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学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2019-06-24杨悦李福建

世界知识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倡议学者

杨悦?李福建

前不久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情况,比如五年来的合作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是什么、如何提升与东盟合作的质量并使之可持续等,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一带一路”项目组特邀请来自东盟九国(文莱除外)的学者从双边及多边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未来合作的方向与具体实施建议。

东盟国家的三种态度

调研显示,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就表示支持并积极将合作意向落实到行动上的国家,包括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和新加坡。

第二类是由于国内政治原因(国内政权更迭)在对待“一带一路”的倡议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家,包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不同之处在于,菲律宾变得更为积极,马来西亚则有所倒退。但近期看,马来西亚的态度又有所回升。

第三类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它们也承认“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机遇,但仍处于谨慎观望的阶段。越南在政策立场上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充分的支持,也认为“一带一路”能够帮助沿线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但在具体行动上,还处于对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印尼国内的态度一直不够积极,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东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评价

首先,东盟各国普遍认可中国具备“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金融和技术基础。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自2011年以来一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国家、各种商品的最大需求市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灵活度较高的借贷方、发展援助方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中国是第二大出境投资国。中国钢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9.2%,水泥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8%,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原材料。亚投行作为支持“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工具,中国占32%的股份,拥有26%的投票权。而“一带一路”的另一大支柱——丝路基金,是中国国有的投资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发展银行以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都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强有力支持者。中国已经完成了很多奇迹工程:修建了最大的水坝、最高和最长的桥梁、最大和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最长的高速铁路、最高纬度的铁路、太阳能發电厂等。

其次,东盟各国相信“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东盟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带来发展机遇。以中国支持老挝卫星项目为例,老挝政府于2008年启动卫星项目,到2012年为止,中国共向其提供贷款2.59亿美元。2015年,老挝第一颗通讯卫星发射,开始提供各种卫星服务。此外,自2002年以来,老挝已建立12个经济特区,注册资金总额达到80亿美元。经济特区接受了300多家国内外公司的投资,其中中国公司有38家。在柬埔寨,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帮助其实现他们亟需的互联互通和工业发展。中国是柬埔寨能源领域最大的投资国,对水电厂的投资超过75亿美元,对煤电厂的投资约40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在柬投资九个项目,包括七个水电项目、两个煤电项目。缅甸学者也认为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帮助本国增加与印度及南亚国家、太平洋国家、欧洲和非洲的贸易机会。

第三,东盟各国赞赏“一带一路”倡议能与东盟各国以及东盟整体发展战略对接。东盟学者认为,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注重与对象国发展战略对接,如与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文莱的“愿景2035”、菲律宾的“雄心2040”、中马的“双边经贸合作”、中老的高铁项目、中新的“战略联通倡议”、“泰国4.0战略”以及东盟联通总体规划契合,中国承诺向东盟提供资金。在未来十年东盟需要1.7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东盟国家只有40%~50%的资金。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新供应链正在形成,双方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此外,“一带一路”可以帮助解决东盟基础设施赤字问题,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利于东盟内部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缩小东盟各国间的发展差距。

云南芒市机场开通直飞缅甸往返航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忧虑

调研显示,东盟国家的忧虑主要表现在安全、经济、社会民生和东盟中心地位等方面。

安全方面的忧虑有三。一是担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会削弱本国在捍卫国家主权上的话语权,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尤甚。比如越南担心参与“一带一路”会损害其声索领土权益的能力。二是担心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会成为中国对本国进行制约的手段。三是担心参与“一带一路”会影响本国现有的对外关系生态与外交格局,以及与中国经济关系过密可能会限制本国在外交政策上的选择余地。如菲律宾学者认为,菲方对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会导致菲美关系紧张。

经济方面的担忧也有三点。第一,对“一带一路”项目到底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仍存疑虑。有马来西亚学者表示,马来西亚向中国借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买中国产品、雇佣中国工人,导致当地民众认为这些项目是在帮助中国解决就业问题、消化过剩产能,一切更有利于中国,而本国的受益有限。第二,本国就业问题无法得到实际改善。有东盟学者说,现有的“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雇佣的是中国工人,没能有效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第三,担心陷入“债务陷阱”。但对此,泰国学者也指出,“一个巴掌拍不响”,东盟国家不能单方面指责“一带一路”项目存在债务陷阱,而应在合作前充分评估项目风险,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会阻止经济向前发展的诸多问题。

在社会民生方面,有东盟学者指出中国项目通常没有制定严格的社会与环境影响评估标准,从而可能会出现破坏环境和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

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影响,东盟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好于大部分东盟国家,担心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会影响东盟的中心地位和一体化进程。也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分别签署了双边合作协定,可能导致东盟内部在一些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

建议与挑战

关于如何推进今后的合作,东盟学者认为首先双方应进一步增强互信。中国需要推进本地区互信机制的建设,要向本地区做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平意图的再确认。中国还需对现有的诸多合作项目进行明确的界定。其次,中国应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加强对东盟各国的有针对性的宣介。以马来西亚为例,该国主流群体是穆斯林,对中国的宗教政策存有偏见。事实上,他们的偏见主要来自对中国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和谐共处了解甚少。第三,东盟国家应进行项目风险评估,与中国共同承担“一带一路”建设的责任。虽然东盟国家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但也不要夸大“一带一路”的风险。同时,东盟各国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腐败、营商环境、治理能力等,避免其阻碍“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推进。第四,中国与东盟应共同发掘未来合作的重点,利用各自国家的发展优势,寻找双方合作的新增长点。如自动化、电子商务和伊斯兰金融联通可以成为中马合作的突破点,海洋是中印尼扩大合作的潜在领域,中菲可以对接“一带一路”与战略物流走廊的发展战略,中新可以扩大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等。最后,东盟学者希望在中方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硬联通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软联通,双轮驱动中国与东盟整体的合作。

(杨悦为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李福建为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倡议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