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幸福林带项目考古发掘出土陶俑的保护修复

2019-06-26段朝玮赵凤燕

新丝路(下旬) 2019年6期

段朝玮 赵凤燕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了出土彩绘陶俑文物的基本清理方法及相关操作技法。前期对彩绘陶俑的打包及提取是保护修复的重要一环。科学的清理要基于充分认识文物的病害、劣化原因及文物本身的具体特性。通过科学的分析检测,遵循保护清理的原则,制定出科学的清理保护方案。

关键词:彩绘陶俑;清理;保护修复

2018年4至7月本人赴西安参加了自治区旅游和文化厅组织的“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在培训期间有幸参与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幸福林带项目发掘出土一件彩绘陶俑(XFLD-Ⅲ-BM14:8)的保护修复工作。

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了配合市政重点建设项目——西安幸福林带项目进行考古发掘。018XFLDⅢ工区-B区M14于2018年5月10日开始发掘至2018年5月18日结束发掘,工地位于幸福林带工程三工区B-4工区南部,东临幸福北路,西临万寿北路,南临长乐东路,北临长缨东路。建筑工地施工时发现唐墓墓群,随即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年代均为唐代。

一、现场打包提取

提取之前需要将上述脆弱文物做物理加固,选择用石膏绷带。石膏绷带具有硬度大、干燥时间快、适应性强、无毒等特性,非常适合陶制文物的现场加固、整体提取。在加固之前需在文物表面包裹一层薄膜隔离层,避免石膏污染文物表面。先在薄膜上喷上蒸馏水,然后将石膏绷带缠绕于文物表面,边缠裹边喷蒸馏水,石膏绷带粘附于文物之上,凹坑处在石膏绷带未干时用工具直接按下,紧贴于文物,这样才能将加固的强度最大化。文物底部缠裹石膏绷带时,一定要从下往上多层包裹,给以拉力,增强底部强度。

打包、提取的前期工作应先将文物与地面、墙面分离,文物整体分离后发现部分文物的强度与稳定力不足,将这些文物平躺的放置在原出土位置,这样避免了文物二次损伤;有些文物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并且平躺时所受力不均匀易发生断裂情况,加之由于埋藏时间、环境的影响,部分文物都出现裂隙、完全断裂、脱落现象(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大件文物,例如镇墓兽、天王俑、骑马俑),如若在现场不对这些脆弱文物进行加固打包,后期实验室保护修复中可能出现开断裂、断面耗损、残块拼接不对、缺失等状况,因此整体提取也是整个现场保护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一定要将文物包装牢固,确保提取文物、运输回实验室时的安全和完整性。

二、文物基本信息

该件文物为泥质彩绘陶制陶俑,出土地点为XFLD-Ⅲ-B 编号M14:8。头部面部残留有白色颜料层,面部残留粉红色颜料,面部狰狞,其余部位均为白色颜料层。两侧耳朵露于单高髻外。陶俑身高45cm,宽25cm,重9.345kg;头部长10.5cm,宽6.5cm,重0.351kg;残块共有13块共重0.475kg。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工地现场环境导致该件文物保存状况较差,全身多处残断,头部面部与身体部位分离;陶俑通身方残断,面部颜料层脱落,左手断裂,脸部及陶俑身部位均有泥土附着物,陶俑身左侧由上而下贯穿一条纵向12cm裂隙,胸口右侧至颈部残断处有一条纵向4cm裂隙。陶俑身中部位有残留红色颜料层,裸露颜料层均有粉化现象,陶俑背部颜料层脱落。陶俑身上多处毛发残断,身体部位上方保存有白色颜料层,腹部位有红色勾勒线条,右侧手臂外侧残留有黄色颜料。右腿下蹋小鬼。

三、保护修复过程

1.拆除石膏包

选择打包回实验室的陶俑进行保护修复工作。首先用手术刀将表面石膏绷带小心的划开,将石膏绷带层去除;然后找到保鲜膜的接口将其慢慢的从陶器表面剥离。由于该陶俑较大,所以拆除表面打包物时需几人配合,时时注意文物的强度,以免发生断裂和倒塌现象。待拆解完毕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0013-2008陶制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标准严格绘制陶器文物病害图。

2.表面埋藏土

这批陶器部分文物在提取时,由于天气原因彩绘陶器上附着的泥土较湿,不易清除。首先用工具轻轻剥离文物表面大面积的松软质泥土,待表面凉至不干不湿的状态时再及时用软毛刷刷去表面浮土。器表薄层土垢待稍干失去粘性后再用加工的牙签、竹签进行清理,确保彩绘层的安全。表面泥土稍干或者对于表面较干的彩绘陶器,清理时工具一定要持平轻刮,不能留下划痕,露出彩绘及纹饰。为了避免陶器过于干燥造成彩绘剥落,在清理时将暂时清理不到的位置用避光袋遮盖,这样既能保持表面潮湿能避光。

3.分析检测

用紫外荧光灯检测是否有活性霉斑存在,对该件陶俑表面霉菌的分布进行检测,以便于后期对文物表面霉菌的清理。经过紫外荧光灯检测霉斑分析观察到陶俑后脑勺、上半身、底座的霉菌较多,其余部分霉菌较少。对完成清理工作的陶俑,在彩绘颜料的表面取样。以及表面彩绘颜料进行检测(XRF)。使用便携x荧光射线分析(XRF)易受表面附着物的影响,所以在检测之前需做预清理工作,清理工作完成后需记录检测分析的位置、颜色、保存现状等信息,便于后期工作开展。对表面各个部分颜料检测结果如下表(表1)

4.粘接、补缺、打磨

粘接时对断面再次进行清理,用脱脂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滚动擦拭。断面处较疏松,选择用3%~5%B72乙酸乙酯溶液涂刷至完全吸收,加固完成后用30%B72乙酸乙酯作为隔离层,该步骤的作用在于文物粘接可逆。用双组份环氧树脂粘接,涂胶后拼对固定好彩绘陶器,待其固化。

5.加固保湿

彩绘加固保湿,主要是针对表面颜料层,防止变色、起翘、脱落,实际是固定颜料层及彩绘颜色,同时恢复彩绘的颜色的饱和状态。

此批彩绘陶器主要问题在于变色和部分颜料脱落,加固采用2%AC33溶液,用喷壶均匀喷于陶器表面,待吸收后,观察加固效果,需要时再可喷1-2次,喷涂次数不易太多达到加固目的即可,过多陶器表面会形成反光的薄膜。

从发掘出土到实验室修复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水分的挥发部分彩绘陶出现变色、脱落等不同程度的变化。保湿就是维持水分的平衡,使彩绘陶器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状态我们采用的是聚乙二醇200(PEG200)。最开始用的是30%PEG,随后通过浓度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梯度模式缓慢维持平衡。

四、保存建议

陶器在保存或陈列时,适宜的温度在50~60℃、照度在300Lx以下、湿度大约在50%左右。特殊情况下应按照陶器本身的保管条件来设置温湿度。如果温湿度变化太大,会对文物造成极其大的损伤,尤其是保护修复处理后的陶器,粘接剂、补配材料以及作色颜料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保护修复后陶器的保管环境需要更加科学、更加严格。

五、结语

在该件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一直遵循保持文物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最小干预、可辨识、可逆、安全耐久等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每件器物的不同状况在具體实际操作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修复技术与方法改进,为保护好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做出贡献。

同时此次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的科学检测分析揭示了文物制作技术的基本特征,为考古学及技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科学检测同时达到了揭示技术信息和病害分析的目的,这种集合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研究型保护修复也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编).《文物修复研究》中国文物联合出版社2013-2014年

[2]布兰迪著、田时刚、詹天法译.《文物修复理论》意大利和东方研究所出版

[3]贾文熙、贾汀著.《文物修复学基础》,中国社会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0013-2008

作者简介:

段朝玮(198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