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宝桢后人的济南掠影

2019-06-26高歌

齐鲁周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丁宝桢后人济南

高歌

6月19日,本刊记者与丁宝桢五世孙丁健进行了沟通,并有幸阅读了丁宝桢几封珍贵的家书。这些尘封了一百多年的书信,蕴含的深刻内容让人震惊,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中兴名臣”对时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子女的谆谆教导,端正初心、爱民养民、廉洁奉公等家规家训内容,不仅融入了丁氏后人的血脉,更是激励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谈起丁宝桢,丁健拿出一本《丁文诚公家信》。

“很多事一直压在心底,我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如果这些再不跟家乡的人说,我要跟谁说呢?”丁健沉吟道,他似乎在从一个杂乱的线团中找一个线头,然后把历史从记忆深处拉回。

“小時候,正值‘文革,家人都在回避家族历史,我开始根本不清楚高祖丁宝桢和我的关系。”丁健讲述着。读小学的年纪,丁健在床下翻出一套三本册页组成的核桃木板的家谱。不识几个字的丁健看着密密麻麻的毛笔字一头雾水,只辨认出了“世芬”俩字。亲眼目睹家谱要被焚烧,丁健便请求将核桃木板留下,后来木板被他装在了半导体收音机上做外壳。

“其实,还有一件东西更为可惜,那是一个约有二尺长的小木箱,深枣红色,箱盖上刻着一个‘奉字。小木箱常年放在奶奶床下的最里面,文革前因好奇我曾偷看过,箱内有几个约十几厘米高的小泥人,都穿着如同戏装那样的衣服,此外还有些车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以前家中供奉的祖先塑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更换不同的衣服。制作这类小泥人,是当年四川民间的艺道,艺人一边跟你说着话,一边就在袖口中把你要的塑像捏了出来,而且相当传神。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实属可惜。”

“这是小时候记忆比较深刻的片段,但是真正跟先祖丁宝桢对话是从整理编写《丁文诚公家信》开始。”

丁健说,专家学者在研究丁宝桢的文化意义,一些媒体也进行鼓吹,他更希望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山东巡抚。

“官场笔记”

据丁健介绍,家信的内容主要是丁宝桢向长子丁体常传授为官之道,时间跨度为1869年(同治八年)至1885年(光绪十一年),“包括励志、修身、爱民、报国等”。丁体常是丁健的曾祖父,字慎五,曾担任过大同知府、特授潞安知府、甘肃按察使,官至广东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据丁健讲述,丁宝桢共有五子五女,其中大儿子便是丁体常。

1876年初,丁体常去往山西做候补知府。当年五月十日,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写信给儿子道:官做到什么位置,自有天定,为官之人要做的就是“尽己”,即“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而又谦以处己,和以待人,忠厚居心,谨慎办事,如是而已”。

他还在信里叮嘱初到山西为官的丁体常:当地物价昂贵,要养成俭约的习惯,精打细算,不花不必花的钱。

在丁宝桢的谆谆教导下,丁体常一生清廉自守,忧国忧民,最终成为晚清政坛上颇有清名的大吏。体常曾言:“吾父之高勋伟略,诚不敢望希万一,而其清风亮节,虽未之逮,窃有其志。”

丁体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乞假为父修墓”为由,请求辞去广东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回到济南,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去世。孙葆田所撰《丁公(体常)墓志铭》的记载说:“先是,文诚公既葬历城华不注山阳,而未建居第。公(辞职回到济南)乃卜筑城中,以余地穿池莳花竹。……”又据知情人介绍,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营建了两处寓所。丁体常(辞职)回到济南后,把位于城外后营坊街(现济南泉城广场内)东首的一处房产卖掉,自己则卜居城内旧军门巷的另一处寓所,将该寓所后面的空地穿池筑室,改造成花园式庭院。

丁健推测,丁体常当年辞职获准,大约于十月、十一月间(12月份)回济南定居后,至次年,既为父母维修了坟墓,同时也对丁宝桢城中故居——旧军门巷宅地进行了整修。丁体常及二子均葬济南南郊石青崖村。

“到我这代,共有体、道、泽、垂四代。曾祖丁体常辞官,我爷爷出生也是他告老还乡的原因之一。”

丁健爷爷丁道周,1905年由丁体常妾室俞氏所生,民国时曾任财政部造币局副局长。日伪时期,丁道周因不愿出头为日本人做事,避居天津租界,致使家境拮据。1942年去世后,丁家大院被迫卖给了富商孟洛川的后人。丁家在卖房后继续租用其中的花园院居住,直到1948年才搬离。丁道周妻曲阜孔氏,膝下有五子五女,小时候都生活在丁家大院。丁道周的长子丁泽霆,是丁健的父亲,建国后一直在济南工作,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我有一个女儿。算来,我们已六代居住济南了。”丁健说。

丁宝桢的精神传人

对于自己丁宝桢后人的身份,丁健保持着一种低调。发表于文史刊物上的几篇文章,署名“垂健”,行文严谨,注释详尽,看不出是丁公后人的缅怀之作,扎实如晚清史学论文。

“我父亲和我,把信札内容融入晚清史实的大背景中,力求真实有据,尽量不添加自己的看法。”丁健说。相比于普通的学者,他珍藏的史料堪称一手绝版。

上世纪90年代初,丁健在台湾的叔叔将这些家信带回。此后,整理和注释这些信札,成为丁健父亲丁泽霆退休生活的一部分。“父亲是家中的长子,由于战乱的缘故,他的初中和高中都没有读全,最终学历仅为商业专科。祖父亡故后,家境日蹙,他就为持家而开始工作了。我曾问过父亲,是否看过家谱的内容,回答是看过但不记得了。正所谓行为心声,弟弟奉家信完璧归赵,长兄却无奈家谱成灰,三十年后再相见,有泪有涕却无言以对……这应该就是父亲愧而奋心,竭残年以赴的原因。”

“整理编写《丁文诚公家信》,让我有了和先祖丁宝桢对话的机会,重温祖先所创造的那段历史,会升华出一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亲情,这也许就算是自豪感。”

提到“名人之后”的话题,在丁健的记忆里,他的父亲丁泽霆毛笔字写得特别好,但是从不示人,小姑姑想向其讨幅字给孩子做字帖都未如愿。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显耀的家族史并没有给这个家族的后人带来荣光和庇佑,反而将他们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不敢保留跟家族历史有关的任何遗物。

父亲去世后,丁健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搜寻史料,找到每封家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礼制,注解。2012年8月,《丁文诚公家信》终于出版。在书的封皮上写道:“丁宝桢著,泽霆释,垂健注”——后人与先祖,才以这样的方式重新相逢。

丁健认为,不论是后人还是对名人由衷敬佩的外人,因与名人的心犀相通,了悟名人的内在价值,都可能得其精髓和承其衣钵,成为其精神传人。因此,丁健更愿意被称为其精神传人。

丁健说,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先祖的话依然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丁宝桢后人济南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金晖关爱育后人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