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听诊器

2019-06-22王苗苗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听诊器救助站佳佳

王苗苗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发现一直在用的听诊器不见了,怎么办呢?不少孩子建议:“我们自己做个听诊器吧。”虽然这听起来很难,但我们还是实施了制作听诊器这个方案,并结合班级主题元素“游学自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历了计划、设计、尝试搭建、验证、调整设计、再尝试……最终完成了建构,制作了班级区域独有的“自然”听诊器。整个过程中接触了科学、技术、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呈现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典型特征。

情景1  消失的听诊器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野营救助站”(是班本户外野营实践活动后生发出的应急救助角色游戏区角)发出信号。

佳佳:老师,听诊器不见了。

教师:听诊器是借来的,我把它还给保健医生了(我有意将从医务室借来的真实听诊器撤出了此区域)。

乐乐:没有听诊器怎么给病人看病呢?

佳佳:对呀,没有听诊器我们就听不到病人的心跳声了。

文文:我今天还想当医生,可是没有听诊器……

几个人叽叽喳喳地交流着。

乐乐:不如我们自己做个听诊器吧,这样就不会被拿走了。

教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能设计出怎样的听诊器呢?

对爸爸妈妈说

在活动中,“听诊器不见了”这件事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制作听诊器”成了热议话题。围绕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情景2  我们心中的听诊器

如何利用班级现有的“自然”材料制作出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听诊器?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讨论。

教师:你们还记得听诊器长什么模样吗?

佳佳:有一根长长的线。

教师:长长的线是听诊器的传导部分,是用来传导声波信号的。

乐乐:还有一个弯弯的、硬硬的东西,可以插在耳朵里听声音。

教师:这是听诊器的听音部分,叫耳件,用来接收声音。

豆豆:有个小小的圆片,放在心脏部位可以听到心跳。

教师:这是听诊器的拾音部分,也叫胸件,用来接收身体传出来的信号。你们想做一个怎样的听诊器呢?

佳佳:我想做个有爱心的听诊器,这样看病的小朋友就不会害怕医生了。

豆豆:我的听诊器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这样就不会丢掉了。

文文:我要做两个听筒,让病人和我一起听心跳的声音。

……

对爸爸妈妈说

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讨论的方式,带领幼儿回忆,巩固认识听诊器的形状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我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听诊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主动表达,为后面的设计环节做好铺垫。

情景3  大家一起来设计吧

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不同的听诊器,丰富了孩子对听诊器的经验,并引导他们将自己设想的听诊器画出来。接下来,孩子们将美工区的工具搬进“救助站”,他们尝试着画出心中的听诊器。

乐乐:我要将我的听诊器图纸剪下来,这样看得更清楚(其他几个孩子也拿起剪刀学着乐乐的模样剪了起来)。

当幼儿画好设计图时,新的问题又来了。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听诊器呢?

豆豆:木片是圆的,可以做拾音器。

乐乐:我们上次野营时收集的芦苇叶子比较软,可以做传导线。

佳佳:树枝可以做听音器。

文文:我要用广玉兰的果头做拾音器。

……

对爸爸妈妈说

由于“游学自然”班本课程的开展,孩子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借助班级的自然材料完成听诊器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自然融入了数学的形状、科学的软硬等领域内容,消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景4  尝试制作听诊器

讨论清楚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设计图纸来到班级材料库。大家一边看设计图,一边拿起材料观察对比,考虑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好材料后孩子回到“营救站”,开始制作听诊器。

豆豆:我的木片拾音器做好了。

乐乐:芦苇叶子传导线做好了。

佳佳:我的听音器是V形树杈。

慢慢地,一个“自然”听诊器诞生了:木片拾音器,芦苇叶传导线,树枝听音器,芝麻听音膜。

对爸爸妈妈说

这一阶段,幼儿进入了“工程”阶段。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计图纸,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对木片、芦苇叶和树枝进行改造,实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控制和利用,以满足他们建构“听诊器”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救助站”游戏中没有听诊器的难题。

情景  我们的听诊器能用吗

初步完成之后,听诊器进入了试用阶段,新问题接踵而至。

乐乐:我的手一松,听诊器散开了。

佳佳:芝麻壳做的听音膜太硬,不光滑,会把耳朵弄疼的。

豆豆:我的树杈太小,没有办法戴在耳朵上。

文文:我的拾音器总是从双面胶上掉下来。

教师:怎样才能把听诊器做得牢固些呢?

乐乐:请力气大的小朋友帮忙把芦苇叶绑紧一点。

豆豆:芝麻听音膜可以换成软软的彩泥,“救助站”的纱布和消毒棉也可以。

讨论之后,孩子们继续制作。

对爸爸妈妈说

这一阶段是验证孩子们设计图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次尝试建构后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再次建构的过程。在试用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气大可以解决芦苇叶松动的问题,软的彩泥、纱布、棉球可以代替坚硬的芝麻壳。

情景5  我们成功啦

再次尝试后,一个个坚实牢固的“自然”听诊器完成了。老师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活动室里,孩子们非常自豪。历时近半月的“自然”听诊器活动告一段落。

对爸爸妈妈说

作品展示是对孩子的肯定,是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创新的动力。历时近半月的“自然”听诊器活动告一段落。“自然”听诊器顺利进驻“野营救助站”,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后期孩子对借助自然材料改造、替代“野营休闲吧”的乐器、“野营美食区”的传统节日美食、“野营装备区”的服装等STEM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链接:STEM教育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数学(Mathematics)四个相关领域整合的科學教育课程的简称,其中“STEM”是由这四个学科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幼儿阶段的STEM教育遵循游戏化课程的相关理念,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以“科学”为核心概念,围绕一个真实问题,分小组开展项目式的探究学习。

猜你喜欢

听诊器救助站佳佳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杀死细菌与病毒—UV紫外线听诊器设计
听诊器设计
短镜头
听诊器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救助站