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浅谈

2019-06-25杨怡

商情 2019年25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杨怡

[摘要]云南洞经音乐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它把儒道佛三教溶于一炉,集礼仪、经卷、音乐、教化于一身。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就是在云南洞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价值。本文主要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历史源流、存在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的独特价值,丰富和深化人们对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洞经,一般认为就是《玉清無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简称。洞经之洞则有通之意,经则有径、达之意。洞经一词则是通达之意。据史料记载,唱颂洞经,最初源于旧时文人在遭受冷落和贬辞之后,纷纷另辟蹊径,追求自我存在的一种手段。通海洞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连城在《续修河西县志》中说的“流觞于明代”。根据洞经崇尚的神的封敕、主要经卷的改编年代、祭祀场地的寺庙建成以及谈演曲调的风韵特色显示:通海洞经活动兴起于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之后,即明代初期至中期这一阶段,到现在约有500余年历史。另一种说法是通海洞经的活动始于明末清初。也是王连城的《续修河西县志》载:“初创时,系由文人学者醵姿延请迤西(大理)教师教授”。

以上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反映了通海洞经的传人兴起时间及其内容、曲调与活动的基本概况和大体格局,哪种说法更为确切,目前尚难定论。

根据历史记载,洞经谈演的组织称“会”和“学会”。通海有记载最早的洞经会是康熙初期的“朝山会”。乾隆时期,通海洞经成立了“桂香会”。光绪年间,“桂香会”因机构庞大、人员繁多而出现分歧,桂香会解体,以戴淳、张家熊、周诚(周四爷)、汤应山、卢光耀人为首的亲友拉出联合成立了“五圣会”。

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到了清末的咸丰、同治年间已有许多洞经音乐班、社活跃在通海。由于洞经音乐在通海流传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许多曲牌曾流传到了省城昆明、建水以及玉溪等地。

清康熙年间在通海秀山成立“朝山会”后,洞经会纷纷兴起,规模较大的有“桂香会”、“庆九会”、“五圣会”、“雅集社”、“圣文会”、“崇文学”、“同文会”等。

20世纪40年代,18名妙龄少女经张家熊、张云涛两位老先生的细致教授,历时三年时间,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禁锢,于1947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组成的洞经古乐班“妙善学会”,于1947年在秀山三元宫谈演洞经后,被传为美谈,遂将洞经谈演活动带到民间礼佛活动中,使之完整传承。由于18位修贞女惊世骇俗的壮举,云南唯一的女子洞经会“妙善学”也就石破天惊地出现在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礼乐名邦”——通海。

2000年元旦,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通海县成立了“通海洞经古乐团”,分别在秀山、花街广场、古乐馆及玉溪等地演出了60多场,专题为外国留学生演出11场,都受到中外游人及广大人民的赞赏。

2002年4月和8月,分别赴大理和蒙自两地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邀请赛”和“云南省洞经间乐邀请赛”都获得了云南省的第一名,同时制作《古乐流韵》光盘发行。

现如今,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进过改革,于2001年进入国家非遗名自2006年以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也由原先的祭祀表演发展成了如今的纯粹表演形式,并于2012年8月正式发展为通海月光古乐团。

二、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存在的原因

(一)文化积淀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蕴含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其中包含儒教、佛教、道教文化的融合,再加之通海县地方文化的独有特色,形成了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通海素来被称为礼乐名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它融入了诸多的文化元素:如道教的洞经的主要典籍称《大洞仙经》或《文昌大洞仙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儒家、佛教文化、唐宋曲牌等。其是在道家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小众文化,组成的民间小众团体。

(二)信仰需要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包含着大量的宗教文化,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极大的满足了洞经成员的信仰需要。分析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提供成员的信仰需要。我们需要从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具有心理调试功能。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信仰有其独特性,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宗教基础来看,它三教合一的产物,又在其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信仰文化。洞经文化在道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宗教文化当中具有心理调试的功能,所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心理调试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宗教是在人们在现实社会当中受到压迫,又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寻求超自然的一种力量,以求心灵的慰籍,通过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调试。

第二,心理动机。成员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转化为超自然存在物(即宗教世界)的寄托。首先,我们从洞经音乐协会的组成人员来看,洞经音乐协会成员主要由退休老干部和农村中年妇女两部分人构成。经过田野调查发现,大部分洞经协会成员承受了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对改造现实世界的无力感。除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力感以外,还有自身的社会认同降低,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进行具体的陈述。这些因素构成了对洞经音乐信仰的心理动机,因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寻求心理安慰和寄托,寻求社会认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谋生手段

这一文化艺术曾被作为谋生手段的一种。一方面,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是通海洞经音乐的分支,通海洞经音乐成立初期,只能由具有社会声誉的儒士、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乡绅来构成,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洞经音乐变为了一定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并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一般家庭的成员也能弹奏洞经。因洞经音乐具有祭祀的功能,所以谈演洞经也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经过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的洞经协会成员的年龄阶层在50岁以上,这些人当中大多出生于农村,无基本的医疗生活报账。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养老负担加大,老龄的洞经会成员,通过弹奏洞经音乐,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为自己的养老基础。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奇妙的“自然音乐”
谁远谁近?
“音乐之国”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音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