺、沙子,什么也没有。回到驻地后,郑永涛思来想去,总是不甘心。第二天,这个倔强的陕西汉子又一个人来到了戈壁。

查汗木胡鲁似乎格外钟情于他,前一天众人找寻无果的矿点,郑永涛仅用了多半天时间就找到了踪迹。郑永涛细致地对当地地质构成、地貌特征等作了详尽的研究、记录,连夜赶回院里向领导作了汇报。

在此基础上,地勘八院正式成立了由郑永涛带领的勘查小分队,投资总额2100多万元的“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区勘查项目”正式启动。

5月是沙尘暴频发的季节,一旦刮起来,遮天蔽日。沙尘暴来了,一锅方便面里会有半锅沙子。夜里,小分队5个人挤在一铺炕上,翻身都困难。

生活再艰苦,工作也不能有半点马虎。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陆续发现了7条露头矿体。郑永涛已经可以断定,这至少是一座中型以上的石墨矿床。这一年,项目组没有按照惯例在入冬之前飞回“暖巢”,仍旧坚守在荒漠戈壁,实施完成37个钻孔。冬天戈壁的夜晚冷得出奇,郑永涛和队员们居住在一间牧民堆放雜物的库房里,不能生火,呼呼的北风从墙缝、门缝里钻进来,冻得人彻夜难眠。

2015年8月,项目如期完成。总结大会上,地勘八院院长贺中银激动地搂着队员们的肩膀说:“好样的,你们的辛苦没有白付出!”这时,队员们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那是近500个日日夜夜。那年春节,郑永涛只在家待了3天,到家的那一天,家人们正等着他燃放除夕的烟花爆竹。

从门外汉到地勘专家

因为成绩斐然,2016年1月,郑永涛获得2015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奖,同年获得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2017年获得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这些均是地质勘探领域的国家级大奖。数年中,他一路由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副总工程师,还当选全国工会十七大代表、自治区第十届党代表,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在这一切光鲜亮丽的荣誉背后,却很少有人知道,郑永涛并非地质专业科班出身,而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地勘爱好者;更不为人知的,是他在这条理想之路上所付出的千辛万苦。

郑永涛在河北地质大学读本科时,学的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上了一年课后,他发现自己对学校的王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更感兴趣。大二暑假,学校的一位老师到内蒙古实施综合方法找矿项目,郑永涛跟这位老师软磨硬泡,终于让老师破例答应带他这个门外汉参与项目。等到大三暑假再到这个项目实习时,他已经担任了项目组组长。到毕业时,郑永涛已然成了一名兼具地勘实践和计算机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他的那股子韧劲儿更是一次又一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1年,郑永涛被分配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召沟金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组。每天早上5点,他便带领技术人员步行3个多小时到达工地,随身背着的5升大水壶到工地时已基本喝空。这样坚持了35天,初出茅庐的郑永涛出色地完成了工程1∶10000地质填图工作。

2012年6月,郑永涛被借调到额济纳旗黑大山综合方法找矿项目组,那里位于自治区最西部,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通信信号,白天温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郑永涛和大家一起,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抛洒着汗水,脸晒黑了不怕,皮晒脱了不怕,就怕完成不了任务,质量不过关。

2014年在阿拉善盟工作时,郑永涛和队员们一户一户去争取当地牧民的配合,给牧民家的孩子补课,替牧民放羊、盖羊圈,只要牧民有困难,整个分队全体出动为牧民排忧解难。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地质队员和4户牧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2016年,自治区郑永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地勘八院正式成立。在创新工作室,郑永涛和同事们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孟龙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召沟金铜多金属矿普查》等十余个地勘项目,作为编委,郑永涛还撰写了《中国矿产志·石墨卷》(内蒙古部分)。

如果说矿石需要细细打磨才能成为宝石,那么以郑永涛为代表的地勘人就如矿石一样,几经磨砺,绽放出共产党人的璀璨光芒。“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从踏上地勘之路起,这首《地质队员之歌》便是郑永涛最爱哼唱的歌曲。这首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歌,如同时代的火种,激励着郑永涛和地勘八院人阔步前行,将青春岁月燃烧在祖国的深山大漠。

(作者单位:乌海日报社)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把脉牧民勘查
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牧民歌唱冬奥会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社会把脉
把脉网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