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不是强迫孩子“给予”

2019-06-24萌芽研究所BUD

家教世界 2019年17期
关键词:轮流哥哥玩具

文/萌芽研究所BUD

作为二胎妈妈,对于“分享”这个词,我当然是深有感触的。两个人其乐融融,我分享我手头的玩具给你,你分享你手头的玩具给我,因为我们都知道对方也会很喜欢。这个是我们在各种教科书里所看到的分享的好场景。如果孩子都能这么做,当然是岁月静好。

但实际上,最开始在共享玩具这件事情上,其乐融融是不存在的,孩子们经常会发生争吵。大宝Joshua在忙着玩一个新玩具,二宝Eric想尽办法走过去想要这个玩具;Eric也知道如何保护一个玩具,让他避免被哥哥拿走。如果我们说,要分享、要和善,孩子们也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暴躁,因为他们的感受并不愉快。

我也会有很多的纠结,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可以看到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样子,善良、慷慨、关心他人。

所以每次在看到孩子因为玩具而争吵的时候,我内心都会有一种念头,想要去跟孩子们说,“得分享了,得分享了”。就好像脑海里扎根了一个想法,非常需要克制住,才能够说服自己冷静下来看这个过程。

让自己平复心情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在脑海中想象“换成是我自己”,我会经历什么样的状况。玩具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换成自己生活必备的手机总可以吧。

如果有人突然来到我身边,要我的手机,或者直接拿走了我的手机说:“让我打个电话”,我会生气吗?会的,不仅生气,而且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所以每次这么想,我也会反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属于孩子的喜欢分享的时机是什么呢?有什么时间点,是孩子们会更容易主动分享的时间呢?

我在跟两个孩子相处的这几年里,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时间点,那便是当孩子觉得自己充分体验完一个玩具或者东西后。这个时候是孩子最容易主动分享,并且愿意轮流玩玩具的好时机。

分享不是“不准抢,每个人轮流5分钟”

在玩合作类游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出按时间轮流游戏,比如设定好定时器,五分钟是这个小朋友,之后五分钟是另外一个小朋友。这个游戏我也会在家里玩,因为游戏本身是积极正向的,所以也能帮助孩子培养分享的意识。

实际上,如果在孩子们已经为一个玩具争执不休的时候,这个场景下,如果还提出“不准抢,每个人轮流玩5分钟”的建议,大多数情况都是失效的,因为它是一种强制建议,并且强行介入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相比起“不准抢,每个人轮流玩5分钟”,更合适的建议是,“等哥哥/弟弟用完了,就轮到你了。”

让孩子自己去定时间,这会帮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自信。让他学习如何向别人说不,并且为其他孩子设定好界限。不是你想玩一个玩具,我就得立刻配合着给你。你是我的朋友,我当然乐意分享,但是我可以决定我什么时候分享。

像现在Eric拒绝哥哥想要立刻拿他的玩具的时候,他也会把理由说得很头头是道,告诉Joshua自己为什么要,以及怎么用这个东西,并且他预计还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用完,所以,他会说:“哥哥,你需要等一等我。”

找到孩子易分享的时机

我经常会留意孩子们什么时候会自然做出分享的行为,就好像我自己问自己别人向我借手机,我什么时候会愿意给,我也会列举几个时间点。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执行过程中非常“健忘”。比如Eric明明答应了哥哥自己用完了玩具就会借给他,结果哥哥都已经等待到百无聊赖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Eric终于感觉自己玩腻了一个玩具,结果就直接把玩具放回箱子里,自己跑走了。

如果这个时候,Joshua跑去箱子里拿出这个玩具,从Joshua角度来说他的确实现了玩玩具的想法,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让Eric意识到,他明明可以做好“分享”这件事情。

所以我每次都会在Eric迷迷糊糊想把玩具随手放一边的时候,提醒他,“哥哥正在等他分享玩具”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对Eric来说是放松的时刻,所以他也会很积极地把东西拿给哥哥。

这么多年来,这也是我跟孩子们相处的习惯。分享的行为一定是孩子们自己发生的,我可以帮忙提醒,但我没办法代劳。所以逐渐地,我也看到明明Eric跟哥哥说“我现在还很需要哦,等我用完了再给你”,但是没过多久就主动拿给哥哥,告诉他“我想了想,先借给你玩好了”。

在家庭生活中,积极、正向的行为大多数源于正面肯定和鼓励,找准时机在分享这件事情上,同样是重要的。

帮助孩子接纳等待

分享既然是双方的行为,那么当我们愿意把决定权给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必然面临着另外一个孩子的心情。因为等待对于2~6岁的孩子来说,同样是困难的。等待的孩子容易沮丧、悲伤或者生气,这点我在两个孩子身上都遇到过。

孩子会委屈地来找我“我都没有——为什么就我没有”,他甚至有时候会哭,哭着必须要拿到那个玩具。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学会控制行为,恰当地表达强烈的情感是幼儿时期的主要任务。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跟孩子明确分享的界限感,是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更深层次的认识:所有的分享应该建立在尊重对方的物权、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边界状态下。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等待,那我就给孩子们做了一个“等待表”,确定好目标物品,简单写上等待孩子的名字,然后我一般也会在后面加上我自己的名字,告诉孩子,“我们现在这个玩具的等待表里,弟弟用完了就轮到哥哥,哥哥用完了就轮到我。”

当孩子们在名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时,他们会知道下一个该轮到谁。如果孩子追着我来问“我已经等了很久了,怎么还没轮到我呢?”等待中的孩子也会暴躁,也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更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只是开开玩笑,或者欺骗了自己呢?这个时候我会让孩子告诉对方,“你可以告诉弟弟你等烦了,你可以说你已经等了一上午,这让你很生气。”

我们要知道的是,接纳等待,并不等于连自己不开心的想法也不能去表达,坦诚的沟通也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羁绊。

我一直觉得,纯粹鼓励孩子分享,或者纯粹鼓励孩子学会不分享,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实操意义。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分享与否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他最终能明白,自己哪些东西愿意和别人分享,哪些东西可以和别人一起商量互相妥协,哪些情况是他愿意去分享,哪些情况是他需要坦白且坚定地说不。

这才是我心中对分享的真正定义。只有内心想要的分享才有意义,所以我为什么要鼓励孩子找到分享的时机,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原来只要我想,我一样可以找到一个让彼此都舒服的分享方式,而且赠人玫瑰,的确手留余香!

猜你喜欢

轮流哥哥玩具
哥哥
最好的爱情
哥哥的生日
还猪哥哥
基于能力培养的轮流写作日记探究
浅谈作文批改的几种方法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我永远是你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