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系记忆的当下再创造

2019-06-23陈伶俐

散文诗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谱仁义散文诗

陈伶俐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也一直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传统。正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缩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用家谱去绵延家风、传递孝悌,在家谱里温故过往、明确未来,无疑是当下浮躁社会和消费文化里的一丝沉静、一种持守和一份温情。

《家谱笔记》便源自陈平军在阅读或编修家谱过程中的点滴感触,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作为家族后人对历史的深情追思以及对先祖的诚挚缅怀。陈平军的散文诗向来因温润自然、朴实畅达而动人心弦,带有极强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他擅长探寻日常生活里的幽微诗意,常常在自我的出走与回归之间找寻着精神的皈依之地。这组《家谱笔记》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散文诗中的温情和素朴,但又跳出了其日常的生活琐碎,在呈现历史、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达观、通透的诗歌风貌。他站在记录人和回顾者的角度,用谨慎谦卑的姿态重现着家族曾经的繁衍生息和人物事迹,娓娓道来的诗句间有温度、见情感、通义理。

理清脉络,在家族的兴衰和沉浮中感怀乡愁、企盼团聚。从《千年龟》到《数字义门陈》,从《醉鸽和酒》到《碎锅析庄》,陈平军用温润的语言和饱满的情绪细数着家族的历史变迁。“太平乡”“常乐里”,连名字里都是安稳与太平的盛世家族,不料却因“义门家风”过盛、需教化天下的一纸圣旨而分崩离析。3900余人口从此“碎成291块大小不一、无规则的向往”,从此化为“72个州郡、144个县、29 1个庄,深浅不一、长短各异的乡愁”。经历1 5世、230年的代代相传,曾经同荣辱、共进退的大家族早已散落四方,而诗人感念的是不曾流变消散的“仁义”家风,慨叹的是“合久必分”“分久能否再合”的当下与未来。

重温细节,在人物的故事和情感里思索忠孝、感悟仁义。修史续谱,本是一件枯燥乏味之事,但若将目光聚焦于漫长岁月里一个个或动人心弦或摄人心魄的小故事,去感悟人世间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情感,这份乏味便也化为了绵长悠远的诗意。于是,我们看到《舔目复明》里在外为官的儿子为了治疗母亲

的眼疾,不顾一切归家伴母,化为“至孝至诚膏,或日至仁至义液”的药方;看到《股肉疗夫》中妻子甘愿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丈夫的健康,只求心灵的永恒相伴;看到《含苞稻草》里大家长一声令下,族人将一年的口粮奉献给了朝廷战场,换来了边境百姓的安宁……这些故事关于仁义孝悌,关于相守相依,更联于家国情怀。陈平军显然是有意将这些精神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一一呈现,进而用它们去传递一個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握技艺,用家族的寓言和传说去传递哲思、平添理趣。纵观这组《家谱笔记》,我们不难发现,题目大多为四字词语,类似我们常见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诗歌的语言也是凝练质朴,自然贴切,读来十分畅快。从内容上看,叙事与议论同在,偶尔穿插情感和哲理,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传神的真实和一份微妙的理趣。譬如《百犬同牢》中“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人性彰显,又如《飞杖引泉》里飞杖一拔便汩汩流淌的仁义之水,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经过诗人细致生动的刻画,加之以情感的浇筑和精神的升华,显出了别具一格的浪漫情致。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水悠悠,源起何处?我们在长逝的岁月里一往无前,一路的印记却越来越少有人去细数捡拾。当陈平军用后人的视角和诗人的情怀去重新审视一个家族的历史过往之时,那些一度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而诗人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章章意蕴深远、风格独具的散文诗,更是一种回顾往昔、映射当下的精神气度。

猜你喜欢

家谱仁义散文诗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散文诗八骏
仁义不过是“客栈”?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