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创业一波三折,只为乡村孩子不再留守

2019-06-26薄荷

伴侣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衣厂厂里工厂

薄荷

王红琼正在指导工人

王红琼和工人在一起

王红琼指导工人做衣服

王紅琼指导工人做衣服

王红琼是四川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孩子小的时候,她曾迫于生计丢下孩子远赴广东打工,忍受了长期骨肉分离的痛苦。后来,为了乡亲们不再走自己的老路,为了家乡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她毅然回乡创办了制衣厂。

          为孩子不再留守办厂

竹篙镇的一家制衣厂里,一台台缝纫机“哒哒哒”地运转着,一位朴实的中年妇女在厂房里巡视。突然,几位正在缝纫机旁忙碌的女工站起身来说:“王姐,马上三点半了,我们去接娃娃。”另一位女工补充道:“王姐,今天我婆婆没在,娃回到家没人照看,我接了娃娃就不回厂里了。”“好的,你们去吧,照顾好娃。”中年妇女朝她们一点头,几个女工放下手里的衣服,换上外套就朝着厂大门匆忙走了,厂房里的缝纫机一下子沉寂了好几个。

这位被称作王姐的中年妇女就是王红琼,她创办这家工厂的缘由,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1988年,王红琼17岁,是四川省第一批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员。随后,她结婚生子,很快,她的双胞胎儿子就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因为孩子的户口不在自己的打工地点,王红琼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料,自己大半年才能回去一次。

儿子七岁的那一年,大年初六早晨,王红琼夫妇准备好行囊又要南下打工了,他们想同孩子告别,却到处也找不到他们。后来,大家发现家里的卧室门紧闭着,推也推不开,才想到他们应该在里面。“儿子,开开门,爸爸妈妈要走了,出来让爸爸妈妈看看你们。”里面没有动静,她把耳朵贴近门板,隐隐听到了里面的啜泣声。“儿子,你们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爸爸妈妈过段时间就回来,给你们买好东西……”“我不要好东西,我要你们在家里……”里面传来哽咽的声音。王红琼在门外敲了又敲,好话说尽,孩子还是不愿开门,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母亲见状一把拉开她:“走吧走吧,再晚赶不上车了!”王红琼收起眼泪,和丈夫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家。是啊,她也不想跟孩子分离,可是迫于生计没办法。后来,王红琼在成都制衣厂找到了一份工作,离家稍微能近一点,每个月有四天假,可以回家看孩子。

转眼孩子九岁了,那年五一,王红琼回到家,大儿子依偎在她怀里,久久不愿离开:“爸、妈,你们以后不要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陪我们,好不好?”王红琼望着孩子渴望的眼睛,耐心地跟他解释:“爸爸妈妈得去挣钱,你上学需要花钱,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我们得出去挣钱养家啊。”“那你就像田波的妈妈一样,在家附近开个店,不好吗?”二儿子向他们建议。王红琼知道,田波是孩子的好朋友,他妈妈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早点铺,每天下午收摊后,他们会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溜旱冰。“或者像姜妍妍的爸妈一样,去洛川贩苹果回来卖。”大儿子提议。

那天,在孩子们的建议下,王红琼母子仨把所有能干的生意都梳理了一遍,卖苹果、卖糖、卖早点……其实王红琼夫妇何尝没有想过。做生意,想法虽好,启动资金在哪里?技术在哪里?反复比对,外出打工是唯一一个不要本钱且风险极低的赚钱方法,只要有一个好身板就行。王红琼知道,孩子话语虽天真,但却透露着他们心中对父母陪伴的渴望。望着孩子们热切的目光,她不想打击他们,只是说:“现在妈妈在成都的工作还走不开,但一有机会,我就回来做生意,陪你们,你们继续帮爸妈留意一下,看还有啥适合咱的生意。”

2000年初,因为工作努力,王红琼在成都制衣厂担任副厂长,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管理经验。恰在这时,王红琼的家乡开始鼓励乡亲们回乡创业就业,并提供了低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王红琼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2006年,王红琼和丈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金堂县竹篙镇,贷款开办起锦洲成衣厂。

         创业过程一波三折

王红琼的工厂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办厂之初,王红琼就宣布,工厂主要招收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且上下班没有严格限制,娃娃上学就上班,娃娃放学就可以下班。村里人一听乐坏了,半天时间,一传十十传百,来报名的足有一百多人。因为工厂刚开办,规模小,只能招收最先报名的几十个人。凭着以前在成都制衣厂的人脉资源,王红琼的工厂顺利拿到了一些代加工的订单。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几十个女人在一起,别提多热闹了。有的农村妇女没有上班经验,时间观念不强,已经日上三竿了,还迟迟到不了工厂。还有的婆婆和媳妇同在工厂,把家里的矛盾带到厂子里来。一次,王艳和婆婆因为家务事互相推诿指责,眼看到了接孩子的时间,两个人都气鼓鼓地低头忙活着,谁都不肯去。王红琼了解到其中的原因,走过去拍着王艳的肩膀:“小王,咱毕竟是小辈,退一步吧,别跟老人怄气。你怕耽误这个月的工资,那就把孩子接到厂里来,他做作业你干活,管孩子挣钱两不误。”别的姐妹们也劝她,王艳听王红琼说得有理,又心疼孩子,穿上外套就朝学校跑去。车间里姐妹们打趣:“王厂长,您不光要管理这个工厂,还兼职家庭事务调解员呐!”大伙儿都笑了。

从那之后,员工们那些读小学初中的孩子,放学之后就背着书包直接到厂里来。为此,王红琼专门腾出了一片地方,让他们专心写作业,一起等待自己的母亲下班。一时间,厂里一边机器轰鸣,另一边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都说理想很圆满,现实却很骨感。不约束员工的上班时间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员工收入不高。员工觉得在王红琼的工厂挣不到钱,就不太愿意再来上班,或者又外出打工去了。而这些,王红琼事先都没有预料到。

工厂开办一年后,因为业务扩大的需要,王红琼决定扩招一批工人。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人返乡过年,是扩招的好时机。王红琼动员自己一直在外打工的表妹来工厂干,表妹就问在锦洲制衣厂最低的月薪能拿到多少,一听只有几百元,她当即摇头。“几百元能干个啥?”尽管王红琼提出工厂是计件工资,拿几百元的人是因为要管孩子,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拿得少。可过完年,表妹还是丢下了尚在念小学的孩子,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她说:“再怎么说,外边挣得工资也比在家乡制衣厂高,人当然得往高处走。”几个妇女听说了此事,觉得有道理,刚过完年,就有几个妇女离开工厂,继续外出打工去了。

還有一次,王红琼想给工厂招一名有经验的会计,她看中的那个会计嫌她开出的工资少,在坚持了半年之后还是跳了槽,临走的时候,她握着王红琼的手,无限遗憾地说:“王姐,你是个好人,我也很想留下来,可我上有老下有小,我得挣到更多的钱,才能养得起家。”工厂好不容易办起来,却连续两年亏损,王红琼已经负债累累,她真的付不出更高的工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

因为不约束上下班时间,工厂工人流动频繁,今天你有事,明天他有事,自开办以来从没有一天全勤。一次,一个昔日同在成都制衣厂做管理人员的好友到锦洲制衣厂来参观,看到大白天,工厂里居然有那么多翘班的员工。弄明白了原因,再听到王红琼的管理模式和工厂面临的困境后,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开工厂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做慈善,像你这样管理,工厂迟早得关门!”王红琼也动摇过,可思前想后,她说:“上下班时间自由是我走的特色路线,如果和外省或者成都那些大型工厂一样,就体现不了在家乡上班的优势,那还不如让员工出去打工。”最后,她固执地说:“我相信我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两者兼顾。”

为了提高低工资员工收入,王红琼想到了保底工资,就是根据员工当月工资和出勤天数,和整个厂的平均工资,进行一定的补贴。另一方面,他们更加鼓励能干的多干,支持多劳多得。为此,最多时她贷款200多万元,银行不时来催款,她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这时,连一直支持她的两个儿子也动摇了:“妈,不如我们放弃吧!”那一刻,王红琼迷茫了,难道,不约束员工上下班时间,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家乡星月明亮

2014年的年底,镇上大家喜气洋洋,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忙碌着,王红琼和丈夫却为即将到期的一笔贷款而焦头烂额。他们走在大街上,商量着从哪里能再借到一笔钱,信步走到派出所门口,他们突然听见警笛鸣叫,定睛一看,发现有三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手戴镣铐被警察从警车上带下来。寒风凛冽,他们瑟缩着。听旁边的群众议论,他们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管教,满身恶习,这次又因为入室抢劫被抓进来。其中一个少年一直在哭,在进派出所大门的那一刻,他突然转身对着天空边哭边喊:“妈妈,你在哪里?我好想你啊!”喊得声嘶力竭,涕泪横流。看到此情此景,王红琼潸然泪下,丈夫的眼眶也湿润了。“我们也有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工厂都要办下去,帮留守儿童留住父母,有了父母在身边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歧途。”王红琼紧紧握着丈夫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

2014年,经过层层审批,王红琼拿到了省教育厅学生装定点生产企业的资质,完成这个定单,意味着以后她就有资格竞标争取更多的订单了。可是根据自己工厂现有的制作速度,到时候肯定交不了货,怎么办?王红琼差点一夜愁白了头。

第二天,王红琼召集全厂员工召开了大会,站在厂里的台阶上,她慷慨激昂地说:“说实话,工厂开办这些年,我只挣到了贷款和负债!这一单关乎我们工厂的生死存亡,工厂活了,我们以后会挣到更多的钱,还可以挣钱管娃两不误。如果完不成这一单,我只能申请工厂破产。如果那样,我们还得外出打工,忍受跟孩子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养娃,如果娃都没养好,我们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这一席话,入情入理,掷地有声。当场员工们就表示,愿意日夜加班,大家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单。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王红琼的组织下,员工们纪律性大大提高,只要有时间,他们就来工厂里加班。有员工提出,白天家务事忙,自己可以上夜班,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从当天晚上开始,厂里灯火通明,缝纫机彻夜“哒哒哒”地响着,没有一个人临时退缩或抱怨。终于在一个月后,大家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订单。产品交上去后,订货商握着王红琼的手:“这批货交货及时,质量又高,以后我们若有需要,还会来找你。”那几个月,员工们每个人都拿到了比以前多几倍的工资,大家的积极性大涨。从那之后,工厂里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厂里有大订单,全员自觉加班。自此之后,各地订单源源不断,工厂一年可以生产十几万套校服,加上接一些工装、团体服生意,工人们的工资稳步提高。2018年年底,王红琼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这距她当初创业已经过去了11年。

王红琼指导工人做衣服

乡亲们看到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也能挣到三四千元,就慢慢转变了态度。“王总,厂里什么时候招工啊?”王红琼走在大街上,常有妇女们这么问她,她总是笑呵呵地:“我们正在建新的厂房,到时候,欢迎大家都来上班。”“是啊,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短,挣得又多,还能随时回家管娃娃。”很多老乡知道厂里的待遇,原本准备出去打工的都留下来了,以前在外打工的妇女也渐渐回到了家乡,厂里有百分之七八十员工,是以前在外务工的妇女。

王红琼检查布料

如今,锦洲制衣厂一年就能接到上千万元的订单,为了让更多的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除了竹篙镇上的总厂,王红琼还在4个乡镇开设了车间,就地解决了200多名姐妹的就业问题。每天下午,走进王红琼的工厂,就像走进了一个暖融融的大家庭。厂房里机器轰鸣,员工们低头忙碌,一件件成衣从一位位家庭妇女手中诞生。在厂房的另一边,大大小小十几名孩子聚在一起做作业,王红琼派专人照看他们,顺便给他们辅导作业,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妈妈”“王老师”。

2019年初,王红琼的事迹引发了热议,有一位建筑工朋友说:“孩子,我抱起砖头,无法抱你, 我放下砖头,无法养活你!多么希望我的家门口也能出现这样的好人,这样的良心企业。”王红琼说,下一步她准备扩大工厂规模,将车间辐射到周围每个乡镇去,吸引更多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为留守儿童留住他们的父母。王红琼想告诉家乡的所有在外务工人员,回来吧,家乡星月明亮,梦想何须流浪!

责编/刘维笑

E-mail:1464110164@qq.com

猜你喜欢

制衣厂厂里工厂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丽红制衣厂
倪进明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生意太差
植物工厂
华人制衣厂闯出一片天
不教技术只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