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凤山:亲历新中国半部航空工业史

2019-06-25王小龙

大飞机 2019年4期
关键词:凤山航空工业苏联

王小龙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大飞机C919,正处在试飞阶段。不久的将来,国产大飞机必将投入商业运营。

此时此际,回看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得不让人感慨良多。从几乎一无所有,到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飞上蓝天,我们花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时间里,有一个名字贯穿其中。马凤山,中国航空工业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早期的涡桨小飞机,到载运量较大的运8这样的中程涡桨运输机,从参与中型喷气式轰炸机轰6,到成为运10的技术负责人,并最终让这架国产大飞机飞上蓝天,马凤山堪称亲历了新中国半部航空工业史。

很遗憾,由于长期过度劳累,1982年马凤山就病休了。尽管之后,他还曾受航空工业部委托,以衰弱之躯,带领一批技术人员,赴美国麦道公司参加高涵道比(桨扇)技术准备项目合作,完成了大量研究工作,也曾受聘为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然而,1990年4月,年仅61岁的马凤山就去世了。61岁这一年龄,以今人的眼光看,特别是对于资深专家来说,正是知识储备较为完善、发力出成果的时期。古人称60岁为花甲之年,而在当下来看,61岁过世,甚至颇有英年早逝的感觉。

1929年5月8日,马凤山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席祁乡马巷村的一户农家,在这位新中国功勋设计师诞辰90周年之际,回顾他的生平,似乎亦能照亮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之路。

青年时期的誓言

马凤山是1949年毕业的高中生,这一年,他20岁。为何不像如今的孩子18岁高中毕业呢?实则,1929年出生在无锡乡间的他,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能够持续不斷地接受正规教育,已是殊为不易。

早年,他们家的家境较为困难,导致了包括他在内的兄弟几人都没有学上。直到他的父亲到城里去卖糕团,才逐步缓解了家里的困难状况。到了日寇侵华的时候,1943年,在日寇铁蹄下的无锡,马凤山好歹进了道南中学读书。日本投降后,在无锡辅仁中学就读的他,仍时时想起日军飞机对中国的疯狂轰炸。

考什么大学?当年的马同学心里早有自己的理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马凤山认准了,这是一条报国正途。在马凤山的夫人赵孟华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么一段:“童年你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目睹日寇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深感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就没有祖国的安全、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你在青年时期就立下誓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航空技术,亲手设计制造中国自己的飞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你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交通大学素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摇篮”的美誉。其航空系,发端于1930年。1931年在机械工程学院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当时在校的钱学森便选修了该课程,撰写发表了6篇关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毕业后顺利考取清华留美航空专业留学生。1942年8月,交通大学正式成立航空工程系。

1949年金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山定鼎,百废待兴。此时,高中毕业生马凤山走入交大,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走进大学学习航空工程的大学生。与如今一般理工类本科生要学习四年不同,马凤山在交大只度过了三年时光。

1952年,根据国家安排,马凤山提前毕业。这位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小伙子,来到了祖国的最北方——黑龙江。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哈尔滨飞机厂。在当时来说,这是一家刚刚诞生不到半年的企业,只有修飞机的业务,而无造飞机的能力。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批六大主机厂”之一,当时的哈尔滨飞机厂,代号为122厂。

研发,从仿制起步

从1952年到1964年,整整12年,马凤山在哈尔滨飞机厂工作。在此期间,他有过一段重要的留洋经历。

1959年5月,刚满30岁的马凤山,已经先后参加了松花江1号小型旅客机、和平401号短程喷气式客机以及402号涡桨客机的方案设计工作,并已担任哈飞厂设计科设计室主管设计师近一年了。工厂在迎来两架苏联图-16轰炸机后,派马凤山前往苏联喀山。喀山是苏联航空重镇。从1959年5月到9月,整整4个月,马凤山在图-16飞机生产工厂实习。他不负时光,重点研究了苏联飞机1953年强度规范与1947年规范的差异,以及图-16飞机强度计算及静力试验情况。

马凤山的这一段留洋学习时光极为珍贵。原因在于,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有了恶化的苗头。1960年,苏联大批援华专家撤出中国。同时,中国派往苏联学习的人员也将回国。

马凤山在苏联仅仅学习了4个月,但他留下了一本笔记。

马凤山生前好友、曾任西安飞机制造厂设计所副所长的郑作棣回忆称,中国仿制图-16飞机亦即完成国产轰6飞机设计制造的过程,是从哈尔滨飞机厂开始的。当时,哈飞完成了一架由苏联进口大部件总装而成的图-16飞机。1959年,西飞承担轰6试制任务时,郑作棣了解到,马凤山有一本笔记,对这款飞机的研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来,马凤山等人在苏联学习期间,苏联专家一再强调说,课堂上讲的东西不用记,这些资料会全部发往中国。于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专心听讲,而忽视了记笔记,唯有马凤山做了翔实的笔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马凤山在去苏联之前,曾刻苦攻读、自学俄语。这也为他能够做好课堂笔记打下了基础。后来,一度处于绝密状态的马凤山笔记,如今已经公之于世。可以看到,这是一本苏联产的一种很厚的软皮学生练习本,本子上字迹秀美整洁,其中含有大量图-16飞机的总体、强度、试飞等各类关键信息。

那一批中国学生回国后,没想到,苏联方面答应给的资料左等不到,右等还是不到。中方通过外交通道,通过驻苏大使馆做正式交涉,苏联方面给出的理由看起来很是冠冕堂皇——这些资料不属于图-16飞机合同中该提供的,苏方不便拿出。其背后真实的原因,无非是中苏已然交恶,苏联方面既然已经撤出专家,中断合作,哪还会再提供给中方一星半点资料呢?

1961年,马凤山破格晋升——从一级技术员到副工程师。那个年月的职称晋升,不比如今,副工程师已经是很高的技术头衔了。

当年的轰6项目,堪称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大的飞机项目。从1959年到1964年,整整5年时光,在哈尔滨进行的轰6项目,并没有完全吃透图-16的奥妙。1964年,整个轰6项目转移到了西安。35岁的马凤山,跟着项目,于1964年10月奉调来到西安飞机制造厂,先是做设计科副科长,后又任设计所副所长、所长。

马凤山笔记中的《图-16飞机的静力试验考察报告》、《图-16飞机强度计算原始数据总结报告》及《从图-16改为图-104的结构考察报告》,为轰-6设计制造过程中扫清障碍,立下了头功,还为日后中国发展大型客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中型喷气式飞机的过程中,马凤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没有马凤山笔记,中国航空制造业想要达到制造轰6水准飞机的程度,恐怕要晚些年。而目前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最初都是用轰6为载体投放的。如果没有轰6,很难想象中国该如何跨进核大国的行列。

在西飞,马凤山的技术水平和素养得到了上级认可,他还担任了运8飞机的测绘设计总负责人。

至今,轰6、运8的各种改型飞机仍在使用。特别是轰6K,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图-16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轰6试飞成功的1968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陈毅元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苏联曾于1956年在图-16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一款喷气式客机图-104。

由此,中国开始了国产喷气式客机之梦。

运10的伟大尝试

1970年7月,在三机部召开的研制大型运输机预备会议上,确定了8条设计原则:载客100人左右;在轰6的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安装3台或4台发动机;航程5000公里;高度1万米;速度每小时1000公里;全天候。

此款为领导人出访而准备的大飞机,初步被定名为运10。此時,对图-16和图-104有着深刻认识的马凤山提出,中国研制大型运输机,可以以轰6为基础,这样,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继承性,并且能够利用一部分轰6的部件。同时,他也指出,不一定要完全仿照图-104飞机。事实上,1970年的中苏关系,也决定了中国当时无法像1950年代那样几乎照抄苏联蓝本。另外,在1970年代,中国人设计新飞机,如果再以1956年就投入商业运营的图-104作为蓝本,显然是落后了。

马凤山的考虑无疑很有前瞻性。

实际上,图-104之所以噪声大、效率低,许多问题出在发动机上。原因在于图-104与图-16一样,依然将发动机安装在机翼里。这是当年螺旋桨飞机的设计理念在喷气式飞机上的一种顺延。而美国人在设计波音707时,一改此种方式,将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下方。如此一来,噪音降低了,燃油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后来,诸如道格拉斯公司的DC8飞机、空客系列飞机,都采用了此种吊装模式。

1970年11月8日,马凤山抵沪,负责领导运10的设计研发。此时的马凤山已经不是研发轰6时的毛头小伙子了。作为航空设计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同事、下级对他尊敬有加。然而,他却在开会讨论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希望有一种“没大没小”各抒己见的氛围。

十年磨一剑。1980年9月26日,运10在上海大场机场首飞成功。此飞,震惊了世界。这表明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掌握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

路透社说:“在掌握这种先进技术后,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了一些而已。”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的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运10没有投入商用,但马凤山和他的同事们留下的这份遗产,仍值得今人去研究。

回顾世界航空工业史,无论是英国的“彗星”号,还是苏联的图-104,包括波音的各型飞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飞机在一定的时间轴上,代表着所在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中国,在1980年成为能够制造喷气式大客机的国度,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在此领域,我们不是后来者。如今,我们更应该做出像样的成绩,以告慰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们……

猜你喜欢

凤山航空工业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落凤山四景
Ho Feng—Shan何凤山
雾在做迷藏
凤山的弥勒佛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五十周年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