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人兽共患病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狂犬病年会纪实

2019-06-27

中国工作犬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兽狂犬病禽流感

熊 鹰 李 刚

2019年5月10~11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在安徽合肥联合召开了2019年人兽共患病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狂犬病年会。此次会议是近年来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领域召开的跨部门、多学科交流的一次学术盛会。

本届年会主题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联手共防人兽共患病”。夏咸柱、徐建国、金宁一、陈化兰、Kinzang Dukpa、Lea Knopf等多位院士和国外专家及近200位国内人兽共患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分享了防控人兽共患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来自全国卫生、农业、公安系统以及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的近2000名专业人员参加会议。年会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高端前沿、精彩纷呈,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肯定。

为扩大本次学术会议的覆盖面,让更多未能亲临会场的专业人员获得最新的学术进展,光明网对大会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新华社、光明网、健康报、保健时报等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全媒体报道。

一、群策群力,构建人畜共患病联防共同体

狂犬病、血吸虫病、布鲁菌病、结核病、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裂谷热、寨卡病毒病……这些让人闻之色变的人兽共患病,正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发生的比例不断增高,在新发的175 种传染病中,有132 种为人兽共患病,占比高达75.4%,防控形势严峻。

(一)关口前移,联合防控,遏制人兽共患病传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指出: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发生的比例不断增高;利用人兽共患病病原进行生物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大,人兽共患病防控不仅关系到健康养殖、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将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口前移,切断动物疫病向人类传播的“源头”,坚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加强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协调,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联合防控;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强研究,采用新型生物学技术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中东呼吸综合征、裂谷热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研制简、快、准诊断技术与新型疫苗和救治药物,进行科学防控。

(二)反向病原学是防控重大新发传染病“利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认为,对于防控传染病的相关措施,传统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是:传染病发生后,假设是由某种微生物引起,就设计方案分离鉴定可疑微生物。按照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体,然后才是发现传染源、动物宿主研究、传播途径研究、诊断治疗研究、预防控制研究。反向病原学研究则彻底改变了这种传染病应对的被动局面。反向病原学的核心是:发现并命名新的微生物,评估新发现微生物的致病性或者公共卫生意义,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病原体目录,研究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未来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因此,研究野生动物携带的未知微生物,发现新的微生物,评估其引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可能性的反向病原学,可以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有助于国家层面采取早期应对措施,未雨绸缪,预防将来发生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

(三)呼吸系统共患病是需首要关注的共患病毒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金宁一认为:共患病毒病是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其中,引发共患病毒病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动物原性病原传播速度加快;病毒适应性进化导致难以研制相关治疗药物;生态破坏与气候变暖使得病毒病流行频率加快;全球化经济与动物饲养方式的改变加快了新型病原的产生等。

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几类兽医学界广泛关注的共患病毒病中,呼吸系统共患病是需首要关注的共患病毒病。防患共患病毒病,一是要提高认识,将共患传染病防控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二是要关注生态,严防病原体入侵,做好病原生态学中长期规划,建立有害病原体预警体系,完善媒介生物防控体系;三是要协同创新,加大科研投入与攻关力度,尤其是生态、动物、人群大数据的联合应用;四是要三医合一,构建联防防控体系;五是要加强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全球共患病监测体系,坚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家禽接种疫苗对控制人兽共患病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指出:禽流感对家禽养殖业危害非常严重,根据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又划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影响最大的是H5亚型HPAI,已在60多个国家的家禽和野鸟中检测出该亚型病毒。禽流感病毒不仅可以跨越种间障碍直接传染人,还为人的新型流感病毒提供供体基因。有证据表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就是由H1N1禽流感传染给人类而引起的。

2017年9月,中国引进了H5/H7双价鸡灭活疫苗,接种疫苗后,家禽中的H7N9病毒分离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2017年10月1日之后,只有4例H7N9人类病例报告,表明家禽接种疫苗也成功地消除了人类感染H7N9病毒。这些事实表明,通过接种疫苗积极控制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对控制人兽共患病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五)人兽共患病控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热带病司顾问Lea Knopf博士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牲畜对贫穷的畜牧饲养者的生计至关重要,据估计,发展中国家有6~9亿牲畜饲养者,然而有相当数量的牲畜死于疾病。这些疾病多由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30亿目标”旨在扩大卫生覆盖面,预防突发卫生事件,并通过卫生优先政策来改善生活。控制和消除人兽共患病将有助于大大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研究员认为,近年来,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鼠疫、霍乱、麻疹等疫情不断给全球卫生安全敲响警钟。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国家传染病流行现状,既为我国有效防范传染病威胁提供坚实卫生安全保障,也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

另有专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行相关的卫生和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国际传染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传染病病原体不断变异,越过种属屏障感染人类并形成全球扩散的风险加大,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持续威胁。所以严防外来人兽共患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二、严防严控,努力实现“人类狂犬病零死亡”伟大目标

狂犬病是一种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致命的人兽共患病。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防控狂犬病,需要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密切的跨部门协调。世卫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GARC)于2015年开始联手,为实现“到2030 年人类狂犬病零死亡”制定共同策略,并建立起了“联合抗击狂犬病”合作平台。

(一)宣传教育是基石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狂犬病可预防的认知,是消灭狂犬病的基石。一是通过普及狂犬病危害、预防被犬类咬伤、暴露后科学处置方法等,提高社区大众对防控狂犬病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死亡;二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规范自身行为,尤其是养犬行为,共同实现消除目标。

(二)免疫接种是核心

免疫接种包括对犬的免疫和对人的免疫。

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不但可降低狂犬病的致死率,还能减少暴露后的预防需求。在犬群中,保证有效免疫(犬体内中和抗体水平≥0.5IU/ml)覆盖率达70%以上是全球公认的消除狂犬病的科学有效方法,因此,加强犬只免疫是消除狂犬病的根本。

人被可疑犬类咬伤或抓伤后,一定要及时到暴露处置门诊接种疫苗。目前已有供接触前接种的人类狂犬病疫苗。建议从事某些高风险职业的人员(如处理狂犬病活病毒和其他相关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前往受狂犬病影响的偏僻地区并计划在户外长时间活动(如探察洞穴或爬山)的旅行者、在高风险偏僻地区生活的儿童接种疫苗。

2012 年以来,OIE 狂犬病疫苗库一直按照OIE 的国际标准提供高质量的犬用疫苗。与该库相匹配的是,世界卫生组织也计划建立人用狂犬病疫苗库。这些举措都旨在加速实现全球狂犬病消除目标。

(三)加强狂犬病病原与抗体监测

有专家指出,我们国家时刻监测狂犬病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人间分布特征、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情况,严防其进一步蔓延。同时,我们需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野生动物狂犬病监测力度,谨防狂犬病从国外传入。

三、结束语

预防和消除人兽共患病任重而道远。对狂犬病等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体现了一个国家治理能力与文明水平及兽医公共卫生防控水平。当今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预防和消除人兽共患病方面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将各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以期为人类预防和消除人兽共患病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人兽狂犬病禽流感
专题预告
聊聊古代是如何防治狂犬病的
The Beasts Within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打败狂犬病
印度首现“无狂犬病死亡邦”
禽流感
人兽表演
美国7月禽流感频发复关或延迟至明年二季度
科学看待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