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吃货的自我修养

2019-06-22陈巍

中国科技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刘备水果印度

陈巍

本期专栏刊发时,想必已经临近春节。作为我国人民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主题自然离不开一个“吃”字。在网购十分成熟的今天,对于一切新奇事物,我们只需问清“能好怎”,就可以大胆尝试。但是在物流落后的古代,尤其是在往返常需经年累月的丝绸之路上,一方面新鲜食物显然会引发旅行者的好奇,另一方面,久别故土的旅人想吃口家乡特产,更是难上加难。关于这篇文章的主角,我们暂且把注意力从科学家转移到一位帝王身上,感受丝路之果给他带来的淡淡愁思。

从逃难者到开国君主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塑造了刘备这样一个开国君主的形象。人们往往只看到刘备早年胜少败多、到处避难,却忽视东北人刘备几十年间路经中原、江淮、两湖,最终在巴蜀之地去世的漂泊历程。在中国这或许还不算突出,但如果把这条路线挪移到世界其他地方,刘备妥妥地可以被授予旅行家的称号。

只要时间足够,猴子都可以用打印机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在广阔的丝绸之路时空里,刘备的成功当然也可以复制。其中,从中亚攻入印度,创建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Babur,14831530)就几乎复刻了蜀汉先主的命运。

巴布尔生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费尔干纳盆地的古城安集延,是曾征服中亚到伊朗广大地域的帖木儿大帝的直系后裔。但和刘备相同的是,巴布尔出生时,伟大的帖木儿帝国正在分崩离析。周边的新贵政权,尤其是乌兹别克人,对帝国的领地虎视眈眈。

1494年,他的父亲随着一座鸽子楼的倒塌而离世,因此他在11岁时就成为费尔干纳山谷的统治者。四周的诸侯们,同时也是他的亲戚,曾试图剥夺他的继承人权力。尽管在外祖母的支持下,巴布尔暂时巩固了他的地位,不久之后,他率军进攻帖木儿帝国的旧都撒马尔罕。花费几个月时间后,他攻下这座丝路名城,但这里也因战乱而被破坏殆尽,这导致他的军队因无处抢掠而散去。

这时先前潜伏的敌人联合起来,逼迫他退出费尔干纳盆地。他只能带领一小批追随者在附近山地流浪,或者寄居于塔吉克地区的舅舅家。他意识到抢回旧领地的前景已经十分黯淡。在回忆录里,他曾追述这段时间“我忍受了很多贫穷和羞辱,没有领土,也没有希望”。他甚至一度想抛下所有,前往从小就向往的中国。在经过短暂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大失败之后,他的部属只剩下二三百名,然而正在此时,一个机会出现在南方。

向南翻过兴都库什山,巴布尔抵达了喀布尔(今阿富汗首都)。这里的统治者刚刚去世,只留下一个婴儿作为继承人,让这座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的城市处于不安之中。尽管他的家眷在路上还被抢得精光,但是巴布尔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迎来了当地贵族的投降。对于巴布尔而言,得到喀布尔犹如刘备占据益州,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平台。他很快攻下附近其他地方,接纳了许多被乌兹别克汗驱逐的其他帖木儿王子,并被拥立为小朝廷的皇帝。

在乌兹别克人的压迫下,喀布尔仍然不够安全。这时土耳其苏丹支援给巴布尔许多炮兵和火绳枪手。这成为巴布尔继续向南,也就是向印度扩张的资本。火器给他的作战带来巨大优势。经过一系列战斗,他逐步扩大对北印度的控制,最终于1526年创立了统治印度时间长达300余年的莫卧儿帝国。

吃货的自我修养

尽管11岁时就失去父亲,但实际上父亲对巴布爾影响甚深。除了喜爱吟诗弄文、贤明公正、慷慨大度(巴布尔本人评论)外,他的父亲身材矮胖,大腹便便,显然是一名饕餮之徒。人们在幼年时所受到的潜在影响,往往会于成年时显现出来。巴布尔本不饮酒,但到30岁第1次饮酒后,巴布尔爱上了它。他经常举办葡萄酒会,他赞颂和卓哈完和阿拉塞的葡萄酒、察甘撒莱的黄色烈性酒和萨瓦德的啤酒,还经常吃一种能醉人但毒性更大的麻饯饼。

巴布尔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对各类事物进行描述的详细程度往往更甚于对往事的追忆。他热爱狩猎,细致地记录过喀布尔附近居民用网捉鸟捕鱼的技艺。到了印度,他的博物学爱好更进一步,在记录诸多珍禽异兽时,他最巨细靡遗的就是包括孔雀、鹦鹉、椋鸟、鹧鸪、山鸡、鹤在内的各种鸟类,以及短吻鳄、印度河豚(巴布尔称之为“水猪”)等水生动物。对这些动物的描绘,巴布尔往往以品评其味道而结束。但它们的形态细节,表明作者在大快朵颐之前,除“能好怎”之外,很可能还咨询过与物种有关的许多其他问题。

巴布尔不仅喜欢吃野味,还酷爱各种水果。来到印度之后,他面前可以摆满各类热带水果,他很乐意在回忆录中给这些水果分个甲乙丙等。总体上除了芒果、椰子、甜橘获得佳评外,其他水果能获巴布尔青睐的不多,如椰枣、猴面果等仅仅是“不坏,能吃”。另一些品种,如诃子,鲜食时酸涩难吃,却能做成果酱。最后一类水果则惨遭差评,如菠萝蜜“其味甜,令人作呕”、有些品种的橘子“甜得恶心”。

作为一名帝王,巴布尔并不只是“果来张口”,他也很懂实践。例如,他指出椰子去壳后在一端可以看到3个凹陷处,其中一个软的轻轻一按就可以戳穿。他还向我们介绍了用罐子收集椰枣树和棕榈树汁液后发酵成酒的相似方法——这当然有可能出于巴布尔对饮酒的嗜好,但他远超过杯中物的关注点也体现出成为一名学者的潜力,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巴布尔做梦都想重返撒马尔罕,这份乡愁在他的回忆录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新的根据地印度,他说:“印度不是一个可爱诱人的地方……在印度,无好水,无好肉、葡萄、甜瓜,无好的水果,亦无冰,无冷水,集市上既无好的食品,也无好的面包。”他怀念安集延无与伦比的香梨,怀念马尔格兰带有杏子香味的石榴,怀念阿黑昔多的能当饭吃的甜瓜。可以说对故土的思念,凝结在这位吃货君主的味蕾上。

丝路之果

实际上除了巴布尔的回忆录之外,水果在丝绸之路的相关记载中并不罕见。在伊斯兰教兴起前的祆教著作《创世纪》中,就把大约30种水果按照果肉和果核皆可食用(包括无花果、木瓜、黄瓜、葡萄等)、只能吃外面果肉(包括桃、杏、橄榄、樱桃等),以及只有果核可以食用(包括核桃、扁桃仁、石榴、椰子等)的标准划分成3类。这些水果被认为来自于人类的始祖亚当,他掉入凡间时,带着小麦和从天堂的30棵果树上砍下的树枝。

到中世纪,不少见闻录中也会提到不同地区出产的瓜果。其中一些还是中国人贡献的,例如随郑和远航的马欢和费信等人就在其游记中记录过占城(在现在的越南)的菠萝蜜(与巴布尔对它的厌恶不同,马欢说菠萝蜜果肉“味如蜜甜”,且其子“炒吃味如栗子”),爪哇外观看似石榴却内有白肉4块的“莽吉柿” (即山竹),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卡特)拥有10种用途的椰子,苏门答腊闻之如烂蒜、入口却美味如酥油的“赌尔焉” (即榴莲)等海外水果。这些水果显然给旅行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使臣的记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向中国皇帝报告海外见闻,因此不像巴布尔的记录那样充满个人判断。16世纪后欧洲传教士对东方所产水果的记载逐渐增加,他们往往把新看到的物产与欧洲当地所产进行对比,留下的个人体验不多。

如果你到过中亚,一定会对那里的果品店印象深刻。那里不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干果,如巴旦杏、核桃、榛子、阿月浑子(即开心果)等,还摆满了杏、桃、葡萄、梨、桑葚等果干,以及用盐、糖、蜜等调味品腌制的果脯蜜饯。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源于当地干燥的气候条件。它们比鲜果更便于贩运,甚至可以一直被带到遥远的印度和中国。即便身在印度,巴布尔仍可以品尝到幼时的味道,这也难怪他始终对诸多南亚水果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了。

猜你喜欢

刘备水果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水果篇之Cherry
最高警察
水果畅想曲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
印度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