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庇护终结,“揭秘者”阿桑奇路向何方

2019-06-22董一凡

世界知识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阿桑奇维基厄瓜多尔

董一凡

4月11日,“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结束了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长达七年的庇护生涯。英国警方在厄驻英使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以“保释期违反保释条例”的名义将其逮捕。作为曝光了美国大量军事和外交内幕的“自由新闻人”,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美英等国的利益交换与考量。

美国的“眼中钉”

1971年出生的阿桑奇是澳大利亚人,早年经历波折坎坷,曾通过自学、上函授班、跟随大学教授学习等方式接受教育,但未能获得正式学位。16岁时,阿桑奇成为化名“Mendax”的黑客,以入侵计算机为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黑客法则”,即“不损坏所侵入的系统、不更改那些系统中的信息、分享所获得的信息”。“分享信息”后来也成为“维基揭秘”的网站理念。1991~1992年,阿桑奇曾因涉嫌入侵网络系统而受到澳大利亚警方的调查和指控,在交罚款后方被释放。此后,阿桑奇逐渐形成了对西方政治社会体制和内外政策的“逆反心理”,认为经济社会现象的背后充斥着“政府与大资本勾结的阴谋”,希望通过尽可能多透露内幕的方式反抗这一安排。

2017年5月19日,阿桑奇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的阳台上接受媒体采访。

2006年,阿桑奇基于上述思想创设了“维基揭秘”网站。该网站在2008~2015年间,公布了全球黑客和泄密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机密文档,包括各国企业、政府乃至美国新兴宗教“山达基教”的秘闻及丑闻,文档涉及美国、英国、冰岛等发达国家,也有索马里、秘鲁、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是对全世界秘密文档的“无差别曝光”。随着“维基揭秘”影响力的增大,阿桑奇本人也获得了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言论自由奖”和2009年的“国际特赦传媒奖”。

“维基揭秘”在2010年因为几次重磅爆料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彻底激起了来自美国的敌意。当年4月,一段2007年美军在巴格达进行空中打击的加密视频被发布,视频中显示两个路透社雇员在被飞行员错误认为携带有武器后遭到攻击。7月,“维基揭秘”公布了约9.2万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档,10月又有约39.2万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文档被发布。11月,“维基揭秘”通过数家欧美主流媒体公布了部分其获取的1966年12月~2010年2月的美国国务院系统的外交电报,而该网站获得的电报总量则高达25万余份。曝光档案暴露了美国外交官对于核裁军、反恐、地区热点问题的直观判断,甚至是对他国领导人的直白评价。其中还包括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要求美“外交官员”搜集联合国高官的个人信息和通讯信息的指示。这些内幕的曝光使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一定打击,同时也使得外界见识了美国在两场战争及外交活动中骇人听闻的作为。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维基揭秘”在2010年的披露行动和阿桑奇随后的颠沛流离有关系,但恰巧在2010年11月“维基揭秘”公布美国外交电报前几天,阿桑奇因“涉嫌强奸”受到瑞典检方调查。12月7日,身在英国的阿桑奇被伦敦警方逮捕,但一周之后阿桑奇支付了约31.5万美元保释金后获准保释。2012年,英国检方裁定阿桑奇可以被引渡到瑞典,随后在6月19日,尚在保释期的阿桑奇突然进入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禁足”生涯。厄瓜多尔对阿桑奇的庇护也曾一度出现“蜜月期”,2017年底厄瓜多尔给予阿桑奇本国公民身份。厄瓜多尔外交部甚至一度考虑给予阿桑奇外交人员身份,方便其依仗外交豁免权离开使馆。然而,2018年厄瓜多尔与阿桑奇的关系急转直下,厄多次抱怨阿桑奇在厄使馆的巨额开销、与使馆人员矛盾,厄方还认为阿桑奇“与他国的糟糕关系”影响到了厄外交,开始限制阿桑奇与外界的网络和通讯。2019年4月11日,厄正式撤销了对阿桑奇的庇护并协助英国警方对其进行逮捕,随后厄政府剥夺了阿桑奇的公民身份。5月1日,伦敦地方法院以违反保释条例的罪名判处阿桑奇监禁50周。

阿桑奇背后的政治深水

阿桑奇的被捕,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英国、厄瓜多尔各方利益置换的结果。

从美国的认知视角看,阿桑奇及其创立的“维基揭秘”网站是对美国国家利益与安全的威胁。“维基揭秘”曝光了大量涉及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的内幕,同时也展示了美国外交在热点问题以及看待与大多数国家关系问题上的虚伪性和非道德性。同时,“维基揭秘”还披露了美国在对外行动上采取的窃听监听、长臂管辖、打压异己以及颠覆政权等手段,部分措施甚至用到了欧洲盟友的头上,无疑对美国在全球的公信力和领导力造成了巨大冲击。此外,文件曝光也使得美国部分外交和安全决策秘密直面全球,对其对外战略的整体造成了难以评估的负面影响。且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文件披露涉及外交安全核心部门,且数量极其庞大,这令美认为阿桑奇是个“只冲着美国来”的危险分子,而非向全球开火的“言论自由者”。因此,在英国方面逮捕阿桑奇后,美司法部立即以入侵美国政府涉密电脑的黑客罪起诉阿桑奇,并发出了引渡申请。同时,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看,在阿桑奇被捕后舆论整体上普遍将其贴上“危害西方安全与价值”的标签。如授予其奖项的《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对该刊物一贯鼓吹的“言论自由”顾左右而言他,将阿桑齐描述成威胁西方秩序、安全和价值的“敌对分子”。美国对阿桑奇的穷追不舍也和特朗普本人的政治利益有着紧密关联。在当选总统后,特朗普遭到了“通俄门”调查的困扰,美国司法部门负责调查“通俄门”一案的穆勒检察官则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维基揭秘”在2016年爆出希拉里和民主党的黑料前后与俄罗斯有着一定的牵扯,实质上将“维基揭秘”定义成了“外国代理人”。因此,特朗普政府无论是出于国家安全的“大义”,还是试图向美国民众和政界“表忠”,都会把对阿桑奇的追杀进行到底。

从英国的角度来看,阿桑奇进入厄瓜多尔驻英使馆固然是对英国司法权威的蔑视,但对其引渡问题还是要与英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挂钩。当前,在脱欧带来英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局的情况下,英国对美国及英美特殊关系的依赖度也不断上升。而当前英美关系中,英国首先考虑的是二战以来英美在安全、防务及情报领域的特殊合作,特别是“五眼同盟”框架下的情报共享机制。逮捕阿桑奇并将其引渡美国对英国来说无疑是向美国纳了一份“投名状”。另一方面,英国也希望在脱欧后能够尽早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缓解与欧盟经贸关系撕裂带来的经济冲击,但英国在此问题上从美国得到的回报恐怕将极为有限。

从厄瓜多尔的角度看,虽然厄瓜多尔官方给出的剥夺庇护资格的理由是阿桑奇在厄瓜多尔使馆的巨额费用问题和与使馆人员矛盾问题,但其与厄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也不无关系。一方面,厄收留阿桑奇的决定由前总统科雷亚作出,而现任总统莫雷诺则对“无差别攻击”各国政府的阿桑奇大为不满。同时,阿桑奇长年在厄瓜多尔使馆产生了的巨大的安保费用——七年来产生的费用高达620万美元,却未能给厄瓜多爾政府带来很多政治收益。同时,部分西方媒体也猜测,今年2月底厄瓜多尔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笔疏困款,实际上也与厄对阿桑奇态度的转变不无关系。

从目前来看,阿桑奇去留问题的主动权在于英国手中,其宣判监禁阿桑奇50周也争取到了与各方磋商的足够时间,但主动权在手也意味着承担压力。目前,曾以阿桑奇涉嫌性侵为由提出引渡的瑞典再次提出诉讼和引渡要求,这一要求在九年前被外界视作“追杀”,但目前却成为阿桑奇“免遭美国毒手的救生索”。不仅阿桑奇本人表示愿意配合瑞典检方的调查,同时厄瓜多尔总统莫雷诺也强调英国曾对厄做出“不将阿桑奇引渡到会使其遭到人权侵害或死刑的国家”,英国工党也有多名议员要求内政部长慎重考虑引渡事宜。因此,英国一方面要考虑美英关系和维护西方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国际道义压力。同时,阿桑奇即使被引渡瑞典,也没有排除他会被进一步引渡到美国的可能性。唯一可以预期的是,无论阿桑奇最终落脚何处,麻烦、焦点和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阿桑奇维基厄瓜多尔
英法院拒绝阿桑奇保释请求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阿桑奇拒绝接受“离开使馆”协议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阿桑奇引渡面临最后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